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微博舆情对青年价值观的冲击的解决策略

2015-07-30 10: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当今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新兴的社交平台发展的势头更是迅猛,尤其是微博这一平台更是突出,截止到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有5.36亿人,2012年第三季度,腾讯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07亿。如今,仅仅运营了四年的微博不仅成为了人们娱乐休闲的工具,更是成为了媒体及个人发布新闻讯息的一大重要阵地。据相关数据显示有的微博用户为青年人,可以说微博这一媒体平台已经逐渐渗透进了青年人的社会生活中。因此青年人对微博中所传播内容的判断以及甄别,对微博的使用以及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改变着青年的认知以及价值观。
  一、微博对青年人的传播优势
  微博(英语:microblogging或microblog),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问卷调查(表1 —表5):该组问卷针对微博用户中的青年群体,通过给微博用户投递私信、网络问卷投放、纸质问卷发放的形式,用以调查青年微博用户对微博的使用状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微博对于青年人吸引力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便捷性与及时性。
  随着PC产品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化和移动网络3G、4G网络的迅速发展,微博用户可以通过下载客户端到终端机上进行操作,可以及时发布信息,也可以及时阅览新闻。在调查中显示有28%的青年微博用户在吸引力选项中选择“方便快捷发布自己的信息”,这体现出微博方便快捷的特点。这一特点体现得较为突出,例如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发生时,最先发布的信息就是在微博平台上。
  (2)互动性与裂变性。
  如今的微博不再如同博客等早期的网络社交平台是单向性的,它的传播是交互性的、裂变式的。一条热门微博可以被评论、转发上十万次,而36%的青年微博注册用户选择“方便与他人沟通及交流”,显示出普通人有时可以实现和名人的互动,可以拉近不同人群之间的距离。同时调查中显示,28%的青年微博用户选择“展现自己、获取他人认同及关注”,这显示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更是将传播范围变广,让声音为更多人所听见。
  (3)门槛低与限制少。
  微博注册没有限制,一篇微博140字,不需要有较好的文笔,对于用户而言门槛较低。而且,有28%的青年微博用户选择“可以公开发布自己的观点及看法”,在微博上发表言论限制较少,并且可以为所有人所看见,自由度和平等度较高。
  (4)娱乐性与个性化。
  有64%的青年微博用户选择“更多看到名人的动态”,这一选项是所有选项中百分比最高的一个,也可以显示微博传播内容的娱乐性是吸引众多网民的一大原因。有36%的青年微博用户选择“可以记录自己的生活”,可以看出青年人比较倾向于微博的个性化的操作,喜欢在微博中展现自己的生活,更加关注自我感受和独立意识的展现,并且愿意张扬自我。
  二、微博舆情对青年人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微博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媒体,它的潮流感、及时性和大众化等特点成功地吸引了大量青年网民的关注和追捧,如今已经成为了许多青年人获取最新信息的一大工具。例如,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的里氏7.9级地震(后修正为8.8级)的消息正是凤凰卫视驻东京的记者李淼通过微博最先传往中国的。有统计显示,在2010年50起重大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22%。随着许多官方媒体入驻微博平台,在平台上发布最新最快的时事新闻,和热门微博榜及热门话题榜,每一个小时更新一次更是保证了新闻信息的及时性和新鲜度,这让青年人更多地了解国际时事,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微博的平等性和大众化的传播模式,让微博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展示自我的平台。微博内容发布只需140字,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就可以发布出来,如果发言精彩还会被大量的评论和转发,这无疑是拉近了草根与名人之间的距离,使得自我认同感得到提升。微博的互动性更是增强了青年人之间的沟通,青年人将生活中的我思与我想发表在微博上的同时可以与他人交流感想,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通过微博这个平台青年人可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社会事实的谈论,发表个人见解。例如,在今年的两会上,人民日报通过微博发出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受到了许多青年网民的热烈讨论,也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经过与他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争论和探讨分析,可以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加强对问题分析的深度,养成对问题多角度多维度的思维方式,也可以提升青年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得参与社会活动。
