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喜剧表演论文

歌舞剧《刘三姐》 喜剧形象的塑造与意蕴

2016-03-15 10: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柳州彩调剧《刘三姐》[1]的歌词是从民间一万三千多首山歌中精选、提炼、加工而成的[2],深刻生动’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可与古代乐府民歌和优秀绝句相媲美。《刘三姐》是将山歌融入戏剧的首创’选取了韵律优美、历史悠久的柳州山歌“石榴青”的曲调作为主题音乐曲调,兼用广西特有的民间彩调戏曲音乐作为辅助曲调,音乐形象丰富,民族情味浓郁,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振奋。I960年广西《刘三姐》大会演之后,由大会组委进行改编,再荟萃了各地优秀民间乐曲及各族优秀舞种’尤其是将京剧、桂剧的表演艺术与彩调剧融会贯通,加强了“剧”味,在彩调剧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将《刘三姐》改编成了歌舞剧[3]。此时的《刘三姐》,在“歌”、“舞”、“剧”的素质上,独具了广西地方的、民族的特质,艺术造诣达到空前水平,已不是一般意义的歌舞剧。上北京演出时曾四进中南海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央领导演出,受到高度赞扬[4]。之后的一年间又应邀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362场,观众达五十八万多人;日本艺术家也深受感染,改编演出了《刘三姐》。

  

  《刘三姐》最显著的特色是,强化“歌”“舞”“剧”的艺术功用,在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情节中巧妙穿梭,塑造一组组新颖、生动的喜剧形象,以“喜”衬“斗”让斗气中充满喜气和生气,使全剧笼罩在一个优美、抒情的氛围之中,渲染一种乐观、轻松的战斗情绪,从一种特殊的角度凸现阶级斗争主题,在艺术上作了大胆的创新,独具表现力。

  

  一、以歌、舞塑造喜剧形象

  

  载歌载舞,抒情欢乐是歌舞剧的表现本质,《刘三姐》优美的山歌和舞蹈主要用于表现农民,紧扣阶级斗争主线,贯穿全剧始终,多方位塑造喜剧形象,意蕴丰富而深刻。

  

  1.反衬压迫。《刘三姐》全剧由霸山与反霸山,逼婚与反逼婚,禁歌与反禁歌三大矛盾构成戏剧冲突,表现农民与财主两大阶级争夺生存权和文化权的斗争。剧作以财主的主动行为推动剧情发展,表现对农民的残酷压迫,每次财主行为出现之前,都有一场由农民歌舞构成的喜剧形象。在茶山优美秀丽的景色中,姑娘们跳起了欢乐的采茶舞,青年男女盘起了山歌,纵情于、花开引来蝴蝶舞”之中,老渔翁逗着姑娘们、绣个锦球果果连”小牛将射下的锦鸡含情送给三姐……正当农民们沉浸在无限甜蜜之中,憧憬着“今年采茶手提篮,明年采茶用扁担”的美好前景的时候,突然一声喊,财主扛出封山大牌,严禁采茶,砍断生路,欢歌曼舞戛然而止。在庭院中,小牛、三姐双双歌舞诉衷情,互赠信物,正沉浸在“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的甜蜜爱情之中的时候,王媒婆捧着财主的重金聘礼,登门逼婚逼债,棒打鸳鸯。在情侣依依,“月儿明亮歌儿甜”的传统歌节之夜,正当青年男女抛着绣球跳起舞,唱着“想妹一天又一天,想妹一年又一年”情歌的时候,财主带着官兵,横枪持刀,围住歌圩禁歌。剧情总是在歌舞酣畅、极尽欢喜之后急转直下,将农民的“喜”与财主的“压”并列紧扣,鲜明对比,揭示压迫的无理,反抗的正义。

  

