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当代运动心理学进展:锻炼心理

2016-03-15 16:3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锻炼心理学是运动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2013年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上,有关锻炼心理学的论文共有191篇,占摘要论文集论文总数的22.1%,篇数比例仅次于竞技运动心理(69.71%)。参加本次大会专题研讨、墙报交流的锻炼心理学内容可分为5个方面,即身体活动或锻炼的动机与干预(74篇),身体活动或锻炼的心理效益(60篇),锻炼心理学的理论与思考(25篇),身体活动或锻炼作为辅助治疗与康复手段的效果(17篇),以及测量工具的研制(11篇)。限于篇幅,本文仅撷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尝试评述锻炼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1身体活动或锻炼的动机与行为促进

  

  众所周知,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影响因素。本次大会的论文中,这类研究大体上分为两个类型:_是参与特定身体活动或锻炼的动机分析,二是对身体活动或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预测和干预身体活动和锻炼行为。

  

  1.1身体活动或锻炼行为动机的研究Hojjati对参加健身俱乐部的146名成员(男68,女78)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量,考查究竟是健康定向(healthy-ori?ented)还是形象定向(appearance-oriented)的人获得了更多的身体活动乐趣1。结果:两种心理定向获得的乐趣无显着差异,但女子组,健康定向者比形象定向者的身体活动乐趣更高;健康定向组,女子比男子享受了更多的身体活动乐趣。

  

  陈荔等的研究假设内隐与外显身体自尊一致者,特别是外显和内隐身体自尊水平均高者,会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自主动机,并更多参加身体活动,动机定向(自主和控制动机)是身体自尊与身体活动的中介变量。该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法测量了外显动机定向和外显身体自尊,通过修订的IAT测验测量了内隐动机定向和内隐身体自尊,研究参与者为191名大学生(平均年龄23.76岁,40%男性)结果:当以动机作为因变量时,外显身体自尊在自主动机上的主效应显着,内隐自尊在内隐动机上的主效应显着。自主动机部分地中介了外显身体自尊对习惯性锻炼行为的影响,自主性动机比控制动机和无动机对行为的预测效果更好。但内隐自主动机的中介作用并未显现。研究假设部分地得到了支持。

  

  陈善平的一项研究调查了587名中国知识分子(年龄23-69岁)锻炼行为阶段与锻炼动机的关系3。该研究使用了MPAM-R、锻炼行为阶段量表。结果发现:健康、外貌、乐趣、和能力动机在不同锻炼阶段显着不同,但社交动机的差异不显着;行动阶段的参与者具有最强的锻炼动机;锻炼动机在前意向、意向和准备等前3个锻炼阶段增量最大,但至第四阶段即行动阶段有所减少;锻炼动机的最大变化发生在前意向阶段到意向阶段的转化之中。

  

  1.2 身体活动或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该领域研究的主流,仍是以健康行为理论(如健康信念模型(HBM)、合理行动和计划行为理论(TRA&TPB)、转换理论模型(TTM)和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HAPA)等)或社会认知理论(如自我效能理论(SET)和自我决定理论(SDT)等)为理论依据,或者1)研究这些理论中的各项因素与身体活动或锻炼的动机或行为的关系,或者2)通过实际运动干预检验身体活动或锻炼的促进效果。

  

  韩国学者进行了一项系列研究,研究1(n=898)检验了社会支持感、障碍知觉、自我效能与身体活动效果期待的关系;研究2(n=716)检验了青少年学校体育课态度、自我效能和效果期待在体育教学课堂学习环境知觉和课后身体活动之间的中介作用H。他们使用多组结构公式模型(multi-group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对上述关系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自我效能部分中介了社会支持与身体活动的关系;青少年对体育课的态度、自我效能中介了学习环境知觉和身体活动行为之间的关系。两项研究支持了前人关于积极的学习环境、对体育课的积极态度、家庭社会支持以及自我效能对韩国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的动力作用,还支持了关于同伴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在检验韩国青少年规律的身体活动时的重要性。另1项研究汇总分析了基于TTM的3项横断研究和1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TTM的理论假设及其标准化的测量工具适于韩国文化,可以为韩国不同群体锻炼行为的干预提供理论基础6]。