  三、微博舆论对青年人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1.泛娱乐化思想盛行。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书中有一段话:“新闻节目是一种为了娱乐观众而上演的表演,例如每条新闻占用的时间平均为45秒。虽然简短并不总是意味着缺乏重要性,对于新闻来说却就是这么回事,因为要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里报道一个具有相当严肃性的事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电视新闻并不想提醒观众某条新闻有严肃的内涵,否则观众在新闻播完后还必定要继续思考,这样就会妨碍他们观看下一条新闻。”[1]书中认为电视的普及造成了“文化精神枯萎”[2]让“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3],他认为“在电视上,宗教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被明白无误地表现为一种娱乐形式。”[4]
  而如今,电视时代已经逐渐让位于网络时代,微博的崛起似乎也印证着波兹曼的言论,在微博舆论的浪潮中,我们可以发现它在无形中影响着青年人的意识形态。在问卷调查中(表2),有52%的青年微博用户会选择关注娱乐界明星,有时候对娱乐新闻的关注程度也远远高于社会新闻。由于140字的限制,为了在纷繁复杂的众多微博舆情中吸引青年人的目光,许多微博上的新闻舆论往往会选择用一些夸张的话语或是吸引人的零碎片段作为内容,这让许多新闻显得过度娱乐化,甚至连许多严肃的政治性新闻也开始用噱头性的话语作为内容,让人们逐渐关注的对象不在这个事实本身,而是作为一种可以娱乐的谈资。而青年人被动得成为泛娱乐化新闻的受众,他们的价值观还未完全成型,长期接受娱乐化的内容,就会如同波兹曼所说:“如果人民蜕化成为被动的 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5]。
  2.个人主义思想入侵。
  微博的用户群会只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群进行关注浏览,用户中的青年更多的关注的是自我,更加注重自身的感受,希望借助微博这个平台发表自己的言论,喜欢关注新奇的内容和言论。对于专家学者的传统性言论或者价值观,青年人并不完全认同。由于受到一些盲目夸大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而官方媒体价值观的引导方式又有所欠缺,不能被大多数青年人所接受,这造成一部分青年人崇尚极端的自我独立意识,他们追求绝对的自由,渴望乌托邦式的无政府主义,对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责任意识有所欠缺。[6]
  3.主流价值观被削弱。
  由于缺少把关人的限制和爆炸式的信息量,即使微博中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实时核实着信息发布的真实性,但是微博仍然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舆论信息。而裂变式的信息传播也不同于传统的线性传播,虽然为各种观点的表达提供了途径,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真假不明的信息大行其道,也正是由于这种交互裂变式的传播路径让主流媒体很难进行“议程设置”。
  由以上数据(表3、4)可以看出,在面对微博中突然出现未加证实的信息,有88%的青年人会对信息产生半信半疑的态度,而这个信息与自己的认知产生矛盾时,有54.17%的青年人会对自己的看法产生怀疑的态度。这说明青年人在面对海量的信息群时并不能快速地辨别真伪,与主流价值观有偏差的内容可能会大行其道。而那些为了青年人猎奇心理而杜撰出的虚假消息,也会通过微博这个渠道占据主流的舆论制高点。如在MH370航班失踪事件中,微博中就涌现出大量不实的虚假新闻,那些看似正确合理的论断和爆料经过大量的转发扰乱着舆论的导向。在不能辨明是非的情况下,不实的言论在微博中广泛传播,由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7],青年人不能正确认知整个事件的真实面貌,他们的主观臆断会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
  4.正常社交活动受到影响。
  微博的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关注的圈子,这无疑是为青年人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但是微博中的人际交流毕竟还是虚拟无意义的的,长期面对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对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困难。据表2显示,有84%的青年微博用户会关注同学、朋友、同事,青年微博用户可以随时通过移动终端发布自己生活的动态同他人分享,而发布这些生活琐事的原因是,青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无人分享心中的所思所想,而他们的心情只能借助微博这个平台同人交流。长此以往,青年人在虚拟世界中可以获得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满足感,从而对现实中的交往产生恐惧的情绪,更加不知道怎样与人交流。
