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中国杂技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表演艺术门类之一,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杂技艺术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杂技艺术焕然一新,许多省、市成立了专业剧团,创造了许多新节目,增添了灯光、布景、乐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杂技重返国际赛场,从1981年在法国“明日”国际杂技节上获得金牌开始,中国杂技就以难度大、技巧高而成为各国际赛场金牌的有力争夺者。尤其在有“国际杂技的奥林匹克”美誉的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上和法国“明日”、“未来”国际杂技节上,中国杂技多次获得世界最高奖项。一些国际评委甚至戏称中国是“杂技金牌专业户”,杂技也因此成为中国艺术界在国际赛场上获得金奖最多的艺术门类之一。此外,越来越多的中国杂技艺术家在重大国际赛场上应邀担当国际评委,在世界杂技界发出了中国人的声音,有了国际话语权。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靠的是人才的威力,没有人才就没有这一切,所以要把人才培养当做发展繁荣杂技事业的重点工程。
中国杂技在“走出去”的同时,还通过举办国际大赛、艺术节,将国外优秀的杂技“引进来”。1987年,创办了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1992年,创办了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节。目前,两个杂技节举办的水平和规模、参赛节目水准,在国际杂技界的影响力都堪称世界一流,被盛赞为“东方杂技大赛场”。通过杂技让世界了解中国,推动了中国杂技的繁荣和发展,促进了与世界杂技的交流和融合,中国也负起了一个“杂技大国”的责任和使命。这些大赛和艺术节成功的基础是我们杂技艺术高水平产生的吸引力,而这水平和吸引力依靠的是的人才所以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
中国杂技从形成到今天实现了从撂地摊走上舞台的变革,实现了从较单一的技巧表演到表演形式多样化的变革,但是传统培养方式至今还未有根本性的变革。反思20世纪的百年发展历程,杂技人才的培养至今仍停滞在仅靠口传心授的原始教学方式之中,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杂技学科及理论,无论在杂技的选才、育才及成才等各个环节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及体系,以至于不少人都认为杂技艺术是一种仅靠四肢发达、蛮练苦练就成才的缺少文化品味的艺术门类。杂技也是一门学、术合一的艺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的制约,使杂技艺术的实践成果不能形成理论的总结,严重阻碍了杂技艺术的发展、传播与传承。由于杂技缺少文化内涵,从而降低了杂技艺术的社会价值,杂技艺术的社会地位自然就难以提高。
凭心而论,从目前国内文化市场需求来看,中国杂技并没有象观看重大足球赛事般让观众来疯狂购票的魅力,也没有象歌坛、影视巨星般拥有众多的追星族,中国杂技总体上还是处于买方市场的地位。中国的“入世”,会有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全面抢滩中国市场,中国杂技的老本还能吃多久?所以培养人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杂技人才,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般来说,目前杂技专业教学主要是依靠退役演员来担任教师,这些专业教师并没有经过应有的师范培训,仅仅依靠教师个人多年练功、演出的心得来进行教学,并没有理论教材的支持,是一种无标准、无规范的纯经验主义的原始教学法,另外,由于个人经验没有升华为文字理论保留,使许多有高深造诣的前辈杂技艺术家,一旦转行或逝世,多年摸索出的经验也随之消失,后人无法继承。由于没有理论教材的归纳,教师们对自已过去练过的节目或技巧也只能说出个大概。要使教师对杂技教学从单一的技术教学转变成学术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工作,所以借鉴是转变的开始。通过分析、筛选、整理,将文艺、体育、医疗、保健等相关门类现有的理论成果,整理归纳出一套对杂技教学有直接指导作用的教材,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使教师能够通过理论学习,结合自身演出和教学的经验,充分地发挥创新意识,不断的更新和充实杂技艺术内容,改进教学和训练方法,丰富教学体系来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尽快形成高素质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杂技教师队伍。艺术是一个强调个性化发展和表现的领域,杂技艺术的发展同样要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使其产生旺盛的生命力。
总之,利用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模式,培养和造就大量高素质的杂技人才。以规范杂技教学、形成杂技教科书、发展杂技高教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初、中、高三个阶段,是人才培养变革的基本程序,也是第三次变革成功的重要步骤。必将对杂技现代化建设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对推动我国杂技艺术的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未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