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世界哲学论文

对理想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心态的反思——读《家

2015-07-23 11:1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家》的主人公之一高觉慧有热情有理想然而幼稚,缺乏深沉的勇气和明白的理性,所以热情再高,也于社会无实际意义。他启发我们对当代社会的理想主义进行反思。另一个主人公高觉新, 温和宽容但却超过了应有的底线。他及他的家庭启发我们对中国的现代化心态进行反思。

关键词::《家》;高觉慧;高觉新;理想主义;中国现代化心态

终于把《家》读完了,这是自己读完的巴金的第二部作品,读完之后,觉得高家三兄弟的性格与命运与中国现代化的心态与道路,有着一种深层的遇合,值得探究一下。
觉慧是主人公之一,也是巴金当年为青年人树立的人生榜样,将近七十年过去了,中国的社会现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该怎样去认识这个人物呢?觉慧,年轻,激进,有热情,有理想,然而幼稚。让他这样的人物来拯救中国是没有什么希望的,即使是有希望,我也更希望他没希望。因为对于他这种激情型的理想主义者来说,他们的理想主义在最后往往会演变为新的专制主义,并产生不亚于旧体制的暴政,中国百多年来的历史发展史实很好的证明了这点,可以想象如果社会上都是觉慧式的人物的话,这个社会将是何等的可怕。
为什么说他是幼稚的呢?小说在第二十五章提到觉慧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自然这些文章的材料和论点都是上海、北京等处的新杂志上找来的,因为他对于新思想还没有做深刻的研究,对于社会情况他也没有做精细的观察。他所有的只是一些生活经验,一些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和青年的热情。”当然不能否定觉慧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觉慧办报更多的是少年人年轻气盛,挥洒意气的兴风作浪。鲁迅先生曾警告说,在群众的怨愤中如果不注入“深沉的勇气”和“明白的理性”,就很有可能被利用。(《坟》中的《杂忆》)而此时的觉慧欠缺的恰恰就是这种“深沉的勇气”与“明白的理性”,明白了这一点,觉慧的许多做法就不难理解了。例如他后来决定放弃鸣凤,他心上,打败鸣凤的敌人中就有整个的礼教和高家全体家族,这不能不说觉慧有年轻人的血气之勇而缺乏一种“深沉的勇气”。
他的爱情选择也是有探究一下的必要的。小说二十七章写在他得知鸣凤要给冯乐山做小的第二天早上,“事实上经过了一夜思索之后,他准备把那个少女放弃了。”这就是那个口口声声高喊反抗与解放的高觉慧。他一方面高呼着当时社会的先进的自由、平等、独立与解放的理念,并且办报,还组织参加学生社团进行不遗余力的宣传,然而在另一方面却将自己喜欢的并且也深爱自己的那个女人推向他诅咒至极的黑暗世界。这种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并存的性格或许是人的共性,但是在他对待鸣凤的态度上,尤其是最终的这种放弃就不能不引起我的愤慨乃至鄙夷。
再说一下高觉新。这应该是小说中刻画得最为丰满,也是最见艺术功底的一个人物,今天的我对于这个悲剧性的人物寄予的更多的是一种理解式的同情。在他身上我们应该反思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去认识温和与宽容,温和与宽容的底线是什么?
觉新一直奉行的是一种“作揖主义”,在高家委曲求全,忍气吞声,他只是想维护这个家庭的外在的稳定,可惜事与愿违,最终一切都向着背离他初衷的方向不可挽回地发展。小说第三十七章在瑞珏难产死后,有一段他的心理描写。“他突然明白了,这两扇小门并没有力量,真正夺去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然而他又明白他是不能反抗这一切的,他是一个无力的、懦弱的人。”这是他妥协一切的最终结果,他失去了自己的青春、幸福、前途和他最爱的两个女人。他在可以反抗的时候没有反抗,只留下了最后的悔恨!
随着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意识到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是一种宽容与温和。温和与宽容于个人来讲也是一种难得的美德。当然这种宽容与温和与觉新的“作揖主义”是决然不同的,但是曾长期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这种温和与宽容的底线到底是什么。读完《家》,观察过高家三兄弟的命运,我心中有了一个更加明晰的答案。这个底线就是对自我独立、自由与幸福的捍卫,这既是我们坚守自我的底线,也是我们为人还是为奴的分界线,丧失了这条底线我们不可避免地会丧失自我的主体性与独立性,最终完全丧失自我,成为奴隶与工具。
进一步思考,以觉慧为代表的年轻人,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着先锋作用,并且是整个进程的中坚力量之一。觉慧的心态,很能代表这个民族的现代化心态,急切,充满激情,有着浪漫色彩的理想主义精神。回顾一下历史,这样的心态,能够给这个国家带来真正的现代化吗?这种心态没有给这个国家带来真正的现代化,我们一直谋求社会的普遍的幸福感,但是这种尝试的结果却是社会的普遍的挫败感。并且这种尝试对社会产生的副作用与破坏力,并不亚于这种尝试所推翻的旧势力。
现代化是一个自然孕育的过程,一切现代化转型成功的国家,其背后必然有支持并促进其现代化的深层次根基存在,缺乏这种根基,各种各样的努力都无异于沙漠上插花,最后只可能是一种竹篮打水一场空式的悲凉。
现代化急不得,作为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一种温和宽容的心态。摒弃那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心理,而应有一种试错心理,允许各种尝试进行尝试,并且我们还要明白,这个社会谋求的并不是如何去得到最大的善,而是如何去避免最大的恶,单纯地去追求最大的善,其结果很有可能就是最大的恶,在近现代史上这样的悲剧在这个古老的国度上发生的太多了。
这种温和与宽容的底线是什么?这就又回到了对觉新的反思,这个底线就是对公民自身独立、自由与幸福的捍卫。现代化只是形式,根本的追求是社会的进步与普遍的幸福,在这一点上,决不能妥协。
这就是我阅读中的一点小小的思考。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