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不再是心理学理论的教育学延伸,而是以心理学为指导来研究人类社会现实的教与学的问题。本文探讨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取向及其发展趋势,以期勾画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走向。
一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教育心理学从梅耶所说的死胡同中走出来,开始走向双向道时期。它不再像诞生之初的前半个世纪里那样只关心一般的学习理论,而是关注学科心理学、个体学习的建构过程、认知和元认知的研究,关注把人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裂为部分或等同于一般动物学习过程的研究,甚至开始寻找学习过程的生理基础。当前教育心理学所涵盖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兴趣显然比过去宽泛得多,且所强调的重点也不同。正像麦金纳尼(D.M.Mcinerney)所说,在他从事教育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30年中,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研究重点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研究的特色主题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种理论观点并存,研究取向多元化。这些不断增加的研究主题虽大多是从过去的一些核心研究和主要理论中分解而来,但反映了人们对新的理论取向和研究主题的关注,且改变了以往单一研究取向占统治地位的状态。纵观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至少存在以下五大研究取向。
(一)建构主义取向
建构主义已成为对教育心理学影响深远的一个研究取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给教育心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目前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学习及教学方法等研究在学术杂志上所占空间大幅增加,这一点从〈英国教育心理学杂志》《教育研究回顾》以及美国出版的微育心理学杂志》《当代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者》等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见一斑。[3]虽然建构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但它们都强调在问题解决活动中达到学习目的,强调合作学习和协商学习等。它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是全面的,从教学设计、知识学习、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学主体的心理健康到教师的培训等,而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下去。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研究主题,如知识是如何建构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参与式和体验式的教学设计;教师的合作成长;减少教学评估的参照标准等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后现代主义取向
后现代主义是以伽达默尔、福柯、德里达等人的思想为代表的一种哲学思潮,它主张多元化,反对还原论,倡导怀疑、批判和否定,反抗传统等。后现代主义还反对方法至上主义,但“后现代主义并不一般地反对方法论的分析,而是反对将任何一种方法看作是凌驾于其他方法之上的具有特权的圣物”[4],即要方法多元。他们的主张不仅给哲学带来了一场对传统的反思和解构,也给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带来了冲击和影响。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主要表现为在后现代主义指引下涌现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如:跨文化研究、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研究以及学科教学心理、网络教学等。
1 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是近来的研究热点。人们发现,自认为具有高度普适性和高度普遍性[5]的美国教育心理学理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即使在美国本土也不是完全有效。比如,20世纪60年代后,人们逐渐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失学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等问题,而当时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未能解决这些问题。[6]如今,教育心理学开始注重跨文化研究,研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在美国,人们关注非裔美国学生、亚裔美国学生在学习效率上与美国本土学生相比有何不同影响因素。在其它国家,人们比较注重教育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比如,中国近些年来就进行了“美育心理研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探讨、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中国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研究、中国独有的独生子女心理发展的研究、汉语学习认知的研究、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7]。另外,人们开始关注家庭教养方式、教育成效与家庭经济地位的相关研究,种族、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等。这些变化与后现代主义主张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层面入手来考察人的心理、行为机制的观点分不开。
2 个体差异研究
个体差异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孔子和柏拉图,他们都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个体差异的重要性。随着天文学上人差方程式的发现,人们开始重视个体差异研究。但真正的个体差异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如冯特对被试观察力、反应能力、联想能力的研究;高尔顿对遗传和天才的研究;比纳、西蒙、推孟和韦克斯勒等对个体智力差异测量的研究。在行为主义统治心理学之前,人们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仅停留在单纯心理要素的差异上。“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对个体差异的研究由单纯的心理差异转向了社会性差异,由微观的个体差异转向了宏观的个体差异。该转向是在计算机和神经科学迅猛发展,哲学上后现代主义崛起,心理学上人本主义、认知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教育上对传统科学教育模式反思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个体差异研究虽在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中仍是热点,但其研究的侧重点已不同了。