  5.极端化。
  自从微博在中国开始盛行的时候,草根就是微博的一大特色,每个人都可以发表属于自己的言论。调查显示(表5),有44%的青年在登陆微博后会选择“发表个人的心情、经历”,据表1,有28%的青年微博用户喜欢在微博“宣泄情感、舒缓情绪”,这说明微博某种程度上成为青年人宣泄感情的一个平台,在微博上口无遮拦,呈现出一种极端化的情绪。而微博上的舆论领袖也不再完全是真理的代表,而是将微博作为口水战的阵地,“只有最极端的人,才能成为领袖”[8],“他对某个观念十分着迷,以至于除此之外的一切事情都消失了。”[9]正如此前在微博上针对转基因食品相互叫骂的方舟子和崔永元,而原本关注转基因食品的网民,却因为两人过度渲染的个人情绪和不当言语,转而引发了两方网友跟风式的互骂,这其中有不少是青年人。由于许多舆论领袖不当的言论引导,会使得许多以其为标榜的青年人产生粗鲁的叫嚣和极端的情绪,这对青年价值观的树立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四、利用微博对青年人价值观正确引导
  1.政府重视青年人微博上的言论。
  微博对当代的青年人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只看到消极的那一面,也应当看到积极的那一面。政府对于微博上的舆情要做的只应该是鼓励和引导,而不是禁止和反对,因为中国是一个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青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希望,青年人在微博上的发言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代人的思想。政府要做的则应该是面对热点问题或是突发事件时,不能够保持沉默,在面对网民的质疑时,应该第一时间发布准确真实的信息,以防谣言的扩散对青年人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政府要正视和重视青年网民的言论,鼓励青年人积极地思考问题,构建双向互通的交流机制,以平等真诚的态度面对质疑和问责,及时倾听青年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并给予真实的答复,构建和谐优良的政府形象,树立健康的核心价值观。
  2.微博平台构建更好的监管体系。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也应当注重双效,一个是自我发展的经济效益,另一个则是为公众服务的社会效益。如今,微博等平台已有了许多监督管理网络舆论的办法,例如组建了强大的审查团队,大部分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微博内容会在5—10分钟内被删去。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发布:“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但是大多数的微博内容依旧面临的问题是未经审核而发布,这样的网络舆情的传播流程中少了看门人这一个环节,的确是为众多的用户带来了发表自我意见的便利和自由,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监管相对宽松的制度,使得许多用户将其作为散播谣言、发泄情绪的平台。对于长期存在的这种问题,微博的管理部门应当认识到舆论审查体系的不足,在探寻更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应当将防止谣言或侵犯他人正当利益的微博舆论在网络上传播这种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完善网络舆情的审核机制,对发布内容不当的用户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带给青年人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3.媒体对青年人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媒体应当重视微博这一传播平台,做到不传谣不造谣,及时更新社会时事和焦点问题,为青年网民了解社会动态提供信息基础,与此同时,媒体更应 该做到仔细认真核实发布的每一条微博内容的真实性,讲求社会效益和新闻的客观性。同时媒体也应当关注青年网民的思维习惯,了解青年网民个性化价值观特征,在宣传核心价值观时以青年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服务,帮助青年网民在网络舆情中辨明是非、疏解不良情绪。
  注释:
  [1][2][3][4][5][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6]廖望:《微博用户社会圈——价值观与转发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
  [7][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

本文由第一论文 网选自《新闻前哨》2014年第5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仅供买不起杂志的老师参考阅读。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将及时删除。(lunwen. 1kejian.C O M)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