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世界哲学论文

军校世界史课程教学法初探

2016-08-10 15: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世界史课程的开设是军队院校引入通识教育理念的产物。自课程开设以来,结合多班次的教学实践,军校授课教员对世界史课程的教法、学法与考法进行了初步探索与研究,总结出以下心得体会:一是精心选取教学内容;二是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三是重视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四是不断改进考核方式。

 

  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理念被引入我军院校教学体系,一些军校为了培养本科学员的世界眼光,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增强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世界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相继开设世界史课程,对本科学员进行较系统的世界史教育。我院为指技合训学员在第3学期(大二上学期)开设了《世界史要论》课程,作为他们本科阶段必修的一门人文社科基础教育课。《世界史要论》课共20学时,课程选用王斯德先生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课程新开之时,我院采取军民融合式公开办学,外请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学科的专家团队首轮授课,初步建立起这门世界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之后结合多班次的教学运行,授课教员对军校世界史课程的教学法进行了初步探究,总结出以下感悟与体会。

 

  一、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构建教学内容体系、选取教学内容,解决的是“讲什么”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四点。

 

  首先,设计授课专题。用短短20学时、10次课的时间讲述一部宏大浩瀚的世界通史,难度非常之大,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也许是采取专题式授课。我们在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专家的帮助下,初步确立十个专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检验后,又对之进行适当调整。根据教材中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划分,结合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内容,我们以人类文明的演进为主轴,兼顾世界历史由分散到整体的“横向发展”,构建以下十个专题:“绪论:世界史是什么”、“轴心时代的西方古典文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及欧洲封建制”、“全球视野下西方的兴起”、“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革”、“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两次世界大战与人类历史进程”、“战后世界历史进程”、“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和“冷战后的世界发展趋势”。目前,这10个专题是由多名教员根据各自擅长的领域分工讲授。

 

  其次,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专题名称确定下来之后,接着就要设计每个专题的内容,此时必须兼顾“典型案例”与“历史进程”的教学,即点面结合。世界历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只有深入地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把握其基本线索和脉络,才能更好地从总体上认识人类历史的全过程和演化大势”[1]。因此,世界史课程教学必然要讲授“历史进程”,以帮助学员搭建起世界历史发展的宏观架构。同时,为了使世界史课程内容丰满起来、立体起来,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教员还必须讲授“典型案例”,即重大历史事件,以此类“点”带动“面”。“典型案例”如同粒粒珍珠,而“历史进程”就如同串起珍珠的那根项链。同样的道理,世界通史的教学内容缺了线索不行,缺了案例也不行。以冷战为例,教员会先概述冷战的进程,然后重点介绍冷战进程中发生的三次国际危机和两次局部热战。如果只讲冷战进程,学员就会感觉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如果只讲危机与热战的案例,学员就无法掌握冷战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

 

  再次,遵循学员的认知规律。在确定了授课内容后,如何安排内容的先后顺序颇有讲究,这种安排务必遵循学员的认知规律。学员认知的第一阶段往往是由个别到一般,因此,教员宜先叙述史实,再总结原因影响。以“战后世界历史进程”专题为例,教员安排的总体线索是冷战爆发、冷战进程与冷战的遗产;在冷战爆发部分,先介绍冷战爆发的过程,然后引导学员分析冷战的起源;不直接把冷战的定义推到学员面前,而是先介绍冷战爆发、两极格局形成过程中,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地缘、军事等方面的针锋相对,然后顺理成章地提出“冷战”的定义。

 

  最后,紧贴“形势与政策”。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让学员感觉耳目一新,教员还要依据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国际形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历史课程尤其是世界史课程的学习,容易让学员产生心理上的隔阂,因为他们往往认为课程内容距离自己太远无法“亲近”。因此,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是教员备课时的重要任务。结合点一旦找到便可能成为授课的出彩之处、点睛之笔。以“冷战后的世界发展趋势”专题为例,教员在讲解“经济全球化”时,可以列举中美经济相互依存、苹果手机产业链条等案例;在讲解“世界多极化”时,可以列举美国重返亚太制衡中国、日本争取“入常”、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案例。以“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专题为例,教员在讲解“雅尔塔体系”时,可以列举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国际法依据等案例。

 

军校世界史课程教学法初探


  二、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解决的是“怎么讲”的问题,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在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方面,我们力图创新,主要遵循以下三点。

 

