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世界哲学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理性回归

2015-07-23 11: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受新媒体环境的影响,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因素不断凸显,网民对现实的批判、民族主义的激发和谣言的恶性循现象层出不穷。但,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回归理性化成为一种趋势。本文着重从对网民结构的分析,以及政府和媒体对网络舆论的重视和理性引导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出,在公共舆论事件中网民不仅对事件能更加理性地分析,而且对人物能抱着更宽容的态度,不再盲目跟风批评和发泄情绪,使得网络舆论的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回归。

关键词:理性回归;网络舆论;新媒体环境


  综观近几年的公共事件,从其爆发至扩大,都与网络、手机这类新媒体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河北大学撞车门”事件、“江西抚州宜黄“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和“蛆虫柑橘”事件等。
一、网络舆论非理性的表现
  虽然各种事情都有可能成为舆论的焦点,但是《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涉及公民权利保护、公共权力监督、公共秩序维护和公共道德伸张等一系列重大社会公共问题最有可能成为网络热点事件。这一系列非理性网络舆论主要表现为对现实的批判、民族主义的激发和谣言的恶性循环。
  1、对现实的批判
  在我国,社会阶层的冲突尤以民与官的矛盾、贫与穷的冲突为最突出的两个方面。人民日报曾刊文称收入差距加大导致国民弱势心理蔓延。近几年,虽然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财富在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很不均衡,普通百姓包括白领阶层普遍感觉经济上受挤压,社会地位快速下滑。收入差距加大导致的被剥夺感,社会竞争中的不公平感,以及面对权力寻租的无助感,交织成全社会的“弱势心理”。不仅是经济上的“弱势”,近年来,征地强拆、黑砖窑、工资拖欠等事件中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一方,全都是农民、农民工以及城市贫困居民等人群。①这种弱势现状和弱势心理使得公众对现实的不满增多,而公众又缺乏适当的排解渠道,于是非理性言论就大量集中于社会的传播空间,而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特征又给这些非理性言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传播空间,于是非理性的舆论得以在网络中大量传播。②
  一直以来,普通百姓是生活在社会低层的人群,他们内心一直存在着“官官相护”“无奸不商”的心理。在“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中,当遇上钉子户这个喷发口,人们一直以来的观念和弱势心理就找到了一个爆发的导火索。这些网民的心理特征十分相近,都是为“弱势群体”鼓气加油,为拆迁户“维权”,抨击开发商和政府相互勾结,使得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因素凸显。
  2、民族主义的激发
  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运动,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和财富的一种愿望。现阶段,我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以宣扬和维护中华民族利益为出发点,以互联网为依托,以表达民族情感和扩大其影响的网上互动为形式,并试图以此来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③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利益冲突更加凸显。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上升,使得西方国家出现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目前,网络民族主义有泛化和极端化倾向,言论失之于幼稚偏激。因此网络民族主义给人的印象并不是理性的思考,而是网民情绪失控后的鲁莽行径。
  以2008年“抵制家乐福”事件为例,奥运火炬在法国的传递过程中遭到干扰,同时网上盛传法国人助资达赖,激起了很多中国民众保卫祖国奥运胜利举行以及国家安定统一的强烈愿望。这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愿望使得在短短几天内数十家海内外网站论坛的一部分中国网民,发起了一场抵制家乐福的网络言论大行动,呼吁大家抵制法国货。随后,又通过手机短信的转发,呼吁广大民众抵制家乐福。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广大民众从互不识的状态迅速连接成一个抵制家乐福的群体,并且从网络的线上走向了现实的线下,从而导致了抵制家乐福的非理性行动。在这种一边倒和非理性的舆论产生过程中,新媒体和网民的民族主义情绪的结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谣言的恶性循环
  谣言自古就有,网络更是为谣言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贵州瓮安”事件中,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瓮安事件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并且在此事件中,谣言跑到了真相的前面,对于李树芬的死因说法不一,网上盛传“女学生是被奸杀后投入河中,元凶是县委书记的亲侄女,女学生的叔叔在与公安人员的争执中被打死”等等。关于这件事的网上谣言之中,有时间,有人物,有事件,还有各种猜测,而在这些传闻和谣言肆虐时,政府并没有及时澄清和引导。受首因效应的影响,人们更是对网络谣言深信不疑而未作理性的思考。正是这种非理性谣言的恶性循环,致使一时群情激奋,爆发了围攻县委、县政府的“打砸抢烧”突发性群体事件。
二、网络舆论在引导下趋于理性化
  1、网民结构具有回归理性的基础
  从普及率上看,互联网在中国还是高学历人群的工具,还没有成为普通民众了解世界的平台,大专以上学历的居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超过90%。④此外,网络舆论的核心群体具有年轻化、主要分布在城市、精英化的特色。因为参与网络舆论需要一定的网上交流意愿、写作能力或思考能力,所以网络舆论的核心群体一般是中高收入、对社会问题比较关注的精英阶层。⑤精英阶层的思想观价值观相对比较成熟,具有很强的责任和包容意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理性思辨能力,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不易受到偏激思想的影响。
  另外,笔者统计了CNNIC对我国历年(2007年至今)网民的调查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网民在学历、职业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出逐步向高龄人群发展的趋势。

