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心理学意义

2016-04-09 13: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哲学对心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科学哲学是以反形而上学的实证主义哲学运动而开始的,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发端于上世纪初的20年代,它形成的标志是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从发展逻辑来看,逻辑实证主义是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对待心理学的态度上基本和实证主义是一脉相承。逻辑实证主义在西方科学哲学兴起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一统天下,独领风骚。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逻辑实证主义是19世纪、20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飞跃发展的一个直接产儿,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另一方面,从本质上说,逻辑实证主义也是对英国哲学家培根和洛克思想的继承,与19世纪欧洲的经验主义有直接的联系,它也有着自己特定的哲学背景。

  

  到了上世纪中期的五六十年代,西方科学哲学渡过了它的大一统发展时期,开始出现了多个学派纷争的现象,一些新思想、新学说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则是西方科学哲学中较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和其它学派不同,证伪主义几乎是由波普尔一个人独撑大局,波普尔既是证伪理论的发起者,更是证伪理论的积极宣传者,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波普尔证伪主义在科学哲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应该指出,波普尔证伪主义虽有失偏颇,但它对于当今的心理学发展来说却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这一积极意义做了探讨。

  

  1.波普尔证伪主义为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兴起奠定了哲学基础

  

  逻辑实证主义从其实证的原则出发,认为一切学科要想取得科学的地位就必须以客观为基础,以经验事实为内容,以亲知和观察作为科学知识建立的最有效手段。在实证主义一统天下的时候,心理学抛弃了一切非经验的东西而追求纯客观事实,对任何现象强求像照相机一样精确描述。证实、观察、归纳既成了心理学发展的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心理学发展的目的。在此阶段,“作为主流的科学心理学追求的所谓科学,实质是一种唯科学主义,其目标是努力把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精确、客观、实证的自然科学。

  

  例如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铁钦纳就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思辨理论,即使对传统的心理学内省法也制定了极为苛刻的限制条件,以避免犯所谓的“刺激错误”;新行为主义的先驱赫尔更是为科学理论体系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其一,有一套表述清晰的公设以及被予以具体明确的操作性定义的一组重要术语;其二,从以上的公设出发,以尽可能严密的逻辑演绎出一系列相互联结的,包括有关领域的具体现象的定理;其三,以所观察到的已知事实去检验、印证以上定理。如果两者一致,则该理论系统为真,否则是没有科学意义的。赫尔不但这样设想,而且也按照这种标准对心理学进行了严格的改造。赫尔为心理学演绎了十几条公设,并推理出了一百多条定理和附律,以期使心理学成为“一个庞大的、无所不包的、企图说明一切哺乳类动物行为的理论体系”。事实证明,赫尔不但没有实现他的愿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他倒成了一个实证主义的牺牲品。

  

  波普尔证伪主义强调任何科学理论只是一种大胆的预测,它并非来自于对实证的观察。观察总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理论的先导性,因此理论先于经验也先于观察,科学理论应该是始于问题形而上学历史地引导出来的。波普尔的这种思想为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兴起提供了哲学基础。一般认为,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部分:心理的自然属性常常指人的行为、习惯、外部表情等,它具有外在的表现方式。对于自然属性,实证研究当然是最好的方法。心理的社会属性则是指隐藏在自然属性背后的人的真实心理面貌和规律,它常常跟一个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宗教信仰等紧密相关,它是以内隐的方式存在着。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研究则要通过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理论研究的方法。理论研究更多的是站在一定的文化、历史背景条件下对心理学做出一定的假设和预测,从而准确地把握和揭示人心理活动的规律。“心理学作为人学,作为研究人的精神现象的学问,作为探讨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机制的学科门类,要想贴近生活、深入大众、直面人生、服务社会,就不能无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及人的心态的变化。”W因此,实证主义把心理学定位为跨文化、超历史的纯客观学科性质是对心理学的一种扭曲理解它一方面排斥了理论心理学,同时也缩小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目前我国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有待加强,我国心理学界在一定程度上正在重蹈一些发达国家的心理学发展之路,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拘泥于实证经验,而许多实证经验只是实验室经验,不能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因为在研究中没有考虑到社会文化这一要素)心理学正在冒由庞大复杂、但又无实际用处的实证经验而组成的堆积物的危险。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否认我国当前的实证心理学,实证研究在当前的心理学研究中还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只是认为,心理学应正确定位自己的学科性质,要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至少在目前,在心理学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我们不应该人为地堵住任何一条心理学发展的可能之路,或者只为某一条心理学发展之路唱赞歌。

  

blob.png

  2.波普尔的反归纳主义为心理学的发展寻找到了一种可能的新方法论

  