  

  李京诚通过1项研究,比较了TRA、TPB和社会认知理论(SCT)的各个因素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199名学生(男97,女102)参加了为期4周的调查63,问卷使用Dzweltowski等编制的综合问卷和【每周锻炼行为问卷】&]。研究结果表明:“锻炼意向”很好地预测了身体活动的次数和持续时间,但只有“锻炼行为态度”对“锻炼意向”具有显着性贡献。‘‘行为控制感”显着提高了计划行为理论中意向到锻炼的预测力,但不能独立预测锻炼行为。锻炼行为可以通过社会认知理论进行预测“自我效能”和“效果期待”对锻炼次数和持续时间的预测具有显着贡献。结果还显示TRA中的“态度”对“锻炼意向”有显着影响,而TPB中的‘‘行为控制感”显着提高了‘‘锻炼意向”的预测水平。此外,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自我效能”和“效果期待”显着预测了“锻炼行为”。3个理论模型中,SCT解释和预测学生4周中的锻炼行为最有效。

  

  段艳平等学者通过两项研究验证了“增进健康的身体活动阶段模型”(FIT模型)在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68。两项研究的参与者分别为2710名中国和德国成年人和3807名中国大学生。研究结果基本验证了FIT模型中增进健康身体活动行为变化的6个阶段,即“不考虑’、“考虑’、“准备”“探索’、“波动”和“保持”,以及影响阶段变化的5个健康相关因素和10个心理相关因素。此外,另一些研究也采用类似的方法分别对SDT以及等理论模型进行了检验。

  

  上述研究通过横断设计的问卷调查与心理测验,较为系统地检验某个理论模型的假设,可望为特定人群的锻炼行为干预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德国学者Fuchs及其同事考查了心理学变量如何中介体育活动行为干预计划(群体干预)的效果13]。该研究将220名临床康复的住院病人指派到常规照料组和干预组,在基线(干预前)、出院、出院后6周、6个月及12个月分别安排测试评估。中介潜变量为结果期待、自我效能、意向强度、目标自我一致性(goalself-concordance)、行动计划和障碍管理,并对不同的短期和长期干预效果的因果模型进行了路径分析。主要结果:锻炼行为的外显干预效果被意向强度、行动计划以及障碍管理所中介,而不是自我一致性;自我一致性在锻炼保持上的整体效应最大,但既未在短期运转干预(采纳锻炼模型)中,也未在长期干预(保持模型)中被干预所直接改变;意向强度在采纳和保持模型中都具有显着的中介作用,而行动计划仅在采纳阶段显着,障碍管理仅在保持阶段显着。

  

  在另_项研究中,Falzon等采用两种干预手段(故事性干预,信息性干预)对正在接受治疗的癌症病人的身体锻炼进行干预,探讨其效果。结果发现,与信息性干预及控制组相比,故事性干预显着提高了癌症病人的“相似性感知”,“自我效能感”及“锻炼意向”;而信息性干预则能有效地提高癌症病人对锻炼效益的认知,减少其有关锻炼消极影响及副作用的信念。这提示,如将两种干预手段结合,可能会获得更好的干预效果。

  

  上述研究采用实验法,通过理论指导下的实地干预来促进身体活动或身体锻炼。

  

  2身体活动或锻炼的心理效益

  

  身体活动或锻炼心理效益的研究目的,一是促进“健康”人群的身体活动或锻炼,二是为制定增益性运动处方积累证据。从本次大会发表的60篇论文看,目前该领域的剂量一反应(doseresponse)研究尚不多,仍处在证据积累阶段。

  