  2. 用于反抗。在斗争场合,欢乐的歌舞往往作为反抗压迫的锐利武器。对歌场是决定命运存亡的战场,但却没有阴森和冷峻,而是在花红柳绿、阳光灿烂之中,加上一场、山对山来崖对崖,河边搭起斗歌台,一声歌起山河应,不怕虎狼打队来”的豪壮歌舞,表现农民们战斗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在对歌中,秀才们埋头翻书,无歌可对的时候,姑娘们的花伞舞跳到了秀才面前,“唱歌莫给歌声断,吃酒莫给酒壶干,既然来把山歌对,为何不见把歌还”对秀才进行勇敢地挑战。在抗禁的歌圩上,面对管家“不许唱骂财主的歌”、不许唱骂官府的歌”的叫嚣农民们却安然地跳起了绣球舞、扇子舞,唱起了哥、妹相思的情歌,形成一个此起彼落,气势恢弘的歌舞阵势,将横刀持抢禁歌的财主和官兵淹没在无可抗拒的歌海之中,表现以正压邪,以喜冲恶的反抗意蕴。

  

  3. 欢庆胜利。每次斗争取得胜利,总是以歌舞抒发农民们的欢乐心曲。刘三姐路遇财主走狗强抢农民猎物,以歌怒斥走狗,自己又险遭抓捕,幸得老渔翁巧妙解救,当走狗们怏怏溜走之后,农民们禁不住高歌凯旋、山歌一唱起春风,山歌一唱乐融融,唱出穷人一片心,唱得黑夜太阳红”在斗争激烈的对歌场上,当三秀才节节败退、慌乱无策的时候,农民们乘胜追击,跳起欢快的花伞舞、不会唱歌跟我来,帮我拿伞又拿鞋’拿伞拿鞋拿不动’丑死秀才去跳崖”,抒情与讥讽并用;当秀才败退出场的时候,农民们更是歌声雷动、唱山歌,一人唱歌万人合,唱得穷人哈哈笑,唱得财主打哆嗦”全场花伞舞、手巾舞、扇子舞一齐都跳了起来,倾诉命运抗争胜利的喜悦。声势浩大的喜剧浪潮,将观众也席卷了进去。《刘三姐》至善尽美地运用歌舞艺术,将乐观主义元素注满全剧’展现尖锐阶级斗争,不让人感觉斗的严酷与沉重,而使人感觉斗的欢欣与振奋。

  blob.png

  二、刻画机智人物塑造喜剧形象

  

  机智人物形象是壮族民间历代传颂和推崇的,以睿智、机巧和诙谐方式进行抗争保护自己的一种英雄意象,这种意象作为一种特殊艺术手法运用于《刘三姐》创作,塑造出来的是另类新颖的喜剧形象。在“说媒”一场’王媒婆一出现,刘三姐心中就明白了九分,却有意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当媒婆夸耀莫家财丰势大时,三姐故作欣喜,顺溜其意,步步逗引,到了媒婆满以为三姐已入圈套,成功就在眼前的时候,三姐突然反指媒婆额头,、看你人品最风流,扭扭捏捏到处游……看你才貌两相当,黄牙白眼一嘴油,你同老爷两相配’好比山猪配花猴”,狡猾的媒婆没想到入彀的倒反是自己,尚未清醒过来就已被讥讽得狗血淋头。一个机智的“绒毛鸭仔”、小阳雀”把一个“三寸舌头一嘴油”、哄得狐狸团团转”的老刁婆嘲弄得张口结舌、手足失措,着实使观众哑然失笑、痛快淋漓。

  

