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世界哲学论文

医学哲学的运用体会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共3篇)

2023-12-06 20: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医学哲学是什么哲学?医学哲学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同时也就没有了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和基础,那么科学就很难达到我们想要的理论高度。哲学与医学的关系,也受这样的关系制约。但是,我们不能将医学与哲学的关系仅仅简单停留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的抽象层面,这对于解释哲学与医学的关系是空洞而没有意义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医学哲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医学哲学在基层临床医学实践中的运用体会


  医学哲学概述


  医学哲学是医学中的哲学,以医学实践中形而上学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人类生命的健康为逻辑起点;以医学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和发展观为基本结构;以辩证的人体观、生命观、预防观、疾病观、诊断观和治疗观等为基本理论[1,2]。医学哲学以向医学认识主体提供辨证思维方法,铸就人文精神,培养关爱能力,提高人文素质为目的。


  医学哲学思维在临床疾病中的运用分析


  临床疾病正确诊断应遵循医学哲学思维:基层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医师主观性判断,更多依据疾病主要病史和临床典型体征予以诊断和临床治疗,因为缺乏临床诊断的循证依据,常伴有很多不确定性和合理性,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医学哲学思维来分析病情作出及时治疗方案。例如一位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老年患者突发呼吸困难入院,不能及时查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和电解质等相关指标来判断评估病情,及时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唯一靠科学客观遵循医学哲学思维来分析病情作出合理的治疗。多年在基层临床实践中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有:首先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反复询问病史,扎实的查体基本功,动态观察病情的技能,渊博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抓住主要矛盾,即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和体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其次,诊断思维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乎能否作出正确的临床诊断,因此,基层临床工作者应自觉的用哲学逻辑思维方法培养自己的诊断思维[3~5]。


  临床误诊、误治防范要科学运用医学哲学思维:笔者收集2007-2012年我院转诊150人病例回访调查资料其临床误诊误治率高达10%,集中外科、内科病例误诊偏高,分析误诊、误治主要原因有乡镇卫生院面临医疗设备简陋和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临床医生的哲学思维方法单一,是造成误诊的一个重要主观因素[6]。在临床工作当中,误诊的发生常常是很难完全避免的,但这也不是说误诊的出现无法杜绝,世间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总会能达到目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嘛,只要我们依照医学哲学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是可以大大减少和防止的。有研究资料表明,在临床上>70%的误诊事件的发生是因为临床医生不当的思维方式造成的[7]。所以,在基层临床实践中应该科学、合理运用医学哲学思维,避免医师主观因素和树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来防范临床误诊误治。临床较为常用的哲学思维方法有主观性思维、片面性思维、静止性思维、医疗安全思维和疾病观察思维。


  医学哲学思维在临床疾病中的运用体会


  医学哲学思维在基层临床实践中应用较广,其对临床工作中对疾病的诊治都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其运用体会如下:基层医生所要面对的多数情况下是为数众多的、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群体。一样的病患在不同的个体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同。为了能够正确地对疾病作出诊断、治疗,就要求我们医务人员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对病情进行分析判断。对患者以及所患疾病进行仔细的调查、分析、研究,综合全面地把握所有相关资料。从中发现任何对诊断有所帮助的细微线索,抓住主要矛盾。通过以上思维方式多数情况下能够对疾病有较为全面地把握,使患者病情得到及时的治疗。要想有一个正确的哲学思维就需要我们对医学辩证法深入学习,并应用到日常工作当中,它可以让我们能够对待事物有个准确的认识,使我们在对患者的诊治以及护理过程中的工作更加全面,理性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8]。避免由于一项检查结果的异常而对诊治过程造成的负面影响。好医生的过人之处大多是其能够对疾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对复杂疑难病例能够一眼看出其主要问题所在,并给出准确的治疗方案,把握住抢救的分分秒秒,最终挽救患者于死亡线上。经常学习医学辩证法,可以使得我们医务人员的思维更加全面、谨慎,对待问题更加深刻,更容易作出正确的决策,对疾病的诊治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常常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合理应用医学哲学思维以防范临床误诊误治,通过灵活运用医学哲学思维,促进基层医学实践工作的发展。