  2.1身体活动或锻炼与认知功能的关系身体活动或锻炼是否影响参与者的认知功能,以往研究的结果与情绪功能相比似乎不够稳定。如今随着研究技术的改进,出现了一些研究,从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台湾学者张育恺等将40名健康老年人分为高、低身体活动组进行了ERP测试M。结果表明,高身体活动组的老年人在斯腾伯格任务(Sternbergtask)上的反应时快于低身体活动组;P3、N1的振幅增大以及P3的潜伏期缩短。研究提示,身体锻炼可改善老年人的工作记忆;身体活动可能通过在恢复阶段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和提升刺激评价的速度,并且在完成工作记忆任务的解码阶段的区分过程中分配更多的注意,来促进工作记忆。

  

  在Yan等的研究中,30名研究生参加一次性递增负荷实验至主观力竭,通过ERP测试运动前后完成Flanker任务的反应,来考查运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P3振幅增加、反应时加快,提示一次性力竭锻炼可增加研究生的注意资源,加快信息加工速度,在对刺激信息进行解码时获得更好的抑制和监控效益。

  

  Wang等通过ERP探讨了一次性锻炼对大学生执行功能(Stroop测验)的影响17]。结果表明,相比于阅读,一次性锻炼提高了个体的Stroop测验成绩,增大了与注意功能相关的P3波幅,且使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更加集中。结果提示,一次性锻炼对认知功能的改善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及途径,一条途径是改善注意资源的分配,另一条途径则可能与神经营养因子的集中有关。

  

  魏高侠等利用高像素磁共振技术,探讨了太极习练者与对照组在执行注意网络测试时激活脑区的差异,试图明晰体育锻炼影响执行功能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太极习练者的大脑皮层发生了适应性变化,而这些变化与注意网络测试的成绩相关。

  

  李琳等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考查了大学生一次性短时有氧锻炼对于执行功能的脑机制的影响19。15名女大学生在参加30min中等强度的有氧功率自行车锻炼前后,用fMRI扫描其大脑在完成N-back任务时的情况。结果:锻炼前后在执行0-back和1-back任务时大脑区域活动无显着差异;与锻炼前任务的表现相比,锻炼后在完成2-back任务时右距状沟、额中回右侧、左梭状回的活动显着增强,右伏隔核、左伏隔核、中央旁小叶以及额下回显着减弱。提示30min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可引起神经基础的可塑性变化,影响女大学生的记忆刷新功能。

  

  以上研究考查了身体活动或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而另一项研究却反过来考查了认知功能对锻炼的影响。美国学者Tenenbaum通过系列实验室实验,检验了运动表象、音乐、自我谈话及选择性气味刺激(selectedodorstimuli)所产生的注意分配改变,能否影响努力感(effortperception)20。研究选取依靠延长和强化身体负荷带来的重量知觉、疲劳、疼痛以及力竭等为因变量,探讨注意力被强制分离对其产生的影响。已有证据表明,身体负荷的增加导致注意力从分离一灵活态(dissociative-flexiblemode)转换为联合一非灵活态(associative-non-flexiblemode)(D/A转换)再到工作器官。一旦发生D/A转换,努力感迅速增加,且努力的终止不可避免。该系列研究采用心理的(自我谈话、表象)和感觉的(气味、音乐、视觉)调节方法来延迟D/A转换的出现。结果表明,这些调节方法对知觉感受(perceptualsensations)和任务坚持性具有显着效果。即,个体通过注意转变这一独特方式,可以对环境负荷及内部感觉信号产生适应性变化,研究者进一步探讨了负荷一努力感一注意分配这—概念链接的应用价值。这提示通过调节注意分配可延迟身体活动或锻炼中努力感的出现,有利于坚持活动或锻炼任务。

  

  身体活动或锻炼的认知功能研究增加,是本次大会的一个新动态。华人学者对此尤为关注。然而这类研究目前的证据积累相对较少,仍需进一步的积累。

  

  2.2 身体活动或锻炼的其他心理效益除认知功能之外,对身体活动或锻炼在特定人群中的情绪、心境、自尊、心理韧性、生活质量、压力适应、人际关系等心理效益方面的研究也有进展。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法仍是调查法和实验法。