  在斗争激烈的对歌场上,剧作将刘三姐展现得妙趣横生。面对三个狂妄自大的秀才,三姐见面就以“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挫其傲气;对歌尚未开始,秀才们就想先声夺人,给对手一个“下马威”、牛角不尖不过界,马尾不长不扫街,我若不是画眉鸟,怎敢飞到这里来”刘三姐针锋相对、你是山中画眉鸟,我是游山打猎人,利箭扣在弓弦上,叫你有翅难飞行”;秀才想吓倒刘三姐、没有真才我不来,千里乘舟上歌台,腹内藏书千万卷,叫你呜乎又哀哉”刘三姐还以颜色,、读书万卷也白费,你会腾云我会飞,黄蜂歇在乌龟背,你敢伸头我敢锥”恼羞之下,秀才想贬下刘三姐,、不知羞,井底蛤蟆想出头!见过几多天和地,见过几多大河流”刘三姐迎头顶住,、你住口,我是江心大石头,经过几多风卷浪,撞破几多大船头”仅试几招,就把三位“当今名士”的嚣张气焰刹了大半。刘三姐无畏的胆气和睿智的才气顿时令人欢欣鼓舞,心旷神怡。对歌一开始,秀才就连出怪题,、开天辟地是哪个?哪个把天补起来”;“三百条狗四下分,一少三多要单数”;、什么上圆下四方?什么下圆上四方?什么内圆方在外?什么外圆内四方?”如此刁钻古怪的问题,真让人替刘三姐捏一把汗,心也提了起来。、开天辟地是盘古,女娲把天补起来”……、箩筐上圆下四方,筷子下圆上四方,火盆内圆方在外,铜钱外圆内四方”刘三姐应答如流、天衣无逢,使秀才们目瞪口呆,无言以对。刘三姐看准时机立即反守为攻,“问你几时种麦子,问你几时种花生”“一块大田交给你,怎样耙来怎样犁?”秀才们茫然无措,回答荒唐,引起哄场大笑,顷刻威风扫地。三姐紧追不放,“天上为何有风雨?地上为何有山川”“为何富少穷人多?”问得秀才们翻书不叠,乱作一团,只能“穷人多者不少也,富人少者是不多,不少非多多非少”地兜着圈子无路可走,连财主也气得瘫在椅子上。此场此景,刘三姐始终站在主动的、胜利的一面,髙度的机智,英勇的气魂,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大灭财主威风,大长农民志气,真是大快人心,扬眉吐气。

  

  另一位机智人物老渔翁则是以曲、柔、幽默的风格出现,别具盎然情趣。当财主走狗受到斥责,莫管家怒令打手抓捕刘三姐的紧急关头,老渔翁却笑嘻嘻、慢悠悠地走上前来’、他们是外乡人,不知道你们莫家的利害。为一只小小的野兔争吵不休,给外人看见了,岂不有失你们莫家的体面吗?”利用对方的狂妄和虚荣心理,一捋一拍,一软一硬,就把管家的气泄掉大半,有气不敢发,只好自打圆场下楼梯’怏怏而去,乐得农民背后偷笑。对歌到最高潮,秀才们答歌出丑,节节败退的时候,老渔翁又笑吟吟地上前唱道、回去罗,回去吃饭刮鼎锅,一连吃它十把碗,免得到夜睡不着”温柔的奚落引起一场哄笑,将秀才的气焰彻底压灭,羞出了歌场。在败局面前,财主暴跳如雷,“你们敢造反?”老渔翁又笑眯眯地直面财主、嘻嘻,莫大老爷,管他反也好,正也好,反正你都是输了。”幽默奇巧一句话,不亚于终审判决,让穷人开心,令财主伤心。在抗禁的歌圩上,莫管家大叫不许唱“骂财主的、不怕王法的”、怪歌”老渔翁亲密地拍拍管家、我唱一首你听,看是不是怪歌”当他唱到“猪栏大大四四方,公猪母猪坐中堂,抢吃猪食常来往’饱吞千家万担粮”时,管家竖起拇指大叫“好歌,好歌……”但“好”声未绝,却听到了“财主心肠是蛇窝,饱吞千家万担粮……”的歌声’欲擒先纵的机巧,气得管家七窍冒烟,乐得农民开怀大笑。机智人物的智慧和巧妙,在克敌制胜的同时,总给人带来战斗的欢欣和鼓舞。《刘三姐》对机智人物的刻画,不仅仅塑造了喜剧形象,更表现了一个勇敢、智慧、乐观、幽默的壮民族。

  

  三、以戏剧的虚拟和夸张塑造喜剧形象

  