  首先,注重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教员在教学工作中易犯的一种错误是采取“填鸭”式教学,只关注知识传授,忽视对学员能力素质的培养。实际上,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不应该是“我教给了学员什么”,而应该是“学员从我这里学到了什么”。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员要“舍得”适当安排教学实践,提高学员的能力素质。为此,我们主要安排了以下实践:一是历史文本的解读,即安排学员阅读英文文本,比如杜鲁门1947年3月的国情咨文、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等,然后要求他们翻译并讨论交流;二是历史人物的评介,即安排三四名学员利用课前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上次课涉及的历史人物进行介绍并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讨论课的主题发言,即安排一两节讨论课,让学员代表根据事先明确的主题做主题发言,其他学生做即兴发言;四是人文演绎,即安排学员根据教员提供的剧本演出世界史上的一些经典剧目,比如苏格拉底之死。在教学运行中,学员普遍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不仅由此激发学习热情,而且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注重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还提出要引导广大官兵成长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历史证明,政治上坚不可摧,军事上才所向披靡。要铸牢军校学员的军魂,必须紧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世界史课程中恰恰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素材,有待教员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总体而言,学习世界史课程,有利于学员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学习“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培养世界眼光与战略思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夯实责任感、使命感,坚定信仰、积极献身。以“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专题为例,在讲述战争的残酷性时,可以教育学员为避免战争的爆发,积极“准备”战争;在讲述大国崛起与衰落的线索时,可以教育学员崛起是一个曲折而艰辛的过程;在比较四大国际关系体系的共同点时,可以教育学员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一国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持续发展自己、不断壮大自身的综合实力,等等。

 

  最后,注重图片、视频与地图的辅助。图片、视频与地图等辅助资料的恰当运用,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图片比文字更具视觉冲击力,而视频则比图片更具立体性、诠释力与感染力。地图的使用是为了引导学员在树立时间观念之外,还树立空间观念。

 

  三、重视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工作中,教员除了讲授课程内容、安排教学实践之外,还负有责任与义务给予学员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解决“怎么学”的问题,这样既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世界史的过程中,这些理工科出身的学员普遍感到课程内容纷繁复杂、包罗万象,很难理出头绪,教材又厚达500页,令人望而生畏。怎样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呢?经过深入细致的琢磨,教员为学员提出了以下三条学习线索,或者说是学习的切入点。

 

  首先,关注历史人物。世界历史中的有名人物尤其是军事家、政治家,学员大多有所耳闻也比较感兴趣,有的学员还看过这些人物的传记。据此,教员可以鼓励学员课外深入了解历史人物,阅读相关图书,以重要历史人物为点,牵出重大历史事件的线索,以点带面,学习世界历史。以冷战为例,教员让学员把冷战期间美国总统的更迭排序,然后对应时间,对苏联领导人的更迭排序。对照这张美苏领导人的更迭表,由人及事,可以将他们在位时的主要历史事件一一理清。

 

  其次,赏鉴历史电影。以世界历史为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将这些历史题材的电影有选择地推荐给学员,寓教于乐,这是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利器。教员设计的是,针对每个专题,精选三五部有代表性的电影,推荐给学员课后鉴赏,必要时可以提供资源。以“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专题为例,教员推荐给学员的影片有:《茜茜公主》、《西线无战事》、《兵临城下》、《狂怒》、《智取威虎山》等。

 

  最后,了解经济史。大国崛起的根基是经济实力的增强,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的荣枯可以窥见大国兴衰、国际格局演变的端倪,因此,可以从经济史的视角学习世界史。但这一学习切入点比较专业,不易被理工科专业学员掌握,教员只是将这种方法提示给学员,供学有余力又对经济史感兴趣的学员课外钻研。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之外,教员还应在每个专题中向学员推荐几部阅读书目,鼓励学员课外广泛阅读,并要求他们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或是世界史论文。

 

  四、不断改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确定解决的是“怎么考”的问题,它既是检验学员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又是评价教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是实现课程总体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经过研讨与改革,目前我院世界史课程采取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二者分别在总评成绩中占比30%和70%。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表现、讨论课表现与作业成绩等,三者分别在总评成绩中占比12%、6%、12%;终结考核包括机试和笔试两项内容,都分别占比35%。机试主要考核学员对世界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题目从教研室编制的试题库中抽取,由学员在电脑上答题完成;笔试主要考核学员利用所学分析判断世界历史问题的能力,出题实行“教考分离”,授课教员不参与,题目由考务部门请专家制作完成。

 

  总体来看,世界史课程现有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毋庸讳言,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过程考核中的三项考核内容在总评成绩中的占比不尽合理,讨论课成绩占比偏低;另外,课堂表现成绩不易量化到所有学员,其评价标准有待商榷。二是终结考核既考机试又考笔试,经实践证明,两次考试组织安排起来过于繁琐、有待简化;另外,现有终结考核,无论是机试,还是笔试,考核重心仍然偏向知识记忆,没有真正实现由知识考核向能力素质考核的转型。以上不足之处为我们下一步改革考核方式指明方向。

 

  综上所述,世界史课程在军校还是一门新开课程,在教学法方面的探索有待持久、深入地开展。教员总结的以上四点体会多限于技术性思索,一些高屋建瓴的探索还未曾涉及,比如如何编写适用于军校世界史课程教学的教材等。实践出真知,相信军校世界史课程这一通识教育会越办越好,尽收其效。

 

  作者:唐淙 来源:文教资料 2015年4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