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论后现代心理学的定位与理论存疑

2016-03-29 14: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浓厚的现代情结,其百年发展一直以实证主义为主流取向,以物理科学为建模蓝本追求现代文明的科学与理性成为心理学的价值旨归。然而,当后现代挟着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的强劲冲击波,以蔓延之势席卷各学科领域时,当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遭遇后现代主义时,我们不禁要追问:后现代主义究竟给心理学带来了什么?人们对后现代与心理学结合的产物一后现代心理学评说不一,褒贬殊异,有人甚至偏激地认为,后现代心理学意味着政治,其实质是处于边缘地带的心理学力量试图争夺话语霸权的一场运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相对公正地看待后现代心理学,如何定位它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呢?回顾后现代心理学近20年来的探索与成长之路,它对心理学发展的积极影响何在?其理论观点中是否有值得质疑的地方?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从不同层面加以思考。

  

  一、后现代思潮对心理学的冲击

  

  狭义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大陆,自1980年代开始盛行,从福柯、德里达创立的后结构主义,到奎因、罗蒂倡导的新实用主义,从利奥塔的叙事探讨到格根的社会建构论,后现代主义质疑了“西方文明的伟大叙事”对启蒙时代所构建的现代性进行了诸多反思与解构。后现代语义的复杂性与分散性使我们很难对其作出明确界定,它并不是一个有着统一宗旨的哲学流派,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精神气质,正如大卫格里芬所言:“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任何共同的教条一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3。也就是说,在更确定的意义上,后现代思潮是对西方以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为特征的现代文化的一种激烈反应。透过后现代散漫无序的表象以及形态各异的理论,我们仍然可以观察到一些共同的倾向,那就是它让我们接受多种观点的合法性,拒绝普遍性的类别概念和传统的进步观念,拒绝抽象的真理,因为真理的观念无异于现代意义上的迷信,如同我们在前现代时期盲目信仰宗教或超自然力量一样。

  

  后现代与心理学结合产生的后现代心理学,是指近20年来西方心理学中出现的一种后现代主义取向,它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如建构主义心理学、解释学心理学、解构主义心理学、女权主义心理学、后认知主义、后实证心理学和话语心理学等分支。1988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格根(KGengen)在国际心理学大会上作了一场“走向后现代的心理学”的专题报告,这成为后现代心理学正式兴起的标志。后现代心理学具有鲜明的反叛特质,它针对现代心理学的内在矛盾和固有缺陷进行了诸多的解构与建构。首先,后现代心理学从两方面实现了对现代心理学的超越:一方面,它以社会建构论取代了传统的客观反映论,强调“真理”是发明的而非发现的,提出知识建构是在社会互动和话语媒介中完成的,从而实现了认识论的转换;另一方面,它以不确定性、多元性、相对性、情境性消解了现代范式的确定性、多元性、绝对性和普遍性,质疑了现代逻辑规则,实现了思维方式的转换。其次,从后现代心理学的具体理论形态来看,它树起了反主客二元对立、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科学至上论的大旗,旗帜鲜明地拒绝现代元叙事,否认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累进观,认为没有什么东西能为科学累进提供绝对保证,尤其是在范式发展不成熟的科学领域。

  blob.png

  二、定位:后现代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

  

  后现代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的超越与反叛,是否意味着它要和现代心理学划清界限以至决裂呢?基于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繁杂,我们在对其进行分析与评说时,应坚持两条原则:其一,应对后现代心理学做出有益的区分。这一点罗斯诺(RGenau)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他将后现代心理学分为“怀疑性后现代心理学”与“肯定性后现代心理学”。前者与现代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兼容,而后者则对现代心理学持既批评又建设的积极姿态,并对心理治疗和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其二,对后现代心理学的审视不应局限在狭隘的时空疆界,那只会让我们得出后现代与现代对立的结论,我们应把视野放得更宽广一些,在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在启蒙时代后的科学发展史中来考察后现代与现代的关系,这样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后现代心理学的性质与影响。

  

  (一)后现代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之间的连贯性超过它们之间的断层性

  

  首先,“后现代”一词蕴涵着线性时间顺序,表明是“现代之后”的一个时代,这本身就具有现代意味,“什么是后现代”利奥塔(Lyoadl)—言以蔽之,“它无疑是现代的一部分”其次,现代理性具有分析和反思的内在本性,当理性无限扩展造成某种张力和冲突时,不可避免地对现代性产生破坏性后果,这就要求其内在出现一种批判或修正的力量,而这正是后现代思潮涌现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后现代心理学并不是现代心理学的自我否定,而是现代心理学自我完善的一种力量,是其内在超越本性的必然要求。最后,透过后现代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种种差异,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其相似性。比如,现代心理学信奉经验主义,一方面赞成所有知识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又承认理性范畴在整理感觉经验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后者恰恰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又比如,后现代心理学并不都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激进,肯定性后现代心理学既不排斥传统主流心理学,也不否认实证方法的有效性,只不过对主流心理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批评。

