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毛泽东战略思维对基层工作的发展问题

2015-08-12 09: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式,基层群众工作对我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各级基层党员干部只有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够把握重点,事半功倍,提高广大群众满意度。战略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对关系事物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的分析、综合、判断、预见和决策的思维过程。毛泽东1936年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战略思维专门指出: “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 “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正因为他的战略思维达到几乎无人能及的高度,才有了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对战略思维的运用为今天我们全党基层工作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典范。
  一、毛泽东战略思维在革命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1.走上井冈山,是毛泽东运用战略思维,探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开端。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反革命对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进行疯狂屠杀,革命陷入低潮。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毛泽东从全局和根本总结了这次革命失败的深刻教训。中国革命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指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也不同于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和农民占多数。针对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对马克思列宁关于革命理论的机械照搬,毛泽东曾经用32天时间考察湖南五县,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文章,批评了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依赖国民党而犯的“右”倾错误和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犯的 “左”倾错误。毛泽东指出以陈独秀和张国焘为代表中央领导人从根本上讲都是瞧不起农民,看不到人口占绝大数的农民的革命积极作用,不愿深入到农村发动农民、组织农民。由此,毛泽东在1927年的8月7日会议上第一个提出了“枪杆子出政权”的革命论断。这个论断抓住了当时革命的关键点,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而且,毛泽东又从长远角度分析中国革命的发展途径,必须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发动农民的武装革命。随后,毛泽东回到湖南老家,拉起一支5000人的革命队伍,于1927年9月8日举行秋收起义。秋收起义部队分成三部分分别向湖南长沙发起进攻。但是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沿途的群众在经过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无法给予起义部队有力的支持,起义部队在进攻长沙的途中先后受挫。这时,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起义部队集中到文家市,商定下一步计划。在文家市,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全局实际情况出发,顶住巨大的压力,力排众议,作出了起义军放弃北上进攻长沙,改为南下向农村进军的决策。
  在南下的途中,毛泽东又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三湾改编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缩编;二是在军队中实行民主制度;三党支部建立在连上,这一制度确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三湾改编,是秋收起义部队从文家市南撤路途中,不断遭遇强大的敌人围追堵截,起义部队总指挥鲁德铭牺牲,部队人数剩下不到一千人的情况下进行的。虽然斗争形势十分危急,但毛泽东进行的三湾改编,尤其是党指挥枪原则的确立,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人民军队的最高原则,三湾改编,奠定了中国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在上井冈山的过程中,面对井冈山北麓袁文才和山顶王佐力量,毛泽东同样从中国人民军队的长远建设、从中国革命的全局出发考虑问题,积极肯定袁文才和王佐在第一次大革命期间对当地群众做的贡献,对革命的贡献,从而得到袁文才和王佐的信任,同时,毛泽东又把秋收起义部队中拥有的枪支送给袁文才和王佐,为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扎根做了充分准备。
  历史证明,上井冈山对秋收起义军来说是后退了一步,但是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来说却是前进了一大步。毛泽东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紧要关头,做出了秋收起义的英明决策。又在决定秋收起义军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当机立断,挽救了起义军队,而且,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正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期间战略思维的运用而取得的伟大实践。
  2.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运用战略思维分析日本国情和国际形势,《论持久战》一文成为当时中国对日作战的战略指导方针。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这时国民党中有两派言论,一派是汪精卫的“速忘论”,他说,中国武器不如日本,不战灭亡的还慢些,战则会加快灭亡;还有一派就是蒋介石的“速胜论”,蒋介石提出,三个月就可以赶走小日本,然后国民党就可以继续对付共匪。战争实际的进程是,1937年7月后, 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继失守,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这时,国内外舆论哗然,思想迷茫,中国能不能打赢这场战争、怎样赢、战争的进程又是怎样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毛泽东1938年5月25日——6月3日,在延安抗大做了抗日战争时期最重要的军事报告《论持久战》,《论持久战》也是毛泽东一生中军事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战略思维的集中体现,更是毛泽东读书学习与现实实践的完美结合。毛泽东精确地把握住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特性。巨大的野心,不满足东北、华北,甚至不满足于中国,也不满足太平洋地区,它的野心是整个世界。这样,一方面战线拉得太长,后方供给不足,引发日本国内矛盾;另一方面,英美等西方国家在日本践踏中国的时候,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当日本开始对太平洋地区虎视眈眈的时候,英美必然会采取行动。毛泽东的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将经历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毛泽东这些异常清晰而符合实际的判断,回答了人们最关心而一时又看不清楚的问题,使人们对战争的前途和发展进程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论持久战》使毛泽东在延安而且在中国内外博得越来越多的钦佩和尊重。