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后现代语境下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关系转向探究

2024-02-03 17: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闻媒体论文哪里有?本文通过对B站这个当下最典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聚集平台及其中活跃的以二次元文化、鬼畜文化等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得出结论,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关系的后现代转向是确实存在的。

绪论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在理论层面而言,国内的确不乏对互联网时代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转向、特征进行分析的研究,或者针对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关系进行探索的研究。但是以后现代理论范式对网络青年亚文化,尤其是对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这一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聚集地的研究,在国内相对较少。因此,本论文旨在对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关系转向进行后现代的归因研究,不仅拓宽了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范式的涵盖范围,也丰富了后现代文化研究视角的学术研究。

就实践层面而言,文本引入后现代理论视角,强调媒介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剖析主流文化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关系转向,为解释当下复杂多变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提供了依据。

就本文的创新之处而言,本文将网络青年亚文化这一新生产物与伯明翰学派视野下的青年亚文化不同之处,及其与主流文化的关系转向置于较为成熟的统一后现代视角之下进行研究并且进行了合理地归因,这样的研究视角在国内较为少见,并且有利于对青年亚文化在互联网作用下产生的演变及其与主流文化关系的变化进行更加合理地归因。

第三章后现代语境下网络青年亚文化认同与主流文化的关系转向

第一节非传统的个人身份认同与团体隶属关系解体

一、后现代社会语境的变化与非传统个人身份认同的崛起

试图谈论后现代非传统的个人身份特征,首先有必要阐明后现代社会语境的变化以及在这种社会语境中个人身份认同发生的变化。伯明翰学派学者从结构主义视角出发,将青年亚文化现象归因为工人阶级青年对自身所处被压迫的阶级地位及工人阶级文化流失的一种象征性解决方案。这一理论的提出基于现代化的阶级对抗社会,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行,后现代的消费社会快速崛起,改变甚至弱化了阶级对立的社会情况,尤其是在互联网快速崛起后,符号消费的普及催生了对于符号价值的崇拜乃至符号拜物教。因此,非传统的个人身份认同才得以产生。

消费社会的出现起源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物质的丰富,二十世纪的六十、七十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西方国家普遍进入了物质丰裕社会。极大丰富的可供消费的商品使得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从生产扩展到了消费领域。在劳动异化的基础上,资本创造出虚假的需求,以求将人们的闲暇消费行为和消费文化都纳入资本主义生产逻辑之中,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谓消费的异化。大众由于劳动的异化而无法在劳动中感受到主体性的存在,因此便转向消费,通过所谓的自由选择享受消费带来的愉快,消解现实生活的压抑,体会主体的存在。在消费社会的基础上,符号消费逐渐取代了物的消费,成为消费社会的主流,这一点在社会由现代向后现代转型时相对明显,尤其是在互联网普及后则更为显著,消费社会进入了符号消费的新发展阶段。

第五章后现代语境下主流文化与网络青年亚文化关系转向动因与结果

第一节主流文化与网络青年亚文化关系转向动因

本节旨在探索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关系转向发生的原因。本文认为,这一动因主要由以下三个层面构成。

一、后现代语境下主流文化中心地位丧失

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转向其中存在网络青年亚文化内部自发生长出的主流文化认同,更多的则是主流文化主动地对网络青年亚文化进行收编和融合的结果。在互联网带来的后现代媒介环境中,个体的身份认同和群体认同都变得更具有后现代特征,主流文化传统的国族认同难以如同过去一样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面对互联网时代,主流文化需要在互联网,尤其是在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中进一步扩张自身的影响力。

