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博发展概况
1、国内外微博的发展现状
微博的始祖和领军者是美国网站Twitter,创办于2006年,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止至2010年1月,Twitter的注册用户已超过7500万,荣登微博界的榜首。
正是看到了Twitter的“牛市”,许多网络公司也相继开发微博平台,成为其追随者,比如Plurk、Jaiku、Juick、Tumblelog等等。虽然在应用、功能等方面都比较相似,但已很难追上Twitter的高人气。
从2007年开始,国内也陆续有了一些微博网站,比如饭否网、嘀咕网等等,但都没有形成气候,有些网站已经关闭。一直到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
根据新浪网新闻中心提供的数据:自2009年8月28日正式启动对外公测起,新浪微博的用户数量一直保持着加速增长,同时影响着广大社会名人和草根网民。2009年11月2日,新浪微博迎来了第100万个用户,距离其对外公测仅66天时间。2010年4月28日,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首次突破了千万大关。2010年8月28日,新浪微博迎来了一周岁生日,其注册用户数增长到3000万。截至目前,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4.24亿,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趋势。
2、新浪微博流行原因
(1)简单易用。说起微博客,大家都会联想到与之仅一字之差的博客。博客虽也是用户记录心情的一种方式,但比较强调版面的布置,一般情况下也多以文章的形式出现,而非短句。微博客在用户发布信息时设置了140个的字数限制,对用户来说,发布的内容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构成,在语言的编排和组织上,没有博客要求那么高,用户的门槛也比较低。如果说博客好像是一本日记本,大部分人在写日记的时候都会注意文笔和排版;而微博就好像是一本便利贴,强调的是“快”和“纪实”。
除了发布内容的简易,微博还开通了多种插件,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多种渠道即时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和状态,让用户走到哪,“写”到哪,方便快捷。根据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统计的数据,在微博的注册用户中,有约69%的用户选择只用电脑登录微博,而有近31%的用户选择会使用手机来登录微博。对于手机这一新媒体日渐占据强势地位的今天,注重手机平台的开发也是微博注册用户数量猛增的一大原因。
(2)人际圈的影响力。对于一般的微博使用者来说,在微博中所关注的人和关注自己的粉丝多为真实生活圈子中的朋友,用户在微博的一言一行不但记录了自己的近况,更是让久别的朋友了解了自己的动态,维护了自己的人际圈子。从这一点来说,微博的功能类似于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比如“开心网”、“人人网”等等,不过微博在用户的动态更新这一方面相较于前者做得更专更精。
另一方面,相较之于博客,微博的用户接受信息更为主动,只要点击“加关注”,即表示你愿意接受某位用户的即时更新信息,未被“加关注”的用户更新信息将不会出现在你的首页上。这是微博的使用者对信息的一层主动筛选,也是微博使用者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虚拟人际圈的一层主动筛选。
(3)天生的传播欲与社会化媒体的结合。相对于博客需要组织语言陈述事实或者采取修辞手法来表达心情,微博只言片语“语录体”的即时表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而新技术的运用则使得用户(作者)也更加容易对访问者的留言进行回复,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新浪微博用户相比博客或者播客用户,能更即时与人际圈内人群形成互动。
(4)明星入驻。笔者对新浪微博及国内其他微博网站进行了初步的比较,他们在页面、应用、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新浪微博之所以能吸引超过4亿的网民,除了借助于中国最大门户网站——新浪网的平台,还应当归功于入驻新浪微博的各界明星和社会名人。
在新浪微博的认证用户中,有许多国际大腕,也有许多社会名流,他们最早使用新浪微博高频率地发布自己的最新演艺及生活资讯,吸引粉丝为了追星也织起“围脖”。人气明星姚晨、小S等在微博上的粉丝数突破2000万也验证了这一点。
二、微博的使用特点
1、便捷性
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发布微博的方式有多种:网页、WAP网、手机短彩信、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方式。信息发布方式相当便捷,可以达到随时随地想发就发。发布的内容可以是文字(140字以内)、图片、音乐。所以,微博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直接通过电脑发布现场的内容,可以图文并茂。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只要有手机就可即时更新内容。
2、主动性
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只要你喜欢,就可以将某人添加为关注的对象。主动成为他的粉丝,无需对方确认。第一时间在微博首页便可以看到他所发布的内容。同时,可以转发和评论你所关注的对象所发布的内容,完全达到自主选择。你可以主动选择去关注哪些人,转发什么消息,评论什么内容。
