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论文

2015-04-13 15: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令人担忧的现状

  2011年11月29日,由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制定,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中央宣传部等20个部委共同实施的“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正式启动。“为了明天工程”主要围绕加强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做好重点群体的管理、帮教;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氛围等4个方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陈冀平在今年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6年将全面实施“为了明天工程”。

  青少年违法犯罪(juvenite delin quency)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主要表现是反复发生持久性的反社会行为,包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前者是指那些情节轻微、危害小,不能定为犯罪的行为,如逃学、偷窃、打斗、离家出走等;后者是指抢劫、凶杀和强奸等犯罪行为。

  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比例据报道,50年代为30%,60年代为60%,70年代为76%,80年代为80%,呈上升趋势。跨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始终高发。近年至今,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始终高发。据统计,2003年,25岁以下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占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45%。1999年至2003年间,青少年罪犯人数增长4.7%,刑事案件作案率增幅1.4倍。

  中央综治委最新调研显示,青少年违法犯罪在原有的团伙化,智能化,低龄化以及暴力性、盲目性、模仿性、冲动性、偶发性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呈现出5个新的特点:

  其一,闲散青少年弄群体违法犯罪凸显。

  其二,14至16岁青少年犯罪状况日益突出。

  其三,侵犯财产犯罪严重。

  其四,因非法网吧,毒品等不良因素导致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

  其五,家庭问题和失学辍学问题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明显。

  除了青少年违法犯罪外,自杀行为近几年来有上升的趋势,其社会影响面广,成为一类敏感的社会问题,而其中,青少年自杀死亡的比例越来越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卫生统计年报》1989年公布的数据,中国(大陆)的自杀率17.07/10万,自杀死亡人数为19~21万人,占全世界自杀人数的30%。据一般规律,实际自杀数往往比公布的自杀数高3~5倍,由此推算,中国自杀人数可能达每年60万人以上,绝对数字居世界第一。中国青少年自杀率较高,其中15~24岁点自杀总人数的26.6%;25~34岁为18.94%。引人注目的是,5~14岁的少年儿童自杀占自杀总人数的1.02%。

  看到这一组组数据,不禁令人十分疑惑和担忧。这些花季般的少年为何要做出这样的行为?他们还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吗?广大的教育者要做些什么?怎么做才是行之有效的?

  经过研究,专家指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虽然很多,而各种身心矛盾突是一类重要原因,如个体需要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家属满足能力之间的矛盾,独立意向增强与认识能力低和依附关系之间的矛盾,客观现实的不良影响与青少年识别抵制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活动能量充沛与安全意识谈谟的矛盾,认识与情感和行为间的矛盾等;自杀行为则与个体的身心状态和社会因素紧密相吴,自杀者的心理特点常常是充满敌意,缺乏主见,社会交往少,认识范围狭窄,行为冲动,情绪幼稚,孤僻内向或抑郁,除早期心理创伤,例如父母离异,儿童虐待等,学习生活中遭受巨大的挫折是儿童青少年自杀的一类重要原因。

  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及自杀行为的预防与控制,专家们都提出加经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能力的重要性。古人云“修身齐家平天下”,把“修身”放在前,“平天下”放在后,可见对于加强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古已有之。在查阅各种资料后,笔者对心理拓展训练这利学习方式十分感兴趣,认为心理拓展训练是比较符合我国现代教育实情的,易于掌握、开展、普及,并且是能够有效培养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与行为的方法。

  二、心理拓展训练的由来有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拓展训练理论(Outward Bound)由哈思(Hahn)博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创建和实践。

  心理拓展训练计划是197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哈密尔顿韦恩哈姆高中校长皮赫(J·Pieh)创立,是“心理拓展训练”与学校制度结合的产物,是心理拓展训练的学校版。在考虑心理拓展训练计划大纲时,皮赫获得了美国联邦教育局长达了年的大规模辅助经费,通过这些辅助经费,他聘请了许多心理拓展训练活动家作为专家,开始研究并制订新的课程大纲。

  心理拓展训练的实践活动的课程大纲出台后,得到了世人的瞩目和高度的评价,1974年心理拓展训练活动计划被“全美教育及网络(NDN)”许选为全美优秀教育大纲。

  当时,担任心理拓展训练计划的负责人是任兹(B·Rentz),由于他具有培养教师以及在全美教育普及网络中负责“面向教师的示范项目”工作的经验,他成为担任心理拓展训练计划首位代表的最佳人选,他在体验学习方面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具有独创性。对于体验学习和有关的效果,任兹说:“我们经常在孩子们面前反复夸奖某个学生有活力,冷静和很强的责任感,这样一来,那名学生实际上就确实是显得活泼,冷静和有责任感。

  但当一段时间后,我们问起该学生班主任及有关教师们时,得到的却是“消极,没有活力,心不在焉,没有责任感”这样一致的回答。这样的孩子从参加心理拓展训练活动回来的几天里的确是很活泼的,注意力也相当集中,但很快就回复到以前一样的状态中去了。

  难道我们不能从这个例子中明显看出学校教育中缺乏什么吗?缺乏什么相当重要的东西吗?”

