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特色。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满族永远是一颗闪耀着夺目光辉的明珠。一直以来满族都得到人们的特殊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个“走上龙廷”的民族,促成了清史的诞生,还在于它璀璨独特的民族文化。本文主要运用资料收集法,从满族的婚育礼俗和宗教信仰两个方面来领略和分析满族韵味十足的民族文化,从而使大家能够对这个传奇的民族有更深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满族起源;婚育礼俗;宗教信仰
根据史料的记载,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其先民在当时被称为肃慎人,后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肃慎人又先后被称为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人,直到清太祖努尔哈赤去世,其子皇太极继位后将女真正式更名为“满洲”,“满洲”在满语里是“吉祥”的意思。时至今日,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满族已然成为中国少数民族里的一朵奇葩。而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必然会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因此满族无论是在文学艺术方面还是在民风传统方面都存在着自己的亮点,尤其是在民俗礼仪和宗教信仰方面,更是独具特色。
下面我们就从婚育礼俗和宗教信仰两个方面来探索满族文化的精妙独特之处。
一、 婚育礼俗
满族婚礼有很多讲究,因此也要走许多程序,内容丰富有趣,气氛喜庆而欢乐。
古代满族人的婚姻一般要经历四个过程:议婚,放定,过嫁妆和迎娶。议婚即父母长辈为儿女筹划婚事。当时满族人议婚也有一定的条件和讲究,他们要遵守一些传统,例如不和汉人通婚,相同姓氏的人家不可以通婚等,而且满族人大多喜欢女方年龄稍大于男方,有“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同时,议婚也要看生辰八字,也讲求门当户对。
放定即订婚,又分为放小定和放大定。所谓放小定就是男女双方相看同意之后,由男方家携带少量定礼到女方家里,定礼一般为首饰、布匹等。放小定之后,过段时间举行放大定,又称“过大礼”,就是男方下聘礼。
过嫁妆这一说法在今天也存在,只是今天过嫁妆的方式与古代不同。在古代满族,定亲之后,男女两家选择成婚吉日,之后女方家里就开始为女儿准备嫁妆,一般是在成婚的前一天,女方把嫁妆送到男方家里。
最后一个程序便是迎娶,正式举办婚礼。古代满族人家的传统婚俗是“三日婚”,就是将婚礼置办三天。第一天称为“响棚”,即男方家里搭办席棚,以宴请宾客;第二天称为“演轿”,这一天男方家里要杀猪、摆桌,而且当天新郎要伴着鼓乐,骑马到新娘家里住一宿,第二日婚礼当天新郎骑马,新娘坐轿,一起归来成亲。第三天,拜堂成亲,这拜堂成亲的过程更是复杂,并不像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样简单。新娘上轿时,怀里要抱着一个苹果,轿子底下还要放一个苹果,意思是要“平平安安”到达婆家。轿子抬到男方家门口之后,并不能马上进门,而是要多停一会,借此来挫一挫新娘的锐气,使之在婆家顺从谦让,俗称“憋性子”,直到男方家里长辈允许进门才能把轿抬进去。
之后,男方家里要“倒红毡”,即把红毡从喜轿处一直铺到新房处,从里向外,一块一块的铺。在新娘下轿之前,新郎要在院子里向轿门方向射三箭,就是所谓的“射三箭”,当然,射的箭都没有锋利的尖,而且都是射落在轿门前的地上。新娘下轿之后要先后迈过马鞍子和火盆,之后夫妻拜天地,新郎用秤杆掀去新娘的红盖头,再进行合卺礼即喝交杯酒,之后夫妻坐帐,这时傧相一般会向帐中撒红枣、栗子和花生等果品,俗称“撒帐”,也是期望夫妻早生贵子,边撒还要边说吉祥祝语。晚上的时候,新人要吃长寿面和子孙饽饽,希望子孙满堂。婚后第三天或者第四天,新人会携带礼品一起回女方家里拜望,这就是回门。在今天仍有回门这一说。