  作者:代强

  第2篇:医学哲学的辉光和《坛经》智慧交相辉映


  在现代医学发展的道路上,也许我们不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术,或者我们太看重知识和技术,而对职业的洞察、对职业的智慧、职业的精神、职业实践、心理医学、社会医学等有关医学哲学的思考,我们会显得有些空洞和苍白,所以我们要予以弥补,尤其要通过加强借鉴和学习古代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来弥补我们对医学哲学的认识不足。如今我们拿慧能的《坛经》跟医学哲学相比较,发现了很多深层文化的同一性。在这部书里,医学哲学的辉光和《坛经》智慧可谓交相辉映,在历史的星河里长久发光。


  医学哲学和《坛经》佛学都有中国古代哲学的渊源,医学哲学的发展对《坛经》佛学的产生曾经有过积极的影响。《坛经》佛学的某些思想,比如“顿悟”、“自心”、“自性”、“无念”、“无相”和“无往”等,在当代文化多元化和人类心灵动荡的时代,又何尝不是一剂剂猛药。每当阅读《坛经》,领略到它深奥的智慧时,我们就会感受到心灵的宁静、旷达和释然。今天我来从《坛经》智慧去回归探析我国古代的医学哲学文化,希望能对我校医学生有所启发,并希望能开启他们的医学智慧之路。


  《坛经》,又称《六祖坛经》,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出现于唐朝后期,是我国禅宗中“南宗”经典。六祖就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大师(638-713)。我们曾听说过“风动幡动”的故事吧。这个故事说的就是慧能。他的一句“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心动”让我们久久为之惊叹。这种“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就是慧能所谓的“自心”之道。他这种从自我心中顿见本性的教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往为本”的修行法门和宗教实践,开启了我国宗教的日常化、心灵化、个体化之门。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他的教义成为人们守护本性,践行修行的民间信仰。这种无欲无求、直指人心的价值观,虽然在封建社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泯灭了人们的反抗斗争意识,但是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它们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且对保持个体的身心健康也不无裨益。


  什么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往为本”的修行法门呢?“无念为宗”,指佛教禅宗把“无念”作为传承立宗之本。《坛经》云:“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从门门中走出,于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无念就是“无心念”,这里是超然物外的意思。《坛经》以“无念为宗”其实就是以“自性常净”为宗,摈弃杂念、跳出物欲藩篱,心底保持纯净,这是外在修心之法。“无相为体”是说人们生活在一切的现象中,怎么从现象中解脱出来,而不被事相所左右。“相”就是纷繁的事物或者事务,“无相”意思是能洞察或者看透一切事物表象,看到自心的本质。“无相为体”是修行之法门,说的是要遵循事物的规律进行修心实践。“无往为本”中“往”说的是人念念着过去,未来,现在,在念念中、在得失中束缚着自己,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心有千千结”。“无往”就是不被自己心念所束缚,就能于生活,工作,中守住自己的本性。这是内在的修心之法门。


  首先,我们应当看到,《坛经》这种修行修心教旨体现了出世入世的哲学观和人生观,他的“无念”、“无相”、“无往”我们不能理解为“四大皆空”的境界,而可以算是一种积极的入世心态和哲学,是一种修心养性的方法论。这与我国古代的医学哲学的很多观念是一致的。在中医养生学中,同样也贯穿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如人本观、天人观、阴阳观、形神观、动静观、表里观、中和观、无为观等。