  

  (二)后现代心理学不是否认理性以及理性结构,相反它要求我们寻求“更多理性”

  

  在论及后现代心理学时学界普遍认为后现代心理学具有反理性的倾向,试图消弭知识的理性结构。其实,后现代心理学在强调多元性、不确定性和情境性的同时,并不是全盘否定理性以及理性结构,相反,它要求我们拥有更多理性。这表现在:(1)后现代心理学认为,我们不应盲目相信理性的普遍效力,更不能尊崇理性至上和理性至善的原则,而应考虑到理性的情境性,以及理性与情感、直觉、动机等许多非理性因素的相互关联,否则将使理性陷于绝对化和虚妄化的境地;(2)后现代心理学主张,我们要考虑理性内在结构的复杂性,因为越来越多的科学事实表明,事物间的相互作用远比我们以前所理解的要复杂,它不是A导致B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产生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网络因此,并不是说揭示事物内在理性结构不重要,而是说我们要致力于发现整体图景而非简单的线性关系;(3)后现代心理学反对盲目追求理性,认为现代心理学停留在琐细的选题和貌似客观的研究上,过于注重技术理性而忽略了价值理性,没有考虑心理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也放弃了对目的、价值、意志、创造性等领域的探求。哈贝马斯曾猛烈抨击了这种追求“价值中立”知识、片面注重技术理性的状况,认为它将使价值和伦理被边缘化从而成为科学技术的附庸。片面注重技术理性而忽略价值理性,其后果可能使科学技术成为魔鬼而不再是造福于人类的天使。后现代心理学试图改变这一状况,努力寻求包括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内的更多理性。

  

  (三)从现代心理学到后现代心理学并非1库恩意义上的范式转换

  

  后现代心理学在认识论和思维方式上实现了对现代心理学的超越,但这并不意味着从现代心理学到后现代心理学是一种库恩意义上的范式转换。理

  

  由有二:(1)作为后现代心理学支持性力量的后现代哲学,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对现代哲学的超越。后现代哲学家对现代哲学的批判,并未超出19世纪中期以来许多反传统哲学家的批判范畴,只不过这种批判改换了名目或被运用于具体领域。比如,德里达的大多数工作继续了一条始于尼采而一直延伸到海德格尔的思想路线,罗蒂的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也是詹姆士和杜威等表示过的立场,而利奥塔对语言的批判大体上未超出维特根斯坦的研究19(2)从心理学内部的发展状况来看,后现代心理学虽然对传统心理学产生了冲击,使人们开始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全面省察,但客观地说,后现代心理学到目前为止只是在主流心理学的边缘地带产生影响,对心理治疗以及人文取向的心理学领域具有积极意义,而对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作用甚微。实证性原则和现代理性原则并没有因后现代心理学的出现而隐退,主流心理学要在整体上呈现出“后现代转向”绝非易事。

  

  三、评价:如何看待后现代心理学

  

  (一)后现代心理学的积极影响


    尽管站在不同的立场,可能会对后现代心理学评价殊异,但没有人会否认这是一股强劲的冲击波,它至少在以下方面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1)挑战了实证方法的霸权。实证主义方法有着内在缺陷,那就是从逻辑上它存在着从特称判断到全称判断的非理性过渡,它所揭示的只是或然规律而非必然规律,这种或然规律对有着高度重复性的自然现象具有价值,但对研究难以重复和无可复制的心理现象则未必适用。正如施内德(Schneider和比万(Bevai)等指出的那样,在后现代心理学的精神感召下,人们越来越认清了排他的实证主义教条的局限性,心理学应采取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同时注意吸收其他学科行之有效的研究思路(2)批驳了价值中立的神话。后现代心理学反对现代心理学的“价值中立”、“价值无涉”认为研究者的观察渗透着其理论前见,不存在绝对的客观或不偏不倚,任何研究都必然要融入研究者的理论假设。舍弃一切主观性对心理学研究来说不可能,对自然科学研究也是无法想象的。曾经坚信并孜孜以求的“价值中立”原则在后现代心理学的批驳下渐渐隐退;(3)强调了理论的实用价值。发现事实、建构理论与联系社会、追求实用,两者孰轻孰重,一直是心理学界争执不休的问题之一,从整个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似乎前者略占上风。但以格根为代表的后现代心理学家力图改变这一状况,他们呼吁心理学应在研究重心上做出适当的技术调整,当务之急不是忙于形成抽象的理论、获得无关宏旨的零散知识,而是密切结合当下社会实际,进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心理学家应成为社会和文化建构的积极参与者,这对提高心理学的社会影响和地位,克服其追求系统、整合理论时所面临的障碍是有助益的。