  

  印度学者Sehgal对100名男女大学生进行了8周、每周3次、每次90min的瑜伽练习,实验前与实验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M。结果发现,瑜伽提升了他们注意的警觉性,降低了压力感,提升了幸福感。

  

  另一项研究通过现场前后测研究,测量了60名加纳青少年(平均14.5岁)参加每6周、每周2次、中等负荷的有氧身体活动前后,认知功能(瑞文标准推理测验)、身体自我价值感(PSPP的一个分量表)、身体不满(身体意像轮廓图)的变化M。结果表明:实验组在所有指标上都优于控制组。研究结果表明非洲儿童的身体活动效益与西方儿童一致。

  

  Gerber等人对1481名瑞士卫生保健工作者和社会保障官员进行了4a的追踪调查to],结果显示身体活动促进了该人群对高职业压力的顺应。

  

  张禹用单组前后测设计,研究了22名老年人为期3个月、每周5-7次、每次1h的十二段锦练习前后心境状态剖面图(POMS)的变化M。结果表明,与练习前相比,紧张感(tension)下降,精力感(vigor)上升,提示十二段锦可显着降低老年人的紧张,提升精力感。对老年人的其他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如Song等采用单组前后测设计,发现为期12周的广场舞能够显着提高老年人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及适应性。熊明生等的研究,采用纵向随机实验范式,比较了为期1a的气功锻炼与其他身体锻炼方式对中老年人情绪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M。结果发现,规律的自由形式的锻炼并未显着改善老年人的情绪及主观幸福感,而气功锻炼则显着地改善老年人的情绪及主观幸福感。曲桂兰等的研究也获得了类似结论,研究探讨了为期16个月的气功五禽戏锻炼相比于无规律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五禽戏习练能显着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社会适应,人际关系,认知及情绪方面,其中对情绪的改善作用更为显着。

  

  3锻炼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的效果

  

  众所周知,身体锻炼因其经济成本低廉且副作用小而常常用作身心康复的辅助治疗手段。为此,许多研究探讨了临床疾病患者或心理失调者锻炼治疗的效果。

  

  一项前后测准实验研究对平均年龄75岁的10位哥伦比亚老年痴呆者及其看护人进行了瑜伽锻炼干预M。患者与看护人参加为期16周、每周2节课、每节课1h的瑜伽练习。实验前后的调查结果显示:患者生活质量、老年抑郁、工作记忆、信息加工速度、精神状态、以及日常生活活力等得到了优化;看护人工作负担减轻,生活满意感提高。

  

  以色列学者Netz等对50名心脏功能处于第III阶段(心脏康复的保持阶段)的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的锻炼康复情况进行了研究2]。这些老年人分两组参加了至少9个月的康复计划。根据最大摄氧量的年龄和性别常模,将他们分为高低健康组。结果表明,高健康锻炼组的注意和总体认知分数显着好于低健康组,执行功能临界显着。该结果提示,心血管健康可能是心脏康复保持阶段的老年心脏病患者的保护性因素之一。

  

  Gerber等学者对12名患有职业心理耗竭(burn?out,MBI量表中情绪耗竭和去人性化分量表得分高)的瑞士男子进行了为期12周的锻炼干预,参与者每周最低热量消耗为17.5kc/kg体重M。结果发现,增加锻炼减少了总体应激感以及心理耗竭、抑郁的症状,且效果量大。此外,单节锻炼课后心境状态剖面图有相当程度的改善,向冰山剖面方向产生了显着的转变。

  

  法国学者Legrand将18名住院两周之内的重性抑郁症患者(67%为女性,年龄为43.3岁±5.7岁)随机分为步行一慢跑组(有氧锻炼)和伸展一灵敏组(安慰剂组),分别参加连续10d、每天30min的活动31]。结果表明,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显着。后续分析表明,组间抑郁分数差异依时间而异,两组抑郁的严重程度在计划开始时无差异,但计划结束时差异显着。这说明,有氧锻炼者抑郁严重程度的下降好于安慰剂组。