表现为:1)认知发展研究,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希金斯和特纳(Higgins,Turnure)、雷尼和皮尔逊(Lane,Pearson)对注意发展的研究,弗拉维尔(FlavelD等对记忆发展的研究,辛格利(Siegler)等对规则发展的研究,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也得到了空前重视。2)元认知、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差异研究,早期的美国《教育心理学》杂志刊载的文章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而现今学习风格和认知风格已逐渐成为该杂志和其它杂志的主导研究。1991年、1997年和2000年的美国《教育心理学》杂志就有这方面研究的3个专刊,具体集中在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沉思型和冲动型、内控性和外控性、正常焦虑和过敏性焦虑、学习的高坚持性和低坚持性等方面。3)对智力差异的研究,“最近人们试图解释智力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表现,人的知识结构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并从实际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来重新考虑智力的构成以及智力研究的本质意义”等。如斯滕伯格、帕金斯(Perkins)、加德纳等人的智力理论。此外,人们对个体差异的研究还包括对人格、年龄差异的研究以及特殊儿童教育的研究等以往热点问题。可见,认知主义为个体差异研究提供了方法指导,后现代主义精神则拓展了其研究的视野和空间。
3 群体差异研究
从跨文化比较的视界入手,群体差异研究得到了空前发展。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性别差异和语言差异。人们发现在完成不同类型的智力任务、知觉任务以及在语言能力方面的确存在性别差异,但值得深入探讨的是,到底是文化还是生理原因导致了这些差异,或两者都有?这类研究也因一些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得到促进,如女权主义。言语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原因可能是众多外国移民给其学生构成带来了巨大变化。目前有大量这方面的研究报告。
4 其它相关研究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是广泛的,除上述之外还有很多影响,如由片面强调教和学的某一方面到考虑教和学的综合;学科教学心理的研究;专家型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培养;网络媒体、学习环境对教和学的影响等相关研究。
由以上内容可见,后现代主义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题扩大了、问题深入了、思路拓宽了、观点多元了、范式转变了、对象全人化了。
(三)认知主义取向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在心理学界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的一支心理学流派。因其对心理学的影响巨大,有人甚至认为,它给心理学提供了一个连贯而统一的理论观点,是心理学统一的力量。[1]其认知加工方面的研究主题对教育心理学影响深远,如:学习迁移、先前知识的作用、群体练习与分散练习、认知负荷、整体学习和局部学习、信息存储、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和元认知、记忆术等。除以上与认知加工有关的一些焦点问题之外,近年来还有四个重要领域是认知主义理论影响下形成的热点问题,即内隐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理论和动机研究。
1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源自雷伯特(Rebert)的人工语法,现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大热点和前沿问题。有很多人加入到内隐学习的研究行列中来,比如弗理德与霍利奥克(Fried,Holyoak)、霍华德与巴拉斯(Howard,Bal-las)、塞万-施雷伯与安德森(Servan-Schreiber,An?derson)、连淑芳、杨治良、毕希纳(Buchner)、理查德(Richard)、戴维(David)、珍妮特(Janet)、郭秀艳以及林颖等。从内隐学习的研究范式、特征、与外显学习的关系到其理论假说,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同时把研究扩大到应用领域,如书法、社会行为、语言、运动、教学等。内隐学习的提出使认知心理学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潜意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2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主要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大脑皮质的活动分布情况和皮质事件的活动时间顺序进行跟踪扫瞄,进而了解大脑在思维时的神经生理过程,如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正电子发射层扫描术(PET)等。这些思维过程包括复杂的言语、思考和推理、阅读和计算等,它在探究教育问题的过程中,似乎能为我们实现理解大脑是怎样发展的和怎样工作的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12]认知神经科学的工具为教育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对需要特殊教育学生的早期诊断、不同种类的教育投入对学习效果的监控和对比,增强对学习上个体差异的理解,最适合学习者的教育投入方式等。这些都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3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主要以班杜拉的理论为代表,它从行为理论发展而来但充分考虑了认知因素,被看作认知研究方法和行为研究方法的逻辑结合。所以,有人把它归入行为主义,有人将其归入认知主义。龙君伟则将其归入社会建构主义。本文仍将其归入认知主义阵营。社会认知理论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有很多关于模仿效应的研究报告。当今在各类刊物中,教师效能、班级或学校效能等集体效能已成为相当引人注意的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人们还进行了大量的诸如交互教学,基于计算机等各种学习网络使用方面的研究。
4 关于动机的研究
行为主义占统治地位时期,关于动机的研究主要受行为主义强化理论的影响,大多是直接检验动机的内、外部奖励效果以及内、外部奖励的正负作用的研究,但对于人类动机行为复杂性的解释不能令人满意。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对动机的认知模型感兴趣,进行了大量的关于动机理论的认知研究,如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目标理论、自主理论、自我概念、个人投资理论、价值期望理论、自我价值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
(四)人本主义取向