  

  (二)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存疑

  

  本着“我疑故我在”的后现代批判精神,我们试图对后现代心理学中存在的理论问题进行反思。

  

  首先,后现代心理学以社会建构论取代了传统的客观反映论,在论及理论与观察的关系时,格根一再表达“科学理论被封闭在通过观察而提高的樊笼中”“寄希望于通过系统观察而提高知识被证明是无用的”观点因为在社会建构论者看来,现实并未表明它们应该如何被描述和解释,原则上存在无限多的描述/解释系统,选择哪一种系统与现实本身无关。事实果真如此吗?在我们看来,社会建构论否认“真理”的绝对性,这并没有问题,但它进一步提出建构与现实本身无关,这就使其陷入“怎么都行”的相对主义困境。事实上,主体建构具有一些客观制约性。格根认为,带着特定知觉方式的观察者,既可能将图形理解为一只饥饿的、张着嘴的鸟,也可能将其理解为一只警觉的羚羊由此建构不是唯一的,它取决于观察者的知觉方式。其实,现实并非具有无限的可延展性,也不是一种无定形的中性物质,它如何被描述/解释是有限制的,这种限制不仅源于经验和文化,而且也源于现实本身。由此,主体建构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无穷多样的,在极端的客观主义与漫无边际的相对主义之间应该存在着第三条道路,那就是既看到主体建构可以是多元的,同时又承认这种建构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其次,后现代心理学重视社会过程和话语分析,认为语言的“客观有效性”是定义的副产品,科学知识实质上是科学共同体协商的结果,其背后的驱力涉及到权力、声望、金钱等因素。格根曾宣称,当社会科学家一致同意“攻击”、“偏见”、“失业”等定义时,并不表明现实中存在攻击、偏见、失业等现象,而是因为这些术语具有社会效用性,它能使科学家在交流时顺利地检索到这些结构,并达成对这些结构的一致意见格根的这种主张听起来颇令人费解解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以笔者的理解解其实质是认为理论观点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是否真实地描述/解释了现实,而在于它们是不是有用。也就是说,真实性、客观性只是退居其次的、附属于实用性的副产品,科学理论的建构不是为了揭示“真理”、“真相”,而是涉及到权力、金钱等其他目的。这种观点未免有些本末倒置的意味。一方面,科学研究并不是通过纯粹想象、虚构故事来建构理论的,它指向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正是因为科学家对生活中存在的“攻击”等现象的知觉,抽象出的这些概念准确地揭示了现实,他们才有可能对此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从而有了相互交流的基础。另一方面,科学家为什么选择这种理论而非那种理论来描述/解释现实,并非如后现代心理学所言,是出于对权力等因素的考虑,有时这种选择仅仅出于研究者对现实的客观知觉。比如,为什么有些研究者选择人本主义理论而非行为主义理论来解释人类心理,并不是因为这种选择能给他们带来权力或富有,而是因为研究者对现实的知觉和经验告诉他们,人本主义描述了真正主体的、个人选择的心理和行为,而这些心理和行为不应被人类研究所忽略。

  

  最后,后现代心理学认为,语言先于现实而存在,语言创造现实而非现实决定语言,因为语言建构着世界,没有独立于语言之外的现实。经常被用来支持这一观点的事实是: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似乎生活在不同的现实中,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概念系统。比如,格根曾指出,“西医中没有伏都教(西非萨满人的一种原始宗教)的概念,正如萨满人中不存在肺炎的概念一样”,两种文化背景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现实概念,这难道不表明现实是社会建构而成的吗?这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进一步思考会发现,其实这一事实表明的是,现实是复杂的、多元的,被一个团体所关注、理解的现实,不一定被另一个团体所关注和理解。如此以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关注的现实层面不同,就导致了他们将建构不同的社会概念体系。所以说,并不是语言先于现实而存在,也不是语言或概念创造着我们的现实,而是恰恰相反,由于我们选择性注意的现实不同,才使得我们所建构的话语体系不同。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