  我们可以看出,心理拓展训练的创建初衷是为了补充学校教育课程在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中的不充分的情况下产生的。我国进行教育改革已经有几个年头了,但是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教学中交流,沟通的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对知识技能只要求学生掌握,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心然”。zhlzw.com中华勵志網另外,校园相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来说就象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而且对学生只是进行一般性的德育,忽视了个性心理的发展。

  心理拓展训练则是以“先得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而领悟道理。同时,通过活动,挖掘自己的潜能,逐步形成果敢,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由于训练多数由集体合作完成,因此学生经常要进行相互的沟通,交换想法和意见,最后达成一致认识去完成任务。这个过程就在无形中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尤其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沟通,例如不许说话,学生就要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如何进行交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十分有利。

  此外,心理拓展训练还具有不受场地,器材限制,学习方式灵活,项目设计安全性高,内容丰富多样,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一体等优点。对改革传统教育,全面推动素质教育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三、心理拓展训练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培育方面的作用

  (一)心理拓展训练的本质是“通过参加这个训练,参加者

  能够改善自我概念”。zhlzw.com中华勵志網

  根据罗格斯(C·Rogers)的定义,自我概念是指“人在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中把握自已的方法”。这种自我概念给人的印象是指人对自我或自我价值的认识,但实际上,自我概念是与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密不可分的。自我概念其实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反应,经过长时间形成的自我认识。

  美国马萨诸塞州3所教育委员会在1980~1983年期间,应用“田纳西自我概念评价标准”对心理拓展训练小组进行了三年的调查后指出:学生的自我概念明显提高。“评价标准”制订者之一的费茨(W·Fitts)曾谈到:“具有纯粹,坚定,肯定而现实的自我概念的人一般都是健全的,充满自信,能够有建设性地,高效率地行动的人。”“这样的人很少有不安感,他们具有自信,具有肯定看待自己的倾向。而且不认为自己有必要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不会在困难的工作中或人际关系中感到不安。具有在人际关系中和工作中轻松、有效地与他人接触的倾向,具有很强的接受现实的倾向。”

  费茨认为:如果一个人经常重复失败的经验,就会产生否定性的自我概念。这种失败如果从幼年时期起体验过必次后,人就会习惯于丧失自信,就会在人际关系和工作中丧失面对困难的自信。

  (二)心理拓展训练的目标是“自信心”和“信赖”

  要达到训练目标,要注意几个要素:

  1、构筑(确立)信赖关系

  2、设定目标

  3、挑战/压力

  4、高峰体验

  5、幽默/欢乐

  6、问题解决

  由于国家必年义务制教育的实施,青少年在学校进行教育的同时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其效果会比专门安排时间场地进行要方便,而且也便于教育者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而在学校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应着重于挑战/压力,构筑(确立)信赖关系,问题解决这三个方面的要素,其它的要素则有机搭配,穿插其中。

  建立自信心的两个关键因素

  ○挑战/压力

  青少年进行打斗、偷窃、抢动等犯罪行为的结果就是被送上法庭和教养学校,这些青少年之所以频繁进行相类似的过激行为是由于肾上腺激素分泌亢进引起的,他们想通过这样的或类似的“挑战”得到社会,尤其是同龄人的承认,他们不会寻找挑战的意义和价值,也不会从挑战中获得某些有用的东西,他们也不懂得这些方法。

  关于自杀行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自杀者结束生命是因为他对社会环境的失望所致。精神分析理论学派弗洛伊德(Freud)认为:“人的生存与死亡由相应的本能所控制,两者相互作用,死的本能占优势,便发生自杀行为。人接受了一种挑衅刺激而又不能外泄时,死的本能就会接受这种刺激,驱使人自杀”。感情交流理论认为,自杀是人面临某种绝境时,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表达某种无法向别人发泄的极度愤怒,或是惩罚自己可耻的愿望。

  前面提到,心理拓展训练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各种活动改善和提高自我概念,从而认清自身的本质。这些活动都是体验性的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主张人们针对现实中的问题和事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看法,这是活动能够适应多种实用性问题和多种现实需要的主要原因,也是其优点所在。

  有人曾对一些伴有危险的活动进行调查研究,例如骑马、攀岩、驾驶飞机、潜水等,发现参加类似活动的人,在活动后普遍都体验到强烈的幸福感,而这种感觉在进行一般性的运动中是很难体验到的。

