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民生新闻采编的艺术性的构建方法

2015-08-03 10: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4-0021-02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色新闻形式,自诞生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社会影响力日渐增强。由于民生新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而对采编艺术性的要求也很高。媒体生态环境需要通过节目进行营造,民生新闻采编艺术的发展对于改善媒体生态环境、传承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 民生新闻采编对艺术性的呼唤
  民生新闻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政治类新闻相比,民生新闻的内容比较通俗,例如政治新闻中覆盖较多的理论性、抽象性政治语言,观众对其内涵的领会存在一定难度,需要系统的内容解读、实例分析才能加深对抽象政治理论的诠释。而民生新闻内容直观,贴近百姓生活,注重体现社会中的代表性人物、事件,是社会的缩影。因此,民生新闻如何更好地体现民生百态,带给观众生活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启迪,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需要通过节目制作水平的提高实现。在此过程中,民生新闻采编的艺术性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民生新闻节目的定位,各大电视台都很明确,但采编的效果却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制作水准和受众反响。民生新闻从走进观众视野至今,已经步入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对人物的刻画、对事件的反映深入人心,然而伴随媒体竞争,很多电视台民生节目也出现趋同的特征,节目大同小异。所以民生新闻在信息采集、现场采访、编辑制作方面都需要迈上更高的台阶,用艺术性的采编实现创新发展。而且从服务受众、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来看,传统的平铺直叙对于启迪人、教育人的作用不及艺术性的采编制作,因为通过更加严格的信息筛选和音频、视频的多元化编辑,民生新闻将会营造出一种发人深省、引人深思的意境,即使节目报道已经结束,观众仍然回味无穷,对其中的人物、事件记忆犹新,这是新闻节目发挥教育作用的关键。
  2 民生新闻采编的艺术性
  为推动民生新闻采编艺术性的增强,电视台应重视以下工作的开展:
  第一,新闻源泉采集的艺术性。民生新闻的特点是贴近百姓生活,但是这种节目本质的定位也往往造成新闻信息采集偏重鸡毛蒜皮的小事,家长里短甚至占据节目的主导地位。例如,小区居民的纠纷问题、道路交通的堵塞问题、公共环境的维护问题等经常以不同的画面出现在观众面前,问题此起彼伏,仿佛民生就是一个往复循环的矛盾体。这样的民生新闻采编还会给观众带来潜在的意识影响,使观众对社会环境、社会问题产生消极心态。所以新闻源泉选择的艺术性在于创造一种因势利导的效应,节目专栏要善于划分各类民生信息所占的比重,将弘扬社会先进文化、人物时代精神等主旋律的积极信息占据绝对比重,对民生中普遍存在的家庭及社会问题进行代表性采集。例如,电视台中宣传的“身边的好人”,讲述那些遭遇生活困境却积极面对人生的先进人物;“新文化”传递当代人进入田园耕作、感受大自然的新型休闲方式,这些富有艺术性的新闻源泉采集有助于转变受众观念、引导受众将注意力集中于健康生活营造、和谐关系构建,同时又能对各类社会问题保持理性的认知,这正是因势利导的作用体现。百姓生活品质提高了,民生新闻节目的收视率也会得到提高。
  第二,节目采访录制的艺术性。由于民生新闻的生活气息浓厚,节目采访过程应当饱含情感,事件的讲述应当生动逼真,这样才能充分吸引观众,使观众感同深受,产生共鸣,这就对节目采访录制以及陈述的艺术性提出更高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民生新闻,记者、主持人以及相关团队要善于区分不同的艺术情境。例如,对于讲述身边的感人事迹,记者采访当事人时应当扮演“朋友”的角色,用知心、贴心的话语、肢体动作营造亲切的意境,画面录制时要捕捉那些细微之处的感人元素,如当事人朴实的生活、慈祥的笑容。再如,针对不同的采访主题,民生新闻节目录制可采取故事性、悬念性、连续性的切入方式,使单纯的人物和事件报道更具生动效应,从而增强新闻采编的艺术性。
  第三,画面编辑制作的艺术性。民生新闻节目最终是以视频、音频相结合的方式传递给观众,画面制作效果也是其艺术性的重要体现,而且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对于悬念性的民生新闻讲述,画面播放的同时配合悬疑性的音乐;感人的场景则配以催人泪下的音乐,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也会激起内心的涟漪。另外画面编辑不妨采用硬新闻软着陆的方式来增强艺术感。民生新闻中很多社会问题的反馈具有严肃性,特别是一些突出的代表性事件,其事件本身是有力的硬新闻,但如何产生更强的宣传教育力量,使观众深刻反思社会现实、警示自我,则可以借助“软着陆”的方式,如适当运用讽刺性的漫画。漫画形式虽然富有趣味,但却能起到更好的讽刺作用,甚至更犀利地揭示问题的本质。这种艺术性的画面制作既丰富了民生新闻本身的编辑形式,又能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
  3 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的艺术性
  民生新闻采编的艺术性具有显性和隐性的不同作用,从新闻信息采集与编辑制作的本身来看,其艺术性具有显性的作用,即观众能够从中直接感受到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而从其隐性作用来看,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的艺术性才是其最终诉求,采编的艺术性始终要以舆论引导为根本。
  民生新闻社会影响力强,因为百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一种真实的社会缩影,民生新闻的优势恰恰就在于将舆论导向蕴含到亲民的新闻内容之中。其舆论导向的针对性非常明确,所以民生新闻从采编到舆论引导的艺术性是一脉相承的。例如,对于节目中反映的代表性民生问题,相关政府部门给予明确的答复,并且媒体主动报道同类问题的相关解决情况,那么观众对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信心就会增强。再如,细腻的画面表现配合主持人深刻的道理剖析、清晰的舆论导向指引,那么观众也会从中顿悟,更加理性地去认识社会,转变观念。
  参考文献
  [1]李立,赵可嘉.电视民生新闻舆论引导艺术的叙事学解读——以成都电视台《成都全接触》为例[J].新闻界,2010(3).
  [2]高扬.“结”与“构”的魅力——地市台民生新闻的构架艺术[J].新闻与出版,2012(1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