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在它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超个人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四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或超个人心理学在近30多年的发展中提出了很多理论模型,除早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个体中心理论外,目前还有维尔伯的意识谱理论、格罗夫的全回归模型和沃西本的新荣格理论等。他们强调对人的教育和发展通过多元的方法论、多学科的融合、跨文化的整合来达到目的,采用多维度、多途径对整体的人进行研究[13]。因此,人本主义被看作是对教和学中流行的极端机械主义的很好矫正。在某些情况下,其理论方法被看作20世纪90年代人道主义在学校和学习者团体研究中的复苏。
(五)行为主义取向
行为主义是20世纪中期在心理学界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一种研究取向,甚至到80年代早期还有很多关于行为主义的研究报道,比如“个别化教学系统”和“不间断的持续默读”。但目前占统治地位的激进行为主义已不存在,其所进行的没有“心理”的心理学研究受到强烈批判,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当代行为主义已变得非常温和,其忠实拥护者都开始吸收其它理论流派的合理内核甚至进行研究转向,再也没有了几十年前的那种绝对话语权。但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虽然激进的行为主义受到了人们的强烈批判,但行为主义指导的教学设计还在大行其道,行为主义的教学方法还是主流教学方法。而且,任何一本教育心理学书籍都不可能不谈行为主义。
二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下学与教过程中个体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以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近年来,心理学受当代社会思潮和自然科学的影响,一些主流心理学家们认为原来心理学所偏爱的真理性、现实性、客观性、因果性和二元性的研究模式束缚了心理学的发展,因而他们主张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该转向充分体现了取向多维、方法多元、立场多重、观点多样的宗旨,并逐渐形成了多个理论潮流,如:后现代女权主义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多元文化心理学运动、大众文化心理学运动等。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相关学科的冲击巨大,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能会表现出以下一些趋势:
(一)理论观点多元融合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使人们越来越追求多元,否定一元。几十年前那种仅一种理论流派占统治地位的现象可能再也不会重演,而是会出现各种流派竞相登场,并不断相互吸收对方合理内核的局面,即在多元基础上的融合与交汇。未来这种理论多元与融合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二)研究设计质量结合
近些年来,高科技手段(ERP、PET技术等)、高复杂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多元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大量应用,为教育心理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但也出现了片面追求数字化和高科技化的情形。就像麦金纳尼(Mclieme9所说,目前对研究者在方法和统计复杂性上的要求加大了,且很多时候,刊物文章所要求的复杂性超出了绝大多数研究者的能力。越想在该领域站长。这种局面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意见,相应地质化设计或质化与量化结合的研究设计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未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将一改往日片面追求数量化、精确化、标准化的局面,注重在量化设计的基础上,增加质化设计,二者结合,以增强研究的深入性、科学性和客观性。
(三)研究情境生态化
随着教育心理学在社会实践中地位的日益提升,社会对其价值期望也逐渐增加。但人们发现,虽然很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自身比较完美,却无法解决教和学实践中出现的众多问题,研究者们也意识到以前的研究有脱离社会现实的缺陷。因此未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将充分考虑研究的生态效应,即尽量在“自然环境”下,创设非参与式研究情景,以探究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自然发生的心理行为机制。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贴近教学实践,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
(四)研究视角多样化
当前,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利用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对传统的理论体系进行解构和建构,以崭新的视角和思路重新审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他们倡导突破传统教育心理学研究视角上的固执、偏狭和窄化,力主从社会、家庭、个体等多个角度、多种因素、多维空间对教育和教学实践中的心理行为规律进行研究。可见,未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必然是多样化的。
(五)研究对象“全人化”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张春兴提出的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之一就有研究对象的全人化观。即首先,个体人格的发展应包括身心多方面,是由整体到分化进行的。其次,要以社会多元化观点培养所有学生的自适性、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均能学到基础知识、具备独立生活能力。因此将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将把每个个体都当作有独特家庭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情感体验、个性特征、生理特征和生活经历的整体的、全面的人来研究,即展现研究对象的“全人化”
(六)研究方法综合化
这是很多研究者认同的趋势。人们发现,科学心理学创立之初所倡导的只有实证主义方法才能使心理学成为科学的想法是行不通的,教育心理学亦如此。因此,将来的研究一定是多种方法综合的,叙事式、阐释式、建构式、解构式、客观式等方法和策略都将得到肯定,且不同方法可能在同一研究中出现,“各行其道,各司其职”以更深入探究人类心理之奥秘。
三结束语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和发展趋势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本文仅就其确立学科地位以来研究取向多元的当代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希望借此促进人们对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思考及引导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