首先,主流文化中心地位的丧失首先表现在后现代媒介环境给媒体带来的改变。作为主流文化在收编青年亚文化时的“共谋”,由媒体掌握的传播权利对于收编是至关重要的。青年亚文化鲜明的风格除非进行面对面地传播,否则一旦经由新闻媒介的报道进行大规模扩散,就会遭到主流文化根据自身需要对其意义进行解释并选择公开的风格化景象进行传播,也就是所谓的“贴标签”。[72]但是随着现代社会逐步向后现代社会转型,后现代媒体的影响使得新闻媒体对于大众传播渠道的垄断地位逐渐丧失。后现代媒体是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思维方式、风格和手法运作的媒体,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等个人媒介。[73]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互联网的出现,这一后现代媒体构建了新的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媒介环境,同时使得传统的新闻媒体失去了其中心地位。互联网媒介更具备去中心化的特征,强调个性和交互,尤其是在web2.0技术普及之后,个人不再是大众传播时代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同时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生产信息,这使得原本集中于传统媒体手中的传播权利出现了泛化倾向。

第二节主流文化与网络青年亚文化关系转向结果

一、新文化形态: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主流化

面对后现代媒介环境带来的冲击,主流文化在宏观的文化群体领域推动主流媒体适应部落化的传播环境,抢占宣传阵地。在中观的个人身份认同领域利用后现代个人身份认同的流动性特征,通过宏大叙事与情感体验重构个人身份认同。在微观的风格领域,通过借用网络青年亚文化风格表征符号生产含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意义。以主流文化的角度来看,其与网络青年亚文化发生的关系转向根本目的在于在后现代语境之下重新实现对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意识形态规训。基于此目的,主流文化一改对于网络青年亚文化意识形态收编时所采用的“贴标签”“抹黑”等手段,而是接纳,甚至是加冕网络青年亚文化,推动其与主流文化的融合,最终造成的结果是网络青年亚文化逐渐主流化。

尽管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数量及其规模是判断其是否主流化的重要标准,但是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主流化重点在于其被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并且最终在意识形态领域趋近于主流化的态势。以二次元网络青年亚文化为例,其中的动漫正在逐渐被主流媒体或者官方宣传机构认可,乃至出现了一系列由官方联名出品或者直接由官方制作的动漫作品。而游戏也从曾经主流媒体报道中被贴上精神疾病的“网瘾”转变为为国争光的体育赛事,从而完成自身的主流意识形态转向。以新华社、央视为主的主流媒体也不止一次地报道了在全国性游戏赛事中夺冠的游戏选手及其队伍。鬼畜文化原本是一种诞生于后现代媒介环境中,通过拼贴与同构挪用文本以反映抵抗性意识形态的网络青年亚文化,随着鬼畜风格逐渐被共青团中央、央视采用以及“局座”等主流文化代表对鬼畜展现出宽容、认同的态度,鬼畜网络青年亚文化也呈现出了意识形态主流化的趋势。

结语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下的媒介环境呈现出更多的后现代特征。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伯明翰学派及其二元对立的研究视角在研究今天的后现代语境中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时难以避免地遇到了局限。在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也有很多学者陆续对伯明翰学派的研究视角提出了批评。

本文认为,在当今媒介环境中,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发生了后现代转向。相较于伯明翰学派语境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今日二者的关系已经具备了明显的后现代特征。本文通过对B站这个当下最典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聚集平台及其中活跃的以二次元文化、鬼畜文化等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得出结论,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关系的后现代转向是确实存在的。其表象在于以下几点:第一,在文化存在形态方面,伯明翰学派时期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处于中心-边缘的二元对立结构之下,青年亚文化有着以风格为标识的清晰边界。在后现代语境下,不具备明显的边界、流动性更强、去意识形态而强调趣缘认同的“新部落”成为了文化群体存在的主要形式。主流文化及其意识形态为了在新时代重新争夺话语权及认同,主动融入部落化的后现代文化环境之中。第二,在个人身份认同层面,伯明翰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中个人的身份认同是稳定的。无论是主流文化还是网络青年亚文化,其成员对自身所处的文化群体皆有着稳定的、唯一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可能会通过风格的形式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略)

(本文摘自网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