  “无念为宗”是《坛经》体现人的价值选择的一个哲学范畴,它既是一种宗教的目标,又是一种个人修为的工具,是价值和方法的有机统一。作为哲学范畴,“无念”与“无为”有许多神似的地方。无为首先由老子所提出,并由此成为道家哲学的重要概念。老子在道论的基础上提出天道和人道两大法则,认为人道应当效法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而天道是无为而因任自然。因此,人道应同天道一样,顺乎万物之自然,遵从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反对人为的干扰、征服和破坏,这就是“无为”。就养生而言,老子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第七章),主张顺其自然,反对人为的自益其生,即过度地追求物质享受,而提倡寡情少欲,清净无为。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认为“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庄了·至乐篇》)。那么,人生的最高价值就应按“无知无欲”的本性去“法天贵真”,努力做到顺应天地万物,而不以人类私利妄加干涉。他把无为看作是一种达到天人玄同境界的手段,是天下大治的工具,是复归本性、全生保身的方法。因而,在养生上庄子强调追求精神上的超脱和自由,通过“心斋”、“坐忘”,排除心中杂念,使心志纯一,物我两泯,内外具忘,神归虚寂,达到与“道”为偶的境界。这也就是“无念”要达到的境界。成书于战国末期的《黄老帛书》,则在老、庄无为思想的基础上,又兼采名、法、阴阳、儒、墨诸家之说,系统提出了“执道”、“循理”、“审时”、“守度”的思想,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发挥人的积极能动性,进一步完善了无为论的思想。中医养生学受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甚为明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以及《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顺应自然、恬淡虚无、少私寡欲的论述等等,都与老、庄的养生思想异曲同工,就连“圣人”、“真人”、“至人”的称谓,超然的处世态度,具体的养生方法,也如出一辙。


  道家养生,主张“虚之道”。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说明。“虚”为道家养生之第一大要旨,老子提倡“虚其心”,庄子提倡“虚无”,宋子提倡“虚其欲”。


  虚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宋子解释说:“虚者,万物之始也,故虚可以为天下始。”又说:“虚而无所谓之道”。可见虚即道,道即自然。自然能化育万物,虚为万物之始。


  “无往为本”乃《坛经》般若智慧核心。佛养心,道养性,医者心性并举。“无往”体现了《坛经》佛教的精髓之一,它以佛家感悟人心的高超智慧为核心,融合了儒家、道家和古代医学哲学思想的精华,对人的本心进行了思考与反省,通过极其简洁的语言,及东方传统智慧精华,深刻展示了佛的心性智慧和生命的真谛。所有这些思想和智慧,体现了道教对于生命本源的探索和养生长寿的探究。与道家的虚无的观念发展脉络是一致。道家一派,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所谓“返璞归真”、“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养生,希望能够“长生久视”、“寿敝天地”。道家的虚无,就是从收心求静入手,心外无物,摈弃牵绊,以达到滋养精气,固本强身,祛除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要做到虚无,更要做到“无往为本”守住自己的本性,在生活中做到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志之激扰。(郭致义)


  《坛经》最核心的佛学思想是“自性”、“自心”和“顿悟”,人本性善,这个“本我”就是一切善,就是一切真。它包容一切,毫无差别。“……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这句的意思是人的本性包含万种佛法故而叫做大,佛法在人的本性之中,如果我们有谁能在关照一切人事时,不管是善是恶,都不亲近也不远离,不受影响。在《坛经》中,这种“不染著,心如虚空”的状态叫做“摩诃”,用现代的话的意思就是心胸宽广,这种宽广包容所有的事物和现象,而且用心就可以做到。医生的职业基线准则是“人的价值实际上大于技术价值”。跳出医学技术的藩篱,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医学职业精神的逻辑和价值全在于人学、仁学、心学。医术治病,医学治人,鲁迅弃医从文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他学医原来打算用来治疗像他父亲那样的病人,当他发现国民的麻木、愚昧和精神孱弱的时候,毅然放弃了自己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走向了文学的道路。他的作品强调医学的本质是一种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伦理学向度的掘进。我们每天看病人、开刀做手术什么是核心呢?就是我们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