这部著作不仅对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 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为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周恩来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中的战略指导思想。周恩来还把《论持久战》从武汉寄到香港,委托宋庆龄找人翻译成英语。毛泽东为英文版专门写了序,他指出:“中国的抗战是全世界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这本小册子在海外同样得到了高度评价。抗战开始后还不到一年,毛泽东就能写出这样正确地指导战争实践的著作,得益于他把读书和理论研究所获得的哲学思考和在长期革命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结合,从中日战争的全局思考问题。毛泽东不久后说过:“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毛泽东在这儿所指的学问,不是一般的书本知识,而是在学习书本知识和实践过程中,所进行的哲学思考和战略思维,毛泽东的战略思维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3.解放战争中,面对蒋介石对延安的包围,毛泽东从战略上作出主动撤离延安的决策,使蒋介石陷入被动作战,并最终全军战败。毛泽东的战略思维在解放战争时期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1947年3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之际,蒋介石命令握有重兵、长期坐镇西北、围困着陕甘宁边区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进攻延安。当时国民党攻打延安的总兵力共三十四个旅二十五万人,而陕北战场上的人民解放军,只有正规军一个纵队www.dylw.net 第一论文网,还有两个旅,加上三个兼警备区的地方旅,全部兵力约三万人,同进攻的国民党相比,兵力上装备上都居绝对劣势。形势十分严峻。这时,毛泽东站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全局对形势作了分析,他指出,蒋介石这次进攻,丝毫不是表示国民党统治的强有力表现,而是显示了国民党的军事、政治、经济都已经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中。蒋介石“孤注一掷”、“带着慌乱精神”。蒋介石一旦占有延安,将输掉一切:首先,他输理,背信弃义、发动内战、 不得人心;其次,延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蒋介石将背上沉重的包袱;最后,来而不往非礼也, 有朝一日共产党也会打到南京去。
  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主动撤离延安。一周之后,胡宗南才发现西北人民解放军主力所在地。在一个半月时间里,人民解放军用“蘑菇战术”,三战三捷,消灭胡军一万四千多人,拖住了蒋介石这支战略预备队,有效地策应了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1948年4月21日,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美国政府在1949年发表的《白皮书》指出: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经宣扬为一个伟大的胜利,实则是一个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尼克松说:“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蒋介石充其量是个策略家。”
  二、毛泽东战略思维对今天基层工作的启示
  1.在基层工作中,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对出现的问题力求找出根本原因,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战略思维的一条要求就是,追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只有从根本上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基本上形成了他一生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首先把握住事物的“本原”或者“大本大原”。它的意思,是在面对万千事物时,要从大处着眼,首先抓住它的根本。把根本抓住了,其他枝节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善于抓住要领,抓住主要矛盾,强调要纲举目张,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杨昌济在给毛泽东等讲课时,也特别强调,“宇宙间所有一切之现象,皆由此大原则而生,吾人当神思默会,洞晓其原则,此所谓贯通大原也。”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给北京的黎锦熙写了一封长信,集中表述了对“本原”的看法。他把“本原”通俗地说成是“宇宙之真理”,认为它是支配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拯救中国,也必须从寻求本原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后,面对一次次党和革命的危急关头,毛泽东都是从中国革命的大本大原思考问题,抓住根本,从而清醒地判断形势,当机立断,作出正确的决策,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今天,我们面对的群众诉求越来越多样化,基层工作越来越复杂,千头万绪,而且变化无常,甚至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即使看似很小问题没有处理好,也会危害群众利益,引发连锁反应,造成群众不满意,使党和国家形象遭到破坏。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习毛泽东,面对万千事物,从大处着眼,从全局考虑,抓住根本,避免埋头于具体事务,没有思路,找不到出路,忙忙碌碌,碌碌无为。
  2.在基层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寻求事物发生和解决的规律。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面对基层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清楚问题的渊源,问题的发展趋势,以及以往同类问题的解决办法,并且能把相关问题一揽子解决掉,避免后www.dylw.net 第一论文网顾之忧。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也曾经说过,他一辈子靠的就是总结经验教训吃饭。对实事求是四个字的解释,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一生对中国的最大贡献,就是在总结了第一次大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在不断革命实践中,摸索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只有在找到了这样一条道路后,才不断地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最终建立新中国。今天,我们在基层工作中,同样需要每天都进行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每项工作都总结归纳,找出一类工作的规律,区分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进而总结出新时期新形势下基层群众工作的总体规律。
  3.把实践上升到理论和哲学层面,反过来,再用理论和哲学指导我们的基层工作。毛泽东在青少年读书时期,就酷爱哲学,他所具备的 哲学素养对战略思维的形成起了巨大作用。毛泽东一生中除了《实践论》、《认识论》等哲学著作外,《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以及《论持久战》等都包含着哲学的思辨。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学习毛泽东,挤时间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等,尤其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的哲学著作。当我们具备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考能力后,就可以高瞻远瞩,把具体的基层工作进行规律总结后,上升为理论,甚至哲学。实际上,一个党员干部思想水平的高低,最后体现在从实践工作经验中所提升出来的理论和哲学水平,以及用理论和哲学指导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