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话语探讨

2024-02-03 17: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闻媒体论文哪里有?本文综合分析了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话语的文本概况、话语特征,并针对其新闻话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及建议,以期能够为其“脱贫攻坚”主题报道进行经验总结和优化路径启发,能为其后续的重大政策主题类(如“乡村振兴”)报道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从而更好地发挥地方主流媒体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章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话语的宏观结构分析

第二节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话语的主题结构

由于主题的传递需通过文本中命题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新闻文本中,高等级的命题与低等级的命题相互交织,并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层次的等级结构,由此便得到了一个完整的新闻文本,而这个结构就是新闻话语宏观结构中的主题结构。

如下图1.1中所示,在梵·迪克的话语的宏观主题结构中,整个宏观主题结构组织具有等级的特征。其中,P1、P2、P3、P4代表最低等级的简单命题;M1代表的是次级宏观命题;M2代表的是初级宏观命题,M3则是高级宏观命题。其所主张的宏观语义结构分析中,采用“删略”、“概括”和“组构”三种宏观规则,由最底层的简单命题逐步推导提炼出宏观命题,最终获得文本的主题结构。

一般说来,新闻报道体裁的不同,往往会影响着主题结构的复杂程度;而且从篇幅上来看,消息和通讯的差异也比较大;另外笔者通过对2018年至2020年的报道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主题结构和图式结构存在一定的共性。鉴于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且其“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典型性,因此,本节将在区分报道体裁的基础上,主要对西双版纳电视新闻2020年“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的消息话语、通讯话语的主题结构进行分析。此处主要采取的是等距抽样的方法,从西双版纳电视新闻2020年“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的62则消息体裁中抽出6则,在58则通讯体裁中抽出5则,共计使用11则新闻报道作为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话语主题结构的分析样本。同时,由于涉及到篇幅的原因,此处就不再涉及低级命题P的具体分析和说明。

第三章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话语的叙事视角与社会实践分析

第一节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话语的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指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②关于叙事视角的类型,叙事学界有着不同的观点。但热奈特提出的叙事聚焦类型因为具有独特意义和代表性,因而一直被学界广泛采用。热奈特主要是从“视点”这一范畴将叙事视角分为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三类。叙事者有时为了达到某种叙事目的或是效果,往往会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视角转换,由此便出现了复合视角叙事,热奈特称之为“变音”。

新闻话语的叙事视角,简单来说,就是指作为叙述者的记者在报道时所选择的、用于观察新闻事件的视角。由于新闻记者个人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等,由此产生的新闻文本也会存在区别,作为话语或文本的新闻也才会有真实不真实、客观不客观的分别。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叙事视角的不同是新闻文本不同的根源所在。

据此,本节将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话语的叙事视角类型划分为全知视角、人物限知视角、纯客观视角和复合视角四种类型,并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以期揭示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话语是从何角度来构建客观现实的。

第四章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的话语特征及其思考

第一节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的话语特征

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叙事视角以及社会实践,体现了其话语宏观结构类别差异化、微观结构符号运用个性化、叙事视角多元化、社会实践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等特征。

一、话语的宏观结构特征:类别的差异化

(一)消息话语的宏观结构模式化

在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的消息体裁中,其主题结构简单规整,但在不同主题类别上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在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的消息体裁中,其图式结构主要是通过概述、主要事件、细节、口头反应及评论等五个图式范畴来完成新闻报道,形成了相对固定和模式化的图式结构,并反映出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结构关系。

首先,从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的消息话语图式结构所涉及的范畴来看,虽然范畴数量不多,这与其内容凝练、篇幅简短的新闻报道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能够通过这几个基础范畴的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新闻事件相对完整的报道。

其次,从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的消息话语图式范畴的内容和性质上来看,概述、主要事件和细节主要是新闻的时间、地点、相关事件等基本信息的客观性叙述,口头反应和评论则属于主观性的叙述,既有非报道者的观点,也有报道者的评价和看法,一般情况下主要是用在电视新闻的结尾部分。

最后,从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的消息话语的内部逻辑结构上看,消息主要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

第二节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话语的思考

作为西双版纳州的地方主流媒体,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台《西双版纳新闻》《新闻赶摆场》栏目通过“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积极发挥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媒体功能,在对政府形象塑造、脱贫成果、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等方面的解读及营造积极正面的社会舆论、突出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地域特色等方面做出了表率。在对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话语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在报道体裁、话语的表现形式、意识形态建构手段等方面,仍然存在可以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一、丰富体裁多样性,提升话语表达深度

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虽然报道内容涉及面广,但是从报道体裁上看,占比为56.5%的消息体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闻时效性的需求,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视新闻报道话语的主题结构、图式结构范畴的运用,也限制了新闻话语的信息量。

因此,在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在后续的主题报道中,不妨适当增加系列报道、专题报道和专访等深度性报道体裁,通过平衡和丰富各类型新闻报道体裁,以丰富电视新闻的主题结构、图式结构范畴的运用,提升话语的深度,从而实现对新闻事件或是人物故事素材进行深入挖掘。另外,可以在确保党委政府脱贫攻坚相关政策部署得到客观、准确、及时报道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一些专业深层的解读报道,丰富话语的信息量,真正服务好受众,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从而对“脱贫攻坚”进行深入了解。

结语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也是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年。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栏目《西双版纳新闻》《新闻赶摆场》,作为西双版纳州内权威的时政新闻栏目和社会民生新闻栏目,在当地的发展建设中积极承担着自身职责和使命,紧跟党和政府的步伐,积极参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行动,在西双版纳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信息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栏目通过开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在行动”等多项专栏,用一个个电视新闻报道,展现了边疆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成效,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栏目深入到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中,讲述和讲好边疆民族地区先进典型的脱贫故事。作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主流媒体,西双版纳电视台新闻栏目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信息宣传功能和讲好边疆民族各族群众脱贫故事的作用,塑造出了良好的国家形象、党和政府形象、边疆各族群众形象等等,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展现了具有重大借鉴意义的中国减贫经验和智慧。

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本文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切入,以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栏目《西双版纳新闻》《新闻赶摆场》2018-2020年“脱贫攻坚”主题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脱贫攻坚收官之年”2020年的120则新闻报道进行了剖析,从跨学科的多维理论视角,参考和借鉴了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模式、梵·迪克新闻话语分析方法、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等,对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话语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叙事视角以及社会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

纵观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可以发现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话语具有宏观结构的类别差异化、微观结构的符号个性化、叙事视角的多元化、社会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等特征。同时西双版纳电视新闻“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在报道体裁、话语的表现形式、意识形态建构手段等方面,仍然存在可以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因此,在之后的主题新闻报道中首先可以适当丰富体裁多样性,从而来提升话语表达深度;其次创新话语表现形式,增强话语表达效果;最后可以丰富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话语建构手段,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效果。

参考文献(略)

(本文摘自网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