  华佗的学说据说来源于扁鹊,他看病不受症状表象所惑,他用药精简,深谙身心交互为用。华佗重视预防保健,“治人于未病”,观察自然生态,教人调息生命和谐。这在本质上就是《坛经》“无相为体”的思想智慧。《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看来他的学问已经做到医学与佛学相通。我国唐朝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精”是讲医之智慧,“诚”是讲医之修德。如果说《坛经》是佛教的佛宗,那么《大医精诚》就是我国的医宗,因为它们都讲大智慧、讲人之修心。“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佛教和医学之义在这句话里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中国古代的医学哲学思想和智慧渊源很深,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与西方的佛学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坛经》独特的文化特征,让中国人为这一中西结合的灿烂夺目的成果而久久追崇。“医者仁心、佛者救人”,我们应当把这二者结合起来思考,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医学实践。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让我们保持心性空灵,然后包容、创造、发展,开拓医学事业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


  曾友(1971—),男,湖南祁东人,法学硕士,右江民族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讲师、学生工作处综合科科长,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肖友云(1980—),女,湖南祁东人,本科学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带教老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培养及外科护理学。


  第3篇:从医学与哲学的关系看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医学家必须同时是哲学家”。世界医学会在《日内瓦宣言》中也倡议,医生应当具备哲学家的全部最好品质。现代医学界与哲学界都在努力寻找两个学科结合的空间与方式,试图构筑一个医学与哲学互相融通的对话平台。对医学生进行哲学教育,则是其中一个主要的途径。自196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首次设立医学人文类课程以来,哲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各大医学院校为医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医学的特殊性使医学思维具有复杂性与综合性的特征,如何加强对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一个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然而,虽然哲学教育对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重视,但是由于“医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未得到应有的投入,尤其是医学哲学素养的提升尚无根本性改观,这些薄弱环节从深层次影响着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此,本文希望从哲学思维能力在医学生医学思维能力教育中的重要性出发,对如何开辟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新方法进行探索。


  一、哲学是医学中的“医学”


  离开科学的进步,哲学就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哲学,科学就很难达到理论的高度。哲学与医学的关系,也受这样的关系制约。但是,我们不能将医学与哲学的关系仅仅简单停留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的抽象层面,这对于解释哲学与医学的关系是空洞而没有意义的。“哲学与医学在人类千百种学科中最关怀现实的人生,其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关怀现实的人生的,哲学是人文科学中最关怀现实的人生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与医学之间表现出一种最奇特与深刻的关系。


  哲学与医学的产生、发展是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同步的。当人类反省自身的存在,思索生命意义的时候,哲学便产生了。当人类关注自身个体生命的需要,为减少身体痛苦而开始努力的时候,医学便产生了。从古希腊到近代,在西方,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大师都在医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如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被尊为化学医学学派的鼻祖,等等。同时,对生命和医学领域的影响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最成功的地方之一,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中医理论至今仍被广泛的实践所证实。中医理论受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观的影响,认为疾病乃人体自身的“小宇宙”与周围环境的大宇宙失去平衡所致,疾病可依阴阳平衡与交替反复的演绎理论予以治疗。这时一种典型的辩证思维。


  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哲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具备了另一个深层的含义。科学研究本身是自觉的,但科学的应用却是盲目的。因此哲学必须承担其揭示科学社会效应的责任。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本身是中性的,但医学的应用是有价值取向的。医学能否为人类服务以及怎样为人类服务,即它的价值取向、社会效应是怎样的问题,医学本身并不能解决。这涉及人的存在方式、人的价值、人的幸福、社会进步方向、文明的含义等等一系列哲学问题。此时,就需要哲学对医学提出一般意义上的反思和批判,以求促进医学向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与进步。事实上,医学的所有重大成就与遇到的重要问题最终都需要提升到哲学层面去理解,如器官移植、脑死亡、安乐死、克隆等等,最终都演化成了哲学的话题,要等待哲学的讨论与处置。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医学中的“医学”。