  

  从整体上看,上述研究都是沿着实验研究的思路进行的有益探讨。然而,多数研究的实验设计比较简单,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剂量一反应和析因实验,所揭示的因果关系相对粗糙。

  

  4测量工具的研制

  

  本次大会共有11项关于锻炼心理学量表修订和发展的研究,都是建立在经典心理测量理论基础上的工作。研究者至今尚未研发出建立在现代测量理论(如项目反应理论或概化理论)基础上的更为严格的测量工具。本次大会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

  

  澳大利亚学者Moms等曾研制了【身体活动与休闲动机量表】(PhysicalActivityandLeisureMotivationScale,PALMS)632。原量表包含8个维度,分别是:掌握(mastery)、乐趣(enjoyment),心理状态(psychologi?calcondition),身体状态(physicalcondition),外貌(ap?pearance),他人期待(others’expectations),归属(affil?iation),以及竞争或自我(wmpetition/ego),原量表共40个题目。王进等学者对PALMS的中文版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和本土化33],结果删除了部分题目,保留了原量表中的掌握、乐趣、心理状态、外貌,以及生理状态5个维度,将原量表中的“他人期待”与‘‘竞争或自我”两个维度合并为“经济奖励”(financialreward)。而Molanorouzi等对PALMS的马来西亚版本进行的类似检验,却发现在马来西亚文化中,不仅原量表的维度全部得到保留,而且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重测信度以及模型拟合优度均较好。

  

  Tietjens等学者对【身体自我描述问卷儿童版】(PhysicalSelf-DescriptionQuestionnaireforChildren,PSDQ-C)进行了研发35]。原量表PSDQ是由Marsh等人研制的70个题目、11个因素的身体自我观念(physicalself-concept)量表M。它适用于12岁以上的儿童和成年人,但不适于年龄10-12岁的儿童。该研究考虑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保留了PS-DQ成人版中更低水平的与行为相关的因素(耐力、协调、力量、灵敏、形象、运动胜任),补充了“速度”因子,删除了反向计分和引起社会比较的题目,将原来的6级李科特量表转为4级。而后,作者使用两个样本(样本1255人,平均9.27岁;样本2349人,平均8.75岁)分别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因子分析的拟合程度都很高,同质性信度很好,标准化因子解的P值在0.56-0.85之间;外部效度检验表明,新量表与性别、Bffl和运动能力任务有显着的相关。

  

  为解决锻炼依赖测验没有德文版的问题,德国学者Schipfer和Stoll发展了【耐力项目锻炼依赖性诊断问卷】(QuestionnairetoDiagnoseExercise-DependencyinEnduranceSports,FESA)637]。该量表以323名参与耐力性运动项目如长跑、自行车和铁人三项的非专业运动员为测量对象,数据分析分为两组:分析一,全部323名每周运动4h及以上者;分析二,118名每周运动10h及以上者。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分析的样本包括94名非专业运动员,完成分析一中的16个问题、⑶RE-P和MIPS;另外65名非专业运动员完成分析二中的11个问题、CORE-P和MIPS。重测信度检验的样本包括37名非专业运动员。分析一显示FESA-16有4个因子:即,积极快乐状态、妨碍社会生活、健康、戒断症状;分析二显示FESA-11有3个因子,即,积极快乐状态、戒断症状、锻炼作为补偿心理问题的—种可能性。研究表明:FESA-16和FESA-11各自的聚合、离散效度均较好;间隔4-6周的重测信度检验结果显示,相关较低,与理论假设相符。FESA-16和FESA-11显示了在EFA、内部一致性和题总相关指标上的良好结果,其效度也不错。

  

  5锻炼心理学的理论与思考

  

  本次大会,学者们就锻炼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应用问题进行了研讨。

  