  
               图1
  由于互联网的门槛降低,网络渗透的重点从低龄群体逐步转向中高龄群体,网民年龄结构继续向更加成熟和优化的方向发展。⑥如图1所示,在“年龄”这项指标中,30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占比有所上升,整体从2009年底的38.6%攀升至2010年中的41%,而18至30岁网民所占比例呈下滑的趋势。网络意见表达平台的搭建,促成了“真理越辩越明”的现象,成熟理性表达方式也被热捧。⑦
  
  
                           图2
  
  
注:其它包括农林牧渔劳动者,产业、服务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退休人员等 。
                           图3
  在“学历”这项指标中(见图2),从2007年大专及以上学历占43.9%到如今的大专及以上所占份额为23.3%,而高中学历占40.1%,初中占36.7%,这种变化说明我国网民正逐渐由高学历向多元化的学历方向发展。
  在“职业”这项指标中(见图3),学生一直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30%,而其它的行业例如企事业单位、党政工作人员、失业人群所占比例有多下降,而自由职业者、农林牧渔劳动者、产业服务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都出现了增长,使得各种职业人群的网民所占比例趋于多元化和均衡化。
2、 政府对舆论的重视和理性引导
  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政府不仅在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时已经越来越重视,而且在对舆论的把控引导上也越来越理性。一方面,增强了媒体危机意识;另一方面积极调整危机处理思维方式,从容面对突发事件,秉持着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地发布信息的原则,并且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合议,进行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做到转危为机。
  在近几年的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对于之前的“非典”和“禽流感”事件,我国政府在处理甲型H1N1事件中,更加重视对舆论的理性引导。我国首例四川甲流患者出现时,政府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公众舆论对人员感染情况的知情诉求,减轻了民众的恐慌心理,从而有力地引导了公众舆论。
3、传媒引导下网络舆论趋于理性化
  随着历年来公共事件和危机事件的频发,我国媒体对这类事件的应对机制更加成熟和优化,媒体评论和意见领袖的作用不断被挖掘。深度报道在引导网络舆论和稳定民心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评论性深度报道也不再局限于曝光式的批评性报道,更多地转向富有建设性的议题。⑧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积极利用对事件的调查性深度报道引导舆论。但随着媒体对事件报道和评论的深入及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纠正一些不当的做法,情绪宣泄逐渐被理性思辨所替代。
  2007年“孕妇之死”事件中,刚开始网络舆论的重点集中在声讨肖志军和医院的不作为上。但随着《新京报》和央视等媒体的深入调查分析,腾讯网和新华网策划专题,对该事件进行了回顾、剖析和评论,在阐述事实的基础上对事件的原因和背景进行了深刻分析,网友的意见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⑨。在这种多元化的舆论氛围中,网友从对事件的情绪发泄转而到反思现实生活中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源,呼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真正触及事件的解决之道,从而使得网络舆论更加地理性化。
三、结语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凭借其快速,便捷,集文字、图形、声音和图像为一体的优势,使得许多公共事件和社会原本存在的问题能够通过网络、手机等媒体被报道出来,并逐渐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在政府和传媒的引导下,网民的责任理性意识得到了回归,同时也使得网络舆论的理性回归成为一种趋势。
    对这一理性回归趋势的论证,能对政府和传媒理性引导网络舆论起到一定的基础指导作用。网络舆论体现的是公众对社会公共问题发出的声音和民意的表达,政府和传媒如何利用网络舆论的理性化趋势,能更有效地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充分发挥网络舆论对公共领域的积极作用,为我国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注释:
①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人民日报刊文撑收入差距加大导致国民弱势心理蔓延》,2010年11月12日.
   http://news.qq.com/a/20101112/000188.htm?pgv_ref=aio.
② 彭鹏:《网络情绪型舆论的调控》,《军事记者》,2004年第7期.
③ 卜建华 赵金亮:《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探析》,《烟台大学学报》,2009年4月.
④ 第二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7年7月.
⑤ 吴飞:《传媒影响力》,2005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90页.
⑥ 第二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7月.
⑦ 陈晨:《从乱“拍砖”到发倡议 网民意愿表达日趋理性》,新华网,2010年11月2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1/22/c_12801425.htm.
⑧ 刘毅:《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网络舆论引导》,《当代传播》,2008年第3期.
⑨ 程莉:《从“孕妇之死”事件看网络舆论的理性化引导》,《东南传播》,2008年第2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