  二、哲学辩证思维是医学生必备的思维能力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本身就具有辩证性,在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性、相关性、变易性等问题上都展现出自身的深刻性,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整体联系等问题上都有相当精彩的论述,形成了较为发达的辩证思维。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重整体,缺乏分析性、确定性和形式化的内容,往往走入笼统性的误区。中国传统思维往往与人伦宗法相关,重视“天人合一”,但缺乏科学实证的基础。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是朴素形态的,体现的是农业文明,而现代辩证思维是以现代科学为依据的,体现的是工业文明。人类对于哲学辩证思维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达到了对哲学辩证思维的完整认识。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恩格斯曾指出,当自然科学积累了庞大数量的经验知识后,为了确立知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必然产生一个“复归”的辩证思维的运动。本世纪开端10年以来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再次证实了恩格斯这一观点的前瞻性。在医学领域,随着高新生命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医学在不断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同时,其所蕴涵的生命观、疾病观等都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对人类生命过程的有一个动态平衡地把握。每一个人类生命个体的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平衡状态(即健康状态)会随着生命的规律及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展现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此外,“健康的生命体也并非是完全铲除和消灭了病毒和疾病的机体,而是经受住了层出不穷的疾病的残酷挑战与筛选、生命功能强大、具备抵御各种疾病的机体。”这些都需要一种哲学辩证思维能力。对此,所有医疗工作者,特别是医学学生们,应当有高度的自觉,必须顺应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自觉运用辩证思维的一系列基本方法,从多因素、多角度、多视野认识现代医学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辩证地认识疾病、健康与人类生命体,以更好地面对目前的医学专业学习及日后的医疗服务等实践活动。”


  更为重要的是,哲学有助于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世界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不仅着眼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改造世界,在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不断深化的今天,医疗及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疗科研技术人员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与思维方法的正确与否。让医学生们在校园里即开始掌握哲学的一般的认知能力,提高理性思维和逻辑加工和抽象凝练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目前我国医学生哲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新方法的探索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哲学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第一,学科定位与教学内容比较狭窄。包括医学院校在内的大部分高等院校,对普通大学生的哲学教育,基本只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大部分学生也仅仅把哲学课作为政治课来对待。其实哲学是对智慧的求索,对政治智慧的求索是其中一个方面,但其更多的应当是对思想、对文化、对人性的追究。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西方哲学中一切有意义的部分都应当成为讲授的对象。因此,高校哲学课的学科定位与教学内容都有待扩容。


  第二,讲授方法比较传统。目前高校哲学课的讲授方法还是传统的“传授型”教育模式,没有发挥出哲学教育应有的特点与功能。学生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只是一个被动地听讲的客体,这种机械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否定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剥夺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机会。


  第三,考核方式完全无视哲学教育的本性。目前哲学课的课程考试基本还是闭卷考试为主,题型单一。这种考核模式完全无视哲学教育的本性,使得学生仍然简单停留在死记硬背某些概念和知识模块的层面,从而使哲学教育失去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作用。


  鉴于目前哲学教育的现状,我们必须要从医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育,在哲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够胜任未来医疗工作重任的合格医学人才。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新方式,可以总结为“面向文本”、“面向现实”、“面向未来”三个方面。


  (一)面向文本


  黑格尔曾经说过,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作为一门最古老的学科,每一个问题都被反复讨论。但是现有的哲学教材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阐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补充哲学背景知识,对于所涉及的问题,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中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对此问题的讨论都可以作为背景知识予以补充,以展现该问题整体的发展脉络。学生也可以从文本的角度了解哲学发展、演进的历史,帮助他们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中提高逻辑和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二)面向现实


  面向现实就是将问题意识融入到医学生哲学教育中。高新生命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新问题,现代医疗技术革命导致的医患关系的新变化,这些问题都是当代医学生们在学习中常常遇到并感到困惑的问题。医学生的哲学教育必须敏锐地意识到这些问题,并指导学生以哲学思维方式去把握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以实事求是的事实分析为基础,尊重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指导学生观察社会,进行实际的社会调研,再利用课堂的互动,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积极向上的结论,最终锻炼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三)面向未来


  面向未来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哲学的反思不仅仅是面对过去和现实,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揭示未来存在的趋势。哲学学习的过程,是形成哲学批判精神的过程,也是一种建构型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过程。我们应当帮助学生学会以批判性的反思视角综合把握人类医疗和生命技术的各种成果,并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法为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研究展现一个新的世界,揭示新的可能,即全面的、动态的、发展的看问题。这其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兴趣,以及探求创新知识的欲望,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作者:方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