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世界哲学论文

试论黑格尔的实践观

2015-07-02 14: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 论文 关键词]黑格尔;实践观;价值;缺陷
  [论文摘要]黑格尔的实践现提出了劳动是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的思想,指出了实践具有目的性、中介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征,并把理论同实践统一起来阐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点,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养料。但他的实践观带有浓重的神秘与唯心主义的色彩,这是它的根本缺陷。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 哲学 的集大成者,他以“绝对理念”为基础构建了其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在此体系中他提出了有关辩证法及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比较正确的看法,如他对实践的观点就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对马克思主义 科学 实践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由于黑格尔的资产阶级立场和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因而在其体系中也出现了一些糟粕和谬误。深入细致地分析黑格尔的实践观,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黑格尔实践观的基本思想
  
  黑格尔实践观的基本思想,主要散见于《精神现象学》《逻辑学》《 历史 哲学》《法哲学原理》等著作中。概括起来,黑格尔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实践的:
  第一,黑格尔揭示了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并分析了实践要素的内容。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流露出许多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劳动的思想。他认为:实践是一个由目的—手段或“目的的实现”—他物或被“创造出来的现实”三个环节组成的过程。WwW.133229.COm在《逻辑学》中,黑格尔以纯思辨的逻辑方式把这一过程表述为“行动的推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推论”,所以在黑格尔看来,实践活动本身是观念实现自己的活动,客观不过是精神的异化。概念 发展 同时具有合目的性,实践过程实际上是实现目的即自由的过程。人类的一切实践,都是为了实现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实践要素包括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和实践客体;实践因素包括实践目的、实践手段和实践结果。这就是黑格尔对实践概念的基本分析。
  第二,黑格尔论述了实践的特性包括目的性、中介性和直接现实性。首先,实践具有目的性。黑格尔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理性和思想,而动物则没有。动物虽然也有出自本能活动的“实践”,但这种所谓“实践”与人所独有的实践根本不同。动物所进行的活动不论多么精巧,均无目的性,都是不自觉的,是在本能的驱使下消极地适应 自然 界;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是在意识、愿望支配下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表现了特有的目的性。黑格尔说:“人类自身具有目的,就是因为他自身中具有‘神圣’的东西一那便是从开始就称作‘理性’的东西,又从它的活动和自决的力量,称作‘自由’。”即是说,人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人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而且表现在按照事物本质的认识进行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正如他所说的作为实践的“善趋向于决定当前的世界,使之符合于自己的目的”。黑格尔认为,实践是由主体的目的达到客观现实。他说:“行为的必然性在于:目的本来就是与现实联系着的,而且目的与现实的这个统一性就是行动的概念;行为之所以发生,乃是因为行动自在自为地即是客观现实的本质。”其次,实践具有中介性。黑格尔提及的目的性实现所需要的手段。就体现了实践的中介性。他说:“目的通过手段与客观性相结合,并且在客观性中与自身相结合。手段是推论的中项。”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手段,黑格尔批判了抛开手段的主观性和空想。他指出:“当有限概念的主观性轻蔑地抛掉手段时,它在它的目的中便不会达到[比手段]更好的东西。”即是说抛弃手段,目的就是只能停滞在主观性中,显然黑格尔关于实践手段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在他关于人类实践活动的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再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黑格尔论述认识和实践关系的时候,表述了实践高于理论的思想,提示了实践的现实性品格。黑格尔指出:“理智的工作仅在于认识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即在于使得这世界成为如此。”理论与实践相比,“这种观念(指实践观念)比上述认识的观念更高级,因为这种观念不仅具有普适东西的品格,而且具有单纯现实东西的品格”。这是因为,理论认识虽然是从客观世界为自己取得规定的内容,揭示出对象的本质和 规律 ,具有一般性的特点,但对于这种活动本身,客观对象仍然外在于表现理论的概念,概念尚未将自身规定为对象的本质,仅限于主观性方面。它所包含的实践的意向和因素,只是一种潜在的设想,还不是现实的东西。而实践这一具有普适性的活动,则是扬弃客观世界的片面性的现实力量,它能改造客观对象,以符合概念的本质要求,使概念获得客观的现实性。从理论和实践的比较中,黑格尔指出了实践的特征: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资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资格”。
  第三,黑格尔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实践看成是认识的必然环节,并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在黑格尔看来,理念自身的辩证过程即认识。他说:“理念作为过程,它自身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理念的第一个形式为生命……理念的第二个形式……就是作为认识的理念,这种认识又表现为理论的理念与实践的理念这双重形态,认识的过程以恢复那经过区别而丰富了的唯一为其结果。由此得出理念的第三个形式,即绝对理念。”并且他认为,在认识过程的单一活动里,主客观还未实现真正的完全的统一,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前者的特点是从客体到主体,接受客观世界的内容于主体之内,以消除主体的片面性、抽象性,认知这世界是如何;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从主体到客体,把客观世界当作不符合“应当”的一堆偶然的事实、虚幻的形态的聚集,当作有待改造的东西,凭借主体的内在本性改造客体,把世界做成“应如何”。
  黑格尔所说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整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的活动,他所指的客观世界是由概念建立起来的,而由概念建立起来的客观世界,最初并不与概念相符合,实践活动则以主观必然性来整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使之与概念相符合,从而扬弃了客观世界的客观性的片面性。黑格尔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他看来,不论是理论活动,还是实践活动,就其自身来说,都还是片面的。理智停留在“是如此”上,意志停留在世界“应如此”上。他认为理念必然不会停留在主观性里面,而是要扬弃它的主观性并表现自身为客观的东西。那么,理念就必须通过一个中介使客观世界同自己相符合,这个中介就是实践。黑格尔认为,事实上,世界为“绝对理念”所主宰,“它的是如此与它的应如此是相符合的”。因此,他主张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真理乃是“理论和实践的理念的统一”。
  黑格尔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猜测到了人类认识世界、获得真理的实际过程,猜测到了把实践和认识结合起来的必要性,把二者都看成是认识过程的必然环节,克服了康德哲学的缺陷;并且突出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方面,提出了主体不仅要认识客体,而且应当凭借主体能动地规定并改造这个世界,也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消极直观的缺陷。
  第四,黑格尔在一定程度上猜测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首先,他在关于实践的目的性的论述中,指出实践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自由,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就暗示了真理标准的问题。也就是说,关于主体与客体统一的过程,就包含了主观的东西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理论与实践是否统一的问题。从黑格尔对逻辑范畴发展的安排上,也可以看出他接近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点。黑格尔在“客观性”向“观念”的推演过程中,提出了目的性这一范畴作为中间环节。他认为,合目的性的活动即是实践活动,要实现目的,就要通过手段。他把人的有目的活动看作是一种推理,在目的、手段(工具)、对象三项中,工具作为中项,从属于目的而与对象直接发生关系,他把这种有目的地利用工具的活动叫做“理性的技巧”。他说:“理性的技巧一般讲来,具体表现在一种利用工具的活动里,这种理性的活动一方面让事物按照它们自己的本性,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削弱,而它自己并不直接干预其过程,但同时却正好实现了它自己的目的。”他认为目的通过手段即实践与客观性相结合,得以实现后,就达到了主客观的统一,也就是达到了绝对理念,即真理。
  其次,在黑格尔看来,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把实践和认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主客观的绝对同一,达到客观的绝对的真理,而达到客观的绝对的真理,也就是以实践检验了认识的真理性。他认为,“行动的结果是对主观认识的检验和真实存在着的客观性的标准”,列宁对黑格尔关于人通过“改变外部现实”的活动,消灭假象,达到真理的思想评价很高。黑格尔认为,理论的认识活动不能达到对事物全面的内在联系的认识,而要认识事物的本质,须进一步认识构成客观外部世界的概念自身。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达到对客观事物内部概念自身的认识,达到对整个理念体系的认识。他认为客观世界符合概念才是真理,由概念建立起来的客观外部世界最初并不与概念相符合,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世界,使其发生变化,从而扬弃了其中的不与概念相符合的特性方面,深入到客观外部世界的本质,使它成为与概念相符合的现实,达到了主客观的绝对统一,即绝对真理。