  5.1关于锻炼心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美国学者Shapiro提出,近来关于锻炼心理学是否还要与竞技运动心理学捆绑在一起,合称“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的问题存在争论38]。一种观点认为,竞技运动心理学属“表现心理学”(performancepsychology)的 个分支,而锻炼心理学属“健康心理学”(healthpsychology)的—个分支。健康心理学关注所有的健康行为,不仅包括锻炼。为此,锻炼心理学不该再与运动心理学一起研究和实践,它应该从属于健康心理学更为广阔的领域。

  

  5.2关于身体活动干预理论的整合问题现有的身体活动或锻炼行为预测的理论模型,都是基于社会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某个理论。单一的理论在对身体活动或锻炼行为进行预测时,表现出一定的弊端(如某些变量之间存在‘‘鸿沟”,也有表现为‘‘冗余”。然而,将不同的理论归纳整合,也会遇到矛盾和问题。比如,用计划行为理论(TPB)与自我决定理论(SDT)相整合时,也会出现如‘‘行为意向”(behavioralinten?tion,BI)的地位问题,该因素(变量)其实也是‘‘动机”,可能会与SDT中的有机整合理论相矛盾。用理论整合的途径实现行为预测究竟是利是弊?澳大利亚学者Hagger和Chatzisarantis的回答是:理论整合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可以产生一些细致入微的、收窄压缩的心理学构念来克服鸿沟和冗余,从而有效地预测、解释参与或坚持身体活动的动机、行为,并发展出干预行为的方法39。该报告列举了两个实例说明整合的必要性和优势。

  

  5.3 关于“久坐少动”的测量问题Biddle指出“久坐少动行为”(sedentarybehavior)并不是“身体活动”(physicalactivity)的对立概念,因为有些人既通过锻炼处于高度的活动状态,又在全天长时间地坐着。而久坐常常与“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physicalactivity)相反,损害健康。因此,精确地测量‘‘坐着的时间”(sittingtime),有利于对‘‘久坐少动行为”的深入理解M。

  

  5.4关于身体活动干预策略有效性的标准澳大利亚学者Chatzisarantis指出,锻炼干预研究中普遍使用多理论整合模型M。这种方法造成的问题是有些模型在干预实践中难以实施。他建议,理论整合时,应考虑3条标准:1)通过实验手段检验不同模型、理论的区分效度;2)鉴别不同模型提出的独特的干预进程;3)测定不同干预模型在干预时所用的时间。

  

  5.5锻炼行为的理论与情感驱动问题德国学者Strack和Detuck提出,社会行为(socialbehavior)并非纯理性过程,而是由理性和情感共同决定。他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熟虑一冲动模型(reflective-impulsivemodel,RIM)。我国学者许昭等将此思路运用于对身体活动和锻炼行为的理解,提出了身体活动的熟虑一冲动模型(RIM_PA)643]。该模型假设,身体活动或锻炼行为是“熟虑”和“冲动”共同作用的产物,而不是纯认知的产物。它们是由认知评价和情感联结共同决定的。RIM_PA模型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身体活动或锻炼行为产生的原因,拓展了行为干预的思路。

  

  6小结

  

  2013年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在锻炼心理领域的论文呈现出如下特点。

  

  1) 研究内容的传统格局,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如身体活动或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治疗效益,身体活动或锻炼的动机等,仍是研究的热点。

  

  2) 身体活动或锻炼与参与者认知功能的关系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手段在该领域得到了更多的应用。

  

  3) 研究者更加注重研究设计,表现为纵向追踪调查,单、双组前后测研究设计的增加,使研究结果更为可信,研究质量更高。

  

  4) 我国学者的研究水平基本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今后的研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更好地确定因果关系,需要加强对额外变量的控制。

  

  2) 作为“个案”的研究成果,不仅需要积累,而且需要整合,以检验和汇总各领域类似研究的整体效应,并洞察新的研究方向。为此需要增加元分析研究

  

  3) 由于心理效益和身体活动或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较多,故应化繁就简,突出主要因素。为此,应加强析因实验设计。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