3、草根性
相对于强调版面布置的博客来说,微博的内容组成只是由简单的140个字。微博带来了内容生产的成本的降低。如果说博客上人们更多的分享着自己的思想,那么微博上人们分享的是自己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用户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的组织上,没有博客那么高。微博的语言偏向:展现个性、贴近生活、还原现场。
4、“病毒性”
一条微博发布之后,通过“急速裂变式传播”。这是新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新的传播模式,是对传统人际传播方式的一种升级。
2010年2月24日22点07分,新浪微博一位普通用户“小酒窝999”发出一条求助信息——“小酒窝999:成都有位93岁的婆婆在30晚上不慎摔倒骨折,本应立刻手术,但婆婆的血型是罕见的RH阴性AB型,血库没有血源。老人家躺在床上10几天了,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血源,很容易危及生命,如果有哪位TX是这种血型又愿意献血的,请联系四川省医院骨科,或者打电话02888080712。”此后,该微博原文就被转发了3552次,收到813次评论。第二天就联系到了三位新浪微博网友白nana、小丸子729、晶晶马这三个血型合适的网友到医院献血。
一条小小的微博,在12
小时内动员了身处各地的网友。也实现了爱心接力棒的传递。微博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是几何级的,远远高于之前的任何一种媒介。
5、圈群性
由于微博主动性的特征,导致每个人关注的人不同。而每个微博当他在选择自己的关注对象时,因为关注的内容而被贴上了“标签”,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拥有共同话题或兴趣爱好的群体。例如,关注小S的人,大多都是喜欢《康熙来了》这个电视节目的。所以自己的圈子内发表意见的时候,更容易引起共鸣。
总之,类似一些大的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上发表出来,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传播的效果及轰动程度有时也超过传统媒体。
三、传播模型建构
1、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型
传统媒体传播特点:点对面单向传播。One to One(1-1)模式。
2、博客的传播模型
博客的传播特点:一对多传播模式,传者与受者双向互动,但受众群之间无法相互互动。始终是One to N(1-N)模式。
3、微博的传播模型
微博的传播特点:传者与受者双向互动,受者群之间能够相互互动,受者群数量层级式增长。“1-N-Nn ”传播模式。
四、由微博传播模型看其优势
1、速度与广度
微博信息传递速度超越所有其他媒介达到裂变式最大化;微博信息传递广度超越其他所有媒介达到层级式最大化。
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你的粉丝超过一百,你就好像是本内刊;超过一千,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一万,你就好像是本杂志;超过十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一百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一千万,你就是电视台,超过一亿,你就是CCTV了。”
2、受者传者身份的即时转化
然在如博客等网络媒体之中,也可以通过点击转载博文达到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转化,但第三级传者无法与第一级传者进行直接沟通。互相不能够达到互通有无的状态。而微博可以打破受众群之间的界限,达到整个群体的沟通。
3、对网络信息流的自然筛选
微博“圈群性”的特征形成是对网络巨大信息流的自然筛选。相较于博客,微博用户他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更为主动,这是微博的使用者对信息的一层主动筛选,也是微博使用者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虚拟人际圈的一层主动筛选。企业用户可以利用“圈群性”的特征定位目标受众群。有指向地发布收集到的用户信息需求,产生互动。
4、高社会化、低成本的新媒体
社会化媒体是一个近年来出现的概念,大致上指的是“能互动”的媒体,或者说,如果缺乏用户的有效参与,平台基本上就毫无内容的媒体。社会化媒体改变以往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为多对多的“对话”,使得人际间的沟通呈现更快速与便捷的方式。
微博,也正是这样一种高社会化的媒体。它给予了用户极大参与空间,而仅需要最低的内容创作成本。与社交型网络(SNS)、博客、播客等相比,它所需要的内容生产成本更低,而它所带来的社会化程度则更高。□
参考文献
①北京网络媒体协会,《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2010
②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2010微博与社区调查数据》,2010
③新浪网,《新浪微博白皮书》,2012
④新浪新闻中心,http://news.sina.
com.cn/m/2010-11-16/104721479472.shtml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