  黑格尔实践观中虽然有不少天才的合理的猜想,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缺陷:
  第一,虽然黑格尔运用了 科学 的实践活动概念,但却把实践活动归结为绝对理念的精神性活动,把人的实践看成是概念的外化,而不是真正的感性物质活动。认识实践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自身运动的过程,实现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达到绝对理念的过程。所以,黑格尔的实践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
  第二,他看到了实践的基本构成,却错误地规定了各要素的含义。在其实践要素中,也包括主体、客体和中介,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相似,但其主体却是“绝对理念”的自我认识;客体虽指的是客观世界,内容虽然也是客观的,但却不是指客观的物质世界,而是指作为客观物质世界本质的客观概念和思想。
  第三,他的实践仅是在道德修养方面,如“意志或理念的实践活动”,其目标是“实现善”,而没意识到实践还具有世界观意义、价值观意义和认识论意义。
  第四,虽然黑格尔把实践引入到认识论,但他的认识过程却是:认识一实践—认识,他所说的认识和实践都是建立在绝对精神自我 发展 的基础上的,他仅把实践看成是认识的一个必然环节,没看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源泉,没看到人们是通过实践反映客观物质世界,从而获得逻辑范畴的。他认为,是逻辑范畴通过实践自我认识,从而使客观与概念相符合。因此,他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正像列宁所评价的,他的实践检验的是客观世界是否和概念相符合,即检验客观是否符合主观,所以归根结底也是唯心主义的。因此,黑格尔的实践观在其形式上带有浓重的神秘和唯心的色彩,这是他的根本缺陷。
  