  心理拓展训练中,参加者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甚至要挑战极度的心理恐惧。例如“空中断桥”这个项目要求学生在7米高的地方从一块木板跳到另一块木板上。任何人站在上面都会感到恐惧,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能否及时调整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果断,勇敢地跨出一步,将是获得成功的关键。这个项目给参与者留下的最深的感悟就是:“断桥一小步,人生一大步”。zhlzw.com中华勵志網它能让你懂得当你拥有了果断、自信、敢为的心理素质,面对任何困难和危机你都会迎刃而解。在心理拓展训练中有许多这样看起来是很危险的,使参加者感觉到压力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并非是单纯地追求惊险刺激的感觉,而是通过活动进行有效的自我改善和心理调控能力的养成提高。当参与者在活动时克服一个个困难的课题后,参与者体验到了由于达到目标的喜悦而转达化成的强烈的成就感。这些体验,就成了他们的积极的态度面对事物和困难的坚实基础。心理拓展训练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在活动中培养出这种积极的态度。

  如果说。自杀自残行为看作是人的精神意志受迫于外界的压力而无法渲泄,违法犯罪行为看作是一种自我挑战的话,那么,心理拓展训练就是通过各种特定的任务,让参与者体会一个道理:做任行事情,心态将是决定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为心态决定思想,思想影响行动,行动将导致最后的结果。面对任务,困难,如果心态是积极的,你的脑海中就会涌现出很多解决困难,完成任务的方法。相反,如果心态是消极的,你的脑海中将会产生数个你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理由,简单的就是放弃努力,妥协于困境,严重的就是悲观厌世,甚至放弃生命。

  心理拓展训练就像一个安全的,充满真诚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在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参与者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勇于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的各种不良心理障碍,从而“真正地认识自己”,“从自身上寻找到自信”。

  ○解决问题

  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面对不同样的问题,健康的人都会因应问题去解决它,并且不会感到不安。一般来说,他们都会有效地进行以下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一般是一个以上的方法;从中挑选最佳方案;着手为方案的实施作好必要的准备。

  当代学生大部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长的细心呵护,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任性、自私、孤立等不良习惯,性格上缺乏主见,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从而造成了遇事慌张、冲动、暴燥易怒、缺乏耐心等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

  在心理拓展训练活动中,参加者经常必须以团队的形式与同伴一起解决问题,而要达到目标,解决困难,团队合作与有效地沟通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致胜的法宝。参加者在活动中会发现,最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一定由自己想到的,解决方法也不是惟一的。为了解决问题,除了思考解决方法,自己还有必要掌握解决问题的相应技能。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是很重要的。为此,心理拓展训练在活动中安排了逐一常握解决问题技能的项目,例如“连环绳”“众志成城”“电网”等项,指导者在参与者学习技能的时候,通过活动后的回顾,反复尝试新的技能等手段开展心理的锻炼,逐步培养参与者解决问题的自信心。那么即使在以后的生活中,参与者遭遇到难题,也能在压力下正视问题,解决困难。

  信赖关系的构筑与确立是心理拓展训练的一个突出特征

  在马斯洛(Maslow, A·H)的“欲求层次学说”中,“信赖感”是最重要的基本的欲求之一。马斯洛认为:基本的欲求如果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不可能健全地生产和生活。

  艾克森(E·Erickson)“人类发展的8个阶段”不说中,信赖关系也被列为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是“人类发展的8个阶段”的坚实基础。

  21世纪是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大融合的世纪,每一个人都有会与身边的社会,身边的团队,身边的同伴产生互动。在不断的交流中,为了解够共同愉快的生活和开展有效率的工作,我们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必须去学会理解,体察和原谅,建立信赖关系就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基本的,重要的,不可缺乏的条件。可以说,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是以信赖关系为基础的,人们正在充分地认识到建立信赖关系的重要性。

  让所有成员参加各种活动,并在危险的状况下信任同伴,真实地感受到当时在场的人的存在,通过身体的活动建立起同伴之间的信赖关系。在心理拓展训练的项目中,在团队间,队员间建立信赖的内容占了全部活动内容40%以上。例如“盲人走路”,“盲人方阵”“信任百步行”等就是在限制参与者的部分感知觉(如视力)的情况下,由参与者共同协助完成活动,活动中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使参与者建立相互间的信赖关系。

  美式英语词典关于信赖的解释“坚决相信别人或人以外的存在,能力或特性”。少年儿童在进入复杂的心理性、社会性的信赖关系前,首先建立起身体性的信赖关系是很重要的。心理拓展训练计划的就是具备了实践信赖关系的特性,从而成为美国教育局推荐的“全美教育实践示范课程大纲”,并得到“全美教育普及网络”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肯定。

  四、结语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

  8、心理年龄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拓展训练让青少年在集体中、合作中、矛盾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领悟做人的道理;在激动的、恐惧的、犹豫的、喜悦的,成功的亲身体验中不断提升对生活的感悟,对挑战的向往;在团队的共同行动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享受快乐与心酸,建立彼此的信任、理解、关爱。

  希望,这个方法能给困境中的青少年带来挑战的勇气,给我们未来的接班人带去更多的阳光雨露,让他们拥有无限生机的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