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广播发射射频系统中的信号冲突消除技术创新

2015-07-30 10: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其在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信息需求量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快速更新,信息量也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传统的信息检索技术难以满足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加强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研究,全面促进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对提高信息检索效率就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广播发射射频系统中,音频检索即是对音频流中的信号进行识别,并对识别信号进行传输,从而实现信号的顺利发射和接收。然而在信号识别过程中存在碰撞冲突的现象,容易造成信道堵塞,影响系统信号的传输效率,从而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1]。因此,探讨信号冲突消除方法,提高广播发射射频系统的性能是行业人士及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1系统信号冲突原因分析
  信号冲突是广播发射射频系统运行中常见的问题,信号发射过程中容易受到相近频率信号的干扰,同时信道狭窄容易。比如,将多个标签存在同一个读写器中,却又不使用多路存取控制措施,最终导致多个标签同时向读写器传输信号,信号不足则会产生碰撞或者冲突,导致信号传输无法有效进行,系统的正常运行。
  2系统防冲突消除算法
  在广播发射射频系统中,可以利用广播信道射频达标签弥补已经发射走的射频标签,从而减少和控制冲突时隙的产生,此外还能有效减少广播发射频系统的识别延迟,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首先应当根据系统特点进行防冲突算法,算法的运行原理为:在WS(S=2,…n)周期中,每个周期的运行具有一致性,且每个标签的变量有所区别,例如,WZD寓意着当前周期所完成识别标签的数量,BZD寓意着控制标签在河里的时间段内传输的SD情况,UZD-1则表示用于判别已经完成标示的UZD数值,这三个变量各不相同。在读写器中,包含有以上三个变量内容,且在读写器中WZD和UZD-1的变量标签具有相同的寓意。之后,在读写器中设置一定的信号采集和反馈渠道,具体措施包括:
  U0:时隙可读,下一时隙不存在标签反映;
  U1:时隙可读,下一时隙存在标签反映;
  S0:空闲时隙,存在待辨识的新标签;
  S1:空闲时隙,存在待辨识的新标签;
  E:冲突时隙,存在大于或等于两个标签的反映。
  需采用BZD=WZD标签传输SD,BZD=WZD+ 1的标签传输“出现”信号。当读写器搜索到相应的信号时,再按照相应的反馈信号,更新进行WZD以及BZD。
  读写器完成信息采集和反馈后,对读写器进行操作,分析信号的传输特征,探讨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当WZD≤UZD时,表明系统此时存在有大于或等于两个标签的传输信息SD,有可能会出现信号的冲突现象,读写器的反馈信息标明为W;若只有一个标签传输SD,读写器进行标签SD的信号读取,此时的数值计算为WZD=WZD+1,当WZD>UZDs-1时,UZD=UZD+1,读写器会自动重新搜索是否有信号的存在,当获取到信号时,则读写器传输反馈“U1”信号,如果搜索不到信号,则传输“U0”信号[4]。但如果不存在标签传输SD现象,且存在有待标识的标签时,读写器就会传输S1,在完成对标签的标识后,读写器会传输S0,“S0”,并设置UZD-1。
  3仿真验证
  经过系统防冲突运算后,对所得的结果进行仿真验证,并将广播发射系统下的本文算法和ABS算法与ABS算法性能进行对比分析。通常情况下,在广播发射射频系统防冲突可以通过碰撞时隙、空闲时隙以及可读时隙反映出UFID标签防碰撞算法的性能。下面通过分析本文算法和ABS算法的性能,初步探讨广播发射射频系统中的信号冲突消除方法。(1)标签数量不同时的性能比较。当标签数量不同时,在碰撞时隙情况下,本文算法明显优于ABS算法;而空闲时隙时,ABS算法明显优于本文算法;在综合情况下,总时隙表现为ABS算法的冲突时隙和空闲时隙均高出本文算法,可见,本文算法性能明显优于ABS算法。因此,当出现率和识别之后出现线性关系时,出现率越高,识别滞后率也越高,造成的信号冲突现象越严重。
  总之,信号冲突是广播发射射频系统中重要的信号干扰因素,严重影响到信号的传输质量。通过分析和研究,探索出了一种新式的广播发射射频系统标签防冲突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显示了其性能明显优于ABS算法,有效地减少了信号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冲突时隙和空闲时隙,大大提高信号的识别率,减少信号冲突的现象发生,确保广播发射射频系统的运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文震.基于流形学习的视频中文文本检测算法[J].科技通报,2012,12(10):118-119.
  [2]孔琳俊.异构无线网络选择算法的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1,15(8):58-59.
  [3]张小强.高速运动环境下多目标RFID信息获取的关键技术[J].学术动态,2008,15(3):155-156.
  [4]丁治国,朱学永,雷迎科.基于码分多址和防碰撞功能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8(3):49-5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