  二、黑格尔实践观在 哲学 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黑格尔的实践观,是在对认识史上的有关实践思想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基础上而确立的,在其学说中居于显著地位。同时这一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形成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古希腊,实践已成为一个哲学范畴。古希腊先哲们虽然也研究生产活动和科学活动,不过他们所讲的实践,都只是一种道德上的实践活动。即把实践理解为伦理活动。同时,又把理论活动看作是优于实践以至脱离实践的优秀活动。亚里士多德曾为此作过论证:从知识的层次来看,理论知识属于智慧的最高层次,因为它掌握了原理和普遍原因,其他学科和技术则低于它。从知识的目的来看,理论知识不以实用为目的,不为生活所必需,也不以人世快乐为目的,它出于惊异,为求知而研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亚里士多德有关实践的思想的两点论述:一是“离开了行动,真理与谬误和善与恶,就是同类的东西了”,乃含有在实践中才能明辨什么是真理和谬误的问题;二是他认为,在实践方面,不但人们理性认识起作用,而且非理性的东西,例如激情,也在起作用。只有热情与理性发生关系,并服从理性,使理性与非理性统一起来,这样的行为才是美德。他的关于实践的思想,尽管也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然而不过是他在对 政治 、伦理等问题的探讨中附带提及的。因此,尽管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范畴比他以前的哲学家丰富得多,正确得多,但从本质上看,实践在他那里还不是严格意义下的哲学认识论的范畴。
  在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如英国的培根和法国的狄德罗都极力强调哲学的实践方面,但仍受传统哲学的思想束缚。“我思”的认识论仍是一种静观。在此情况下,人的主体能动性,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被机械论所吞没。人的认识只是被动地观看 自然 ,人的实践作为伦理活动不是对神的理智的爱就是走向以情欲为基础的功利主义。康德哲学革命的伟大功绩之一,就是修正了传统哲学的理论高于实践以至脱离实践的教条,提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的主张。康德指出:人类关于本质的理性要求只有在实践领域中才能得到满足。理论理性是现象界法则的源泉,实践理性是本体界法则的根据。因此实践对于理论便有优先的地位:现象统一于本体。实践对理论的优先性还在于自由是纯粹理性体系的拱心石。由于实践理性保证了本体界的客观实在性,理论理性的现象知识才有可靠的基础。自由作为先验的理念尽管对知识没有构成性作用,却有调整性作用。实践理性为理论指明其来源、目的和意义。然而,康德对实践的高扬却以认识与实践的分离为代价。康德自己宣称,自由之所以成立,关键在于把认识与实践分开。这种把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引起了其理论上的种种矛盾。
  康德提出的观点为德国古典哲学的认识与实践的结合原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费希特努力消除康德关于认识和实践的矛盾。他发挥了康德的“自由是整个理性体系的拱心石”这一原则,以实践理性为基础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他就不仅把理论认识作为自我的行动,而且把实践第一次赋以认识论的意义,即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知识学的第一原理自我设定自我,它作为本原行动,表达了自我决定的自由意志。又表达了认识的根本条件,即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性。第一原理一开始就表述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突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的优先性思想。但是,费希特没有能根据这种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来解决自我与非我的对立。这是因为他的实践概念只是主观的道德努力和冲动,这种冲动不能对客体有因果性,仅停留在观念活动上。因此自我只能在观念上而不能在现实上创造非我。他没有找到一种对客体起因果性作用的目的性活动。因而也就无法克服绝对自我的主观性。
  谢林也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方式企图消除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并把这一问题作为他的先验哲学的最高任务。他从其“同一哲学”出发,认为从现实世界向表象世界的转化,表明表象不过是客观事物的侍女,而从表象世界向现实世界的转化则表现了思想对感性世界的统治。这样一来,“我们要有理论的确定性,就得失去实践的确定性;要有实践的确定性,就得丧失理论的确定性”。这就陷入了矛盾。谢林就是在思辨的范围内区分了认识和实践,而高于两者的理智直观活动。在这里,他试图用第三种东西来解决两者的矛盾,这也是徒劳的。
  通过上述对黑格尔的实践观及前黑格尔实践观的考察,可以证明,其中黑格尔关于实践问题的著述内容最为丰富、最为深邃,可谓黑格尔的实践观在认识论史上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实践的内容上看,黑格尔与康德、费希特等人不同,他不是仅仅停留在主观上,而是把实践活动看作是对客体的改造,则具有创造性、客观性;他把目的性引人实践观,这在认识论中是一项 历史 性突破;他把实践活动作为中介活动揭示出来,把实践当作认识的必然环节,并且通过劳动,通过实践考察人的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说,这是他对认识史的一个贡献;在实践理论观点的深度和广度上,黑格尔是超越前人的。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的实践观,或缺乏理论性,或缺乏普遍性。而黑格尔的实践观不仅源于先哲,而且高于先哲,尽管其实践观就其性质而言是唯心的、思辨的,但其理论因注入了辩证法因素,故而又是客观的。他将原有的实践观点进一步充实深化,使其范畴具有认识论意义;尤其要注意的是黑格尔找到了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即劳动,并对劳动概念进行了哲学的锤炼,铸成了焕然一新的实践概念,造成了哲学史上的重大突破,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