  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由于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认为人的心理现象也和客观的自然现象一样,具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在方法论上,他们坚信对经验材料的归纳是科学研究中最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即借助经验事实,从单称陈述过渡到一般陈述,科学理论就是在这种严格的对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实验基础上进行的归纳和推导的结果。心理学家深信“掌握了经验事实及其相关法则就像获得了一套由已被接受的一些固定概念、方法等组成的镜头,利用这些镜头,人们就能发现科学的基本规律”。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借助和运用那些对自然科学有帮助的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等(这些方法对自然科学的独立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科学方法)从观察到的经验事实出发,最终归纳出一种一般性的规律性知识。长期以来,心理学也正是沿着这条路来求得自身的发展,从构造主义到机能主义再到行为主义。

  

  波普尔坚决反对上面这种以归纳为核心的方法论观,他认为“假如我们对根据归纳原理得来的论述给予一定程度的概率,那么为了证明它就必须援引一条新的经过适当修改的归纳原理。而这条新原理本身也必须被证明,如此等等。……不是导致无穷后退就是导致先验论的学说”w,他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演绎主义方法论观。演绎主义方法论观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来源于对经验事实的归纳,而是大胆的猜测。波普尔认为科学不存在一个确定无疑的终极状态,相反科学的未来是一个开放的、不稳定的状态,观察和实验只是对理论证伪的手段,它们本身并不能直接导引出科学理论。正如波普尔所言:“在科学发展中,观察和实验只起了批判和论证的作用,而且它们是和其他非观察的论证一同起作用的。

  

  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意义、价值等进行表达和理解解这一过程主要靠一些人文科学的方法,如解释学、现象学的方法等。而主流心理学却照搬了自然科学惯用的归纳方法,用定量的形式来对人的心理进行说明,这必然导致了心理学研究中的原子主义,从而引发了心理学的发展危机。有人曾说: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新理论必须既包含有旧理论创立者独特的成功之见,同时也能很好地解释那些给前理论本身带来问题的一些事实资料。不仅如此,一个真正的好的理论还应做得更多,即它必须能导致产生能被(今后)实验证明的预言,同时达到以上目标的后续理论所组成的研究程序也应是进步的。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方法论观就具有这个特点,它一方面保留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概念,同时他又把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的思想翻了个跟头,而变成为“经验证伪”。


     波普尔的这一跟头是对自培根以来的归纳主义的有力挑战。其实,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思想的本身就是对心理学主流方法论的一种证伪,这种证伪一方面为心理学的发展寻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另一方面也使心理学能够更好地重新审视自己,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证伪就是对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它为心理学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即使退一步说,波普尔证伪主义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毫无用处,但至少波普尔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论主张可以供人们进行思考。心理学需要宽容主义,心理学需要不同理论的大碰撞和大竞争。正如美国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所说:“一个科学家想要使他所持的观点包含最多的经验内容,想要尽可能清晰地理解它们,就必须引入其他观点,这就是说,他必须采取一种多元主义的方法论。”“一个思想,不管多么古旧和荒谬,都有可能改善我们的知识。整个思想史都已被吸收进科学,用来改善每一个理论。”

  

  作为反实证主义的急先锋,波普尔在反对实证主义把归纳法奉为惟一合理的科学方法时,他自己又把演绎法作为科学发展的惟一方法,这样他和实证主义就犯了同样的错,即在科学发展中固守一元方法论。其实心理学和许多学科一样,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包含了社会的多个方面,同时其本身的发展也受心理学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心理学与其他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有着彼此交叉、互有侧重的错综复杂关系,所以单纯以一种视角、维度或取向来研究、把握人的心理现象就只能陷入顾此失彼、见木不见林的窘境。因此,当前心理学最有效和最实际的方法论应是多元方法的结合,特别是人文方法和科学方法之间要互补互惠、取长补短。

  

  3.波普尔强调理性的能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动摇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哲学中的霸权地位,对促进人在心理学中的回归有着积极的意义

  

  实证主义使心理学摆脱了哲学的束缚而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但实证主义过分强调客观,期望心理学成为像物理学那样的自然科学,这就使得这种科学主义心理学过分重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正如卡特瑞特曾指出的:“对方法的刻意追求不仅对每个研究者的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对这门学科体系也有消极影响……(心理学)已经变成根据方法界线而不是实质问题来划分的学科。实证主义的这种以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为核心的观点从本质上说就是把科学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之上,强调亲知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按照这种哲学观建立起来的心理学确实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和经验的直接性但心理学本身却成了实证数据资料的堆砌,在这种心理学中,人也就没有了情感、意志、思维等而成了一些数据或公式摆布的木偶,心理学实际异化成了有物无人的“物”理学。

  

