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正在开发中无锡清明桥古街区,撇开其形式要素,直面其历史成因、现实意义和未来趋势展开探讨,来引发对古迹与文化传承、自然生态、社区、街道等内在关系的再思考,并进一步引出古街区开发多样化的命题,以寻求古街区某种内在的、可延续的生命活力。籍以此文,期对我国如火如荼的古街区的保护与再开发有所裨益。
关键词:古街区;开发;多样性
1.引言:
一座城、一幢建筑,让人眷恋不舍的、全是因了它金子般的积淀。早些年有这么一件事:江苏省对外友好合作组织搞了个活动,邀请几百名欧美人士访问江苏,访问时有个小插曲,让大家选苏州和无锡中的其中一个,结果只有十几个人报了无锡。苏州得以青睐的原因就是因为苏州有鲜明的城市符号,人们把记忆中的苏州与小桥流水人家、白墙黛瓦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渐渐凝结成一个记忆符号,这成为城市最重要的一部分。又浸染着周边的人,结果也感染了世界。就这样,苏州成了江苏的文化符号。
简·雅各布斯则在《美国城市的死与生》为我们展示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画面:孩子们在公共空间中嬉戏玩耍、邻居们在街边店铺前散步聊天,街坊们在上班途中会意地点头问候……等等。她把“多样性”视为“城市的天性”。这个理论其实可以追溯到自然界的一条法则,即生物的多样性。
苏州古城就是保有这样一个多样性的城市生态所在:园子很多可以散步,街道很窄容易跨过去,到处有河有桥可以歇一歇。在十年前,现在闻名遐迩的苏州博物馆前的还有居民在河边涮马桶,苏州人并没有因为不便就把老房屋拆掉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在过去为不少城市所抛弃的现在却成为无价之宝。而无锡老城整体记忆不见了,只有一些片区留下来;无锡老城的商业气息压倒了一切,千遍一律的高楼填满了城市空间。
幸好,无锡老城局部地区还有些老的东西留了下来,城南清名桥一段的古运河街区就是京杭大运河保留最为完整的一段。
2.古运河街区的历史特征
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地处无锡老城南一公里处的千年古运河边,以古运河“水弄堂”为中轴,清名桥为中心,北起南长桥,南至水仙庙,东西向沿伯渎港及其它支流拓展,余者毗陵运河两岸。清名桥古运河街区不仅是无锡最古老的河滨地区,也是京杭古古运河的精华所在。2007年开始,无锡市政府动手对清名桥地区进行古迹开发和修复工作,2011年初部分正式对外开放。
2.1成因
一个地区的形成必然有它的内因,过去官商要道、交易需求、枕河人家的日常市井生活是这一地区街区文化形成的主要三个个因素。但现今我们看不到这些,这段河流的已没有船只来往,八十年代无锡的新运河开挖使得这段古运河的船只及与运输、商业甚至市井生活都烟消云散。客观来讲,这段运河也承载不起现代文明的需求,新运河上千吨一条且川流不息的场景,那里能让这段宽度只有二十米不到的古运河吃得消。但恰恰就是这不宽的宽度,在过去主要以盐、茶、米、布为主的物质船运恰到好处:即这些物质不需要太大的船,也就不需要过宽的河,旁边的河汊可停船,加上不宽的河好建桥,有桥又方便人流来往,离城不远则刺激了交易的形成,这样自然就热闹起来。
但到上世纪中后期,这个区域街区功能几乎衰败,究其因本质上就是缺乏上述三个要素支撑。
2.2区位特征与文化遗存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水面由古运河和伯渎港两条历史文化水道在街区相会而成,地面则采用了路河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清名桥文化街区内拥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19处、牌坊8座、其他文物遗存17处,该区还有伯渎桥等一批古桥和跨塘桥等现代建造的桥梁若干,以清名桥最为著名。
概括来说,这一历史街区的特点:一是河流纵横,老街旧弄密布,桥梁码头众多,水乡古韵浓厚;二是文物古迹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有古河、古桥、古庙、古塔、古街、古弄、古驿馆、古民宅、古窑、古碑等;三是这里是近代无锡民族工商业的集中地之一,有许多老的丝厂、蚕库、冶坊、作坊、商号和米行码头。日本青年歌唱家尾形大作演唱的《无锡旅情》、《清名桥》两首歌,曾风靡东瀛,更使清名桥历史街区名闻遐尔。