  戏剧表演艺术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在反映生活真实的前提下,允许戏剧性虚拟和夸张。《刘三姐》全剧始终都在发挥这一优势,通过对反面人物思想性格、体貌言行的虚拟和漫画式夸张来塑造喜剧形象,又尤为出色。王媒婆那“只认银子不认人”“哄得孔雀配斑鸠”的鄙陋独白,扭捏作态的身段、步法,挤眉弄眼的神态风情,被刘三姐反击、奚落后的狼狈尴尬,、婚事不成我不走”的刁蛮赖皮,被扁担打脚的尖叫撒泼,见到财主后的卑颜奴膝,那圆滑无常的形象已够喜剧十足。对歌前的走场,管家引颈高步,倒行领路,八个家奴脚走矮步,肩挑歌书,脖子随音乐节拍一伸一缩,活像一群鸭子;财主、媒婆、家丁出场,抛臂颤腿,配以锣鼓点击,犹如猫踩热灰。在追捕刘三姐的歌圩上,四把花伞轮番出没,四个假刘三姐时隐时现,只闻山歌声,不见刘三姐,财主晕头转向,上窜下跳,狂嗥滥叫,恰似笼中困兽。充足的虚拟和夸张,将人物的丑态渲染和揭露得十分滑稽可笑。

  

  剧作对三个秀才的刻画更为精彩。陶、李、罗三人,一个高而弯,自恃满腹诗书,讲话面朝天,目中无人;一个干而瘪,发言瞪着眼(近视),咬文嚼字,故弄玄虚;一个矮而墩,开口吞吞吐吐,胆小如鼠,猥琐迂腐。让这样的三个人合唱一台戏,从形体到性格,都是巧妙十分的喜剧组合。剧作让三人一登场便阴阳怪气,摇头晃脑,满口“之、乎、也、者”自诩“当今名士”扬言“此番对歌,必操胜券无疑”先对秀才的狂妄进行了渲染,形成一种可笑的荒唐。然后对他们无歌招架、慌乱翻书、推推搡搡、不敢出战,以致唱出“阳春三月下谷种,八月十五种花生”、耙田犁地我知晓,牛走后来我走先”的丑态进行系列展现,激起台上台下的阵阵哄笑。最后让他们在一阵气急败坏、大耍无赖之后敛声屏息、缩头藏脸、脚走矮步败出歌场,与进场时的趾高气扬、得意忘形构成夸张性反衬,加强喜剧效果。《刘三姐》对反面人物的喜剧刻画,极尽虚拟与夸张,引人一笑之中’倾注对人物的讥讽、贬谪和蔑视’表现一种必胜的斗争气概。

  

  四、结语

  

  阶级斗争的严酷、沉重、恐怖、血腥,是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留给世人的概念,而《刘三姐》却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反俗道而行之,在欢快、活泼中表现了严酷而沉重的阶级斗争,这在当时那个狠抓阶级斗争的年代是冒险而可贵的,成就了它始创性成功的同时,也成了它在文革中被定罪为“要害是反对暴力革命,反对‘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伟大真理”的“铁证”。

  

  当年的一位导演对《刘三姐》喜剧形象塑造的初衷说得很明白、根据这个戏以山歌为斗争武器的特点,在处理上强调了斗争形式的轻松、活泼的一面,即在欢快的气氛中进行严肃的阶级斗争,在胜利的气势下展开尖锐的阶级斗争,这样就增强了全剧的乐观气氛和喜剧风格《刘三姐》不仅成功实现了将山歌融入戏剧的首创,更成功的是,实现了以喜剧抒情形式表现尖锐斗争内容的首创,做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和谐并存,活泼艺术风格与严肃革命态度的有机融合,独特民族色彩与饱满战斗激情的完美结合。正如何其芳所说,“从头到尾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力量和气概完全压倒了剥削阶级,使人扬眉吐气’欢欣鼓舞,这是更符合我们己经解放了十一年的劳动人民的心境和精神状态的。

  

  《刘三姐》创作和诞生的年代,正值中国遭遇百年罕见旱灾的年代,新中国面临严峻考验,社会主义建设面临饥荒挑战。《刘三姐》喜剧艺术表现了一种勇敢、智慧、乐观、豪爽的民族性格,体现出一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乐于斗争、勇于胜利的民族精神。当时的中华民族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性格和精神去战胜自然灾害,去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的正是这样一首战歌,去激奋人心,去鼓舞士气,去团结人民。为此,广西区党委下文组织《刘三姐》大会演,于是,出现了《广西日报》大力宣传,各级党、政领导亲自挂帅,一千二百多个文艺单位五万八千多名演员参与演出、广西观众达一千二百多万,以至后来红遍全国,风靡海外的中国文艺今古奇观。这便是歌舞剧《刘三姐》所深蕴的时代政治内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