  波普尔认为,科学本身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经验的累积,特别是不依赖于直接经验的累积。相反,科学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于间接经验,依赖于人理性的能动性,依赖于人积极的假设和猜想。波普尔的这一思想体现在心理学上的最大意义就在于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强调在理论的建构中,人必须和客观经验事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人在经验事实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心理学取得革命性的发展。波普尔还反驳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所谓价值中立,他认为经验证实本身就不是价值中立,因为人在观察客观对象时,他总是受个体已有经验的支配。人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他观察什么,不观察什么总是有一定的选择性,而这种选择性完全是由观察的主体所决定的。在这里波普其实也强调了人的作用,强调人在观察中的主体作用。这种观点,不仅使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体得到了回归,同时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也得到了回归,心理学真正成了人的科学。心理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其本身的发展演变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这一过程并不完全受人类已获得的客观经验的摆布,实证主义把人的认识局限于人经验所及的领域这不仅仅限制了科学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这是抹杀了人的创造、创新的本性,是一种拜物主义思想。

  

  4.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知识观促使人们对什么是心理学知识进行了新的思考

  

  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观是典型的唯科学主义科学知识观,它强调“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那就是自然科学,除此之外,并不存在其他种类的科学”。在这种科学哲学观影响下,长期以来,心理学坚持所有的知识都必须由实证而来,只有被证实了的东西才能被称为科学知识。这样心理学就只反映那些我们所经验过的,只反映那些能够被还原的。而某个知识一旦被证实了,就成了永恒不变。科学的发展是一种可证实经验的直线式累积过程,知识的量的积累成为了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因,科学的发展过程被理解为是一个通过多次经验证实而无限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

  

  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增长不是观察的结果,而是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更使人满意的理论取而代之。而在新理论对旧理论的革命过程主要是借助猜想和反驳。波普尔强调知识是猜想性的假说,这些假说虽然不能被证实,但可以受到无情的批判和检验,知识的发展过程就在于它的被批判过程和被否证过程。这就告诉我们:“和其他各种形式的知识一样,科学事实和科学真理都是由历史创造并深深扎根于社会历史。心理学知识不是自发地产生在那被碰巧发现,而是人与人之间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态结果。”尽管这些动态结果一假设和猜想有时候看起来是多么幼稚可笑,但“今天的知识可能变成明天的童话,而最可笑的神话最终可能转变成科学的最坚实的构件”。波普尔明确宣布:知识不可能从无一从白板一开始,也不可能从观察开始,知识的进步主要在于对先前知识的修改。虽然我们有时(例如在考古学中)可能通过一次偶然的观察而进步,但发现的意义一般都取决于它修改我们以往理论的力量。”

  

  从今天的心理学的现实来看,人类的假设和猜想本身既构成了心理学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构成了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心理学应该建构起一个由假设和猜想为主而成的知识体系(波普尔强调假设和猜想必须以经验为基础,但决不拘泥于经验)而再通过实证来对这个体系进行证伪。在这里,波普尔反对两种知识观,一种是本质主义,另一种是工具主义。本质主义知识观主要有两层含义,首先本质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恒定不变的本质人类认识事物就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就是掌握了真理。另外一层意思是指认识事物应透过现象去发现本质,没有抓住事物本质的认识都是无用的认识,同样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知识也不是真正的知识。波普认为这种知识观把知识看成了一成不变的死的东西,它只是隐藏在事物的背后,等待人们去发现,知识本身是一成不变的或不发展的。工具主义知识观则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本质的东西,知识其实就是工具,是一种对现象或外观进行计算或预言的工具而已,这就否定了知识的客观性,把知识当作是一种主观任意,这是一种带有典型实用主义倾向的知识观。

  

  在波普尔看来,任何一个理论都是一个相对真理,因为一个理论要想成为一个永真的真理,则它必须包括现实世界的任何可能性,不与现实中观察到的任何现象相矛盾。而一旦出现了这种真理,那也就意味着世界的停止不前,人类从此也就不可能发展了,人类自身也就走到了尽头。心理学的知识建构也是如此,人总是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因此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其心理活动不具有完全的通约性,我们不要期望心理学能通过实证而建构起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知识体系。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人类还有着较大的文化、经验差异,人的任何内在、深层的心理学结构及其变化不可能独立于历史文化的背景和内容,因此心理学不能总是在“是与不是之间”来回折腾,而应更多的关注“该与不该”,心理学的知识必须更多立足于文化、本土、种族等要素,要以现实的人作为构建的基础。

  

  波普尔的证伪理论是建立在反实证主义基础之上的,但波普尔在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时候,他其实并没有完全演变为一个主观主义者和非理性主义者,从一定角度上说,他还是一个经验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他的证伪理论中的证伪还是要借助经验来达到,他其实是从纯客观主义到主观主义的一个过渡,或者说是从逻辑实证主义向历史主义科学哲学转向的过渡。后期的新经验主义和反经验主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波普尔理论的影响,如上世纪60年代,库恩的“范式”理论就吸收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累进模式和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革命模式的合理方面,提出了常规发展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新旧范式不断更替的发展模式;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更是被称为精致证伪主义,他不仅保留了波普尔“证伪”的概念,而且在证伪的方法论上也明显受波普尔的影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