到这里,古代满族的婚姻礼仪全部结束。虽然整个过程略显复杂繁琐,但每一个细节都表达了满族人民对新人的祝福。即便今天满族人的婚礼日渐汉化,但古代婚礼中的一些程序在今天仍被沿用。满族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下面谈一下满族人民的育儿风俗。想必大家都听过“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这里的“养活孩子吊起来”就是满族人民育儿独到智慧的体现。过去满族人都是住在火炕上的,他们的传统是“生儿落草”,就是在生孩子之前在炕上铺上干草,将孩子生在干草上。孩子满月的时候,家里要置办酒席,庆祝孩子满月,在这一天通常都是孩子的舅舅送来悠车,将悠车挂起来,再把孩子放在悠车里,这就是所谓的“养活孩子吊起来”。满族人民大多生活在东北地区,住在山林里的人们,当外出狩猎劳动时,把熟睡的孩子放在悠车里吊起来,一方面使孩子免遭攻击性动物的伤害,保证了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也给家人的生产劳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小小的悠车体现了满族人民对生产生活独特的思维方式,可见满族人民的智慧无处不在。
二、 宗教信仰
满族人民信仰的宗教主要是萨满教和佛教,想必大家对佛教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满族人的祖先最先信仰的还是萨满教,因此在这里我们主要来介绍一下萨满教。
萨满教同其他原始宗教一样,崇拜自然,因为在远古时代,由于人们无法解释一系列的自然现象,所以人们觉得大自然无比神秘和伟大,对自然既惧怕又崇拜;崇拜图腾,那时的人们根本不知道人类的起源,所以总是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冥冥之中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甚至把这种动物看作自己的“祖先”,对它们顶礼膜拜;崇拜祖先,当氏族里的年长者去世的时候,他们总会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希望得到死者“灵魂”的庇护。总之,萨满教相信,神无处不在,万物有灵。
根据史料记载,满族人的祖先十分信仰萨满教,这就对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萨满”一词来源于通古斯语,是对巫师的称呼。“萨满”是“跚蛮”的音译,我国宋代的《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兀室奸猾而有才……国人号为跚蛮。跚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由此可知,萨满类似于神汗和巫婆,是人与神的中介。他们通过焚香祈祷、吟唱神歌、激跃跳神来与各种神灵交往,转达人的愿望,传递神的旨意,受到当时满族社会的欢迎和崇拜。
萨满教的萨满有两种,一种是大萨满,或称大神、领神人,主要负责跳神,为人治病除邪;另一种
是二萨满,亦称家萨满、二神、祝神人,主要负责家族内部的祭祀活动。萨满有男有女,最初多为女萨满,后来逐渐被男萨满取代。虽然萨满被认为是神通广大、通晓一切的智者,但是他们与族内的普通人一样,可以结婚生子,并没有宗教束缚,但也没有任何特权,每次进行跳神或祭祀活动都是没有报酬的,但是他们总是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
萨满跳神时,他们身穿神服,头戴神帽,手持神鼓、扎板,佩带神镜、神刀和腰铃,焚香祈祷,在烟雾缭绕中吟唱着神曲,扭动跳跃,渐渐与神灵合体,转达人的愿望,传递神的旨意。
萨满教的历史源远流长,萨满文化更是艺术的综合体,如果我们想要更好的理解满族文化,就要认真了解满族人民的这一宗教信仰,信仰是人最大的精神支柱,满族人民对萨满教的虔诚笃信,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本民族辉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结论:满族文化博大精深,而它的精妙之处不仅仅局限于以上两个方面。这个伟大的民族既有豪放的情怀又不失细腻的一面,总之,他们的智慧需要我们用心去参透、去感悟。一个“走上龙廷”的民族,为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历史的奠基和文化的沉淀。当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的去解读这个民族,就会发现,原来惊艳不止于眼前。
参考文献:
①《满族》 蒋肖云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0.
②《远去的文明——中国萨满文化艺术》 王松林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③《爱新觉罗家族全书——家法礼仪》 刘厚生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
④《京旗人家:《儿女英雄传》与民俗文化》 李婷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