3.古街区的新活力
3.1古街区的新定位
在过去清名桥历史街区形成的那些的要素已被弱化甚至消亡的今天,古街区需要一个新定位。过去的和新要素的碰撞与重新组合,必定产生新的内在关系。而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这个新的古街区不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是一个一次性决定古街区未来的大规模的保护与开发过程。规划者必然也会认真对待这个问题。然而太多的古街区开发事实最后已落入俗套,通常是打造成一个商业景区,鲜有鲜活的古街区。无锡的规划考虑是把清名桥沿河历史文化街区定位为具有古运河水乡传统风貌和独特历史文化特点的文化博览、旅游休闲、商业服务、生活居住的综合功能区。这个定位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但并没有道出它的实质,是一个古街区还是一个商业景区?因为街道是应该贯通的并且每段不能太长。而事实这一区域已经封闭起来,也就是说,成了两头进出(实际上多是一头进出)的直筒步行街,足有三公里长。这充其量只能算个孤立的特殊街区。和上海的南京路、苏州的观前街不同,那里有很多贯通的垂直街道。如果规划者主要想把它打造成个的景区也就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但 “清明桥古街区” 显然已经有了“街区”的名头。这是规划的必须面对的问题。比起随波逐流,规划者坚定的想法让人敬佩。不得不说的是,原本这里是一个街区,是一个经历过历史辉煌近期却衰败了的街区。而现在,它多少更像一个被规划出来的商业景区了。
3.2多样性的考虑
规划把清名桥沿河历史文化街区定位为综合功能区的提法也似乎感到“多样性”理论为人们欣然接受。然而在对比了苏州平门古街区和清名桥建设中古街区之后,发现开发中清明桥古街区多样性的不踏实:苏州平门古街区是呈自然生态式成长的,清名桥古街区是商业式运作。苏州平门古街区融于苏州古城及周边民居之中,人们可以自由的骑车穿街走巷,人们可以是下班路过于此,或者心情所至随意弯过,也可能是游人小憩或购物于此,没有人特别多的时候也不会出现无人的场景,河更窄,可是河道边店铺不抢空间,河畔却很舒展;清名桥古街区改造后,民居处于从属地位,这片区域利益化了。
不能骑车,没有了过客,主要的精华段商用店铺挤满河道边;走在街上,几乎看不到河道(早先人们是从河里望岸边,抬头看楼楼密是道理,现在游人夹在陆道中,看河楼密则无理),“小桥、流水、人家”实委难觅;热闹时被赶着走,静时又空荡荡。实际上我们仅满足于展示的多样性,但人们来这里的方式却变得单一了。这样的差异是应该提出来,因为很多精心规划出来的古街区强加了的人前往的理由,而实际上更多时候人们去哪里是不要太多理由的,是一个自然的行为,而自然的方式往往被人忽视却最有生命力。自然是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前提。从这些角度看清名桥古街区要踏入真正意义的多样性区域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甚至调整的必要。
4.古街区的持续性发展的几点建议
无锡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修复过程中,基本遵循了活态展示街区文化的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个尝试。持续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已开放和即将开放的古街区,笔者谈以下几点建议:
把保护修建好的古迹与枕河人家的日常市井生活一起,构成街区文化的核心内容,这是第一条。规避过度商业化导致的“千街一面”,可以在重要文化节点之中穿插锡剧、评弹、泥人、民俗等吴地“非遗”项目,不要追求热闹,多些互动参与,注重体验,和热闹的南禅寺形成互补。
第二要避免商业的过度竞争,特别是沿河店铺的出租的管理。炒作及昂贵的店铺租金必将攀高消费价格,继而击退往来的人流。
第三密集的地方要注意“留白”,空间的过度挤占将导致空间的失衡,特别是沿河区域,要给出空间让人们可歇、可坐、可看,要让人有所思、有所悟、有所牵挂。
最重要的一条,多开些口子,少些束缚。
.国外城市规划.1998.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