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基础知识的理论分析

2015-07-29 09: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习近平同志说:“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知识层出不穷,迫切要求我们每个同志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努力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结构。”新闻工作的职业性质偏重于人文学科,而实际工作面对的却是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面对知识爆炸增长和交叉科学、边缘学科、新学科不断涌现的社会大背景,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杂家”,除了必备的新闻传播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外,还得拥有相应的基础知识储备,并使基础知识储备涵盖当今社会的各个学科和领域。否则,难免会因知识短缺而造成视野狭窄、目光短浅,而给新闻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新闻工作者应具有哪些基础知识储备呢?
  1 熟悉人文学科,了解自然学科
  新闻工作的人文学科属性,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非常熟悉人文学科知识,把它作为自己基础知识储备的根本,并在新闻工作中信手拈来、熟练运用。人文学科类别多达几十种,要全面精通它们不现实,但尽量多地涉猎它们是做得到的。作为构成一个社会现实大框架的元素并决定着社会发展方向及进程的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知识,是新闻工作者应该重点掌握的,比如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法律、伦理、哲学、艺术、民族等等学科或领域的知识。只有对自己这些重点人文学科或领域的相关知识有足够的了解,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新闻工作者才能准确地反映新闻事件本质,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新闻工作者只有重点人文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知识储备还是不够的,对于一般的人文学科或领域的相关知识同样需要掌握,比如语言、文字、文学、宗教、风俗等等人文学科或领域的知识,往往都影响着新闻工作的质量。例如,现在诸多媒体把“空穴来风”理解为无根据的谣言,在“唯一”的后面再加上“一个”,把“始作俑者”、“倾巢出动”、“守株待兔”、“梦想”等当作褒义词等等,就是语言基本功欠缺所致;有的媒体把佛教禅宗“直指心性、明心见佛”的“禅”与道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道”混为一谈,就是缺乏相应的宗教常识的表现。别说是一般媒体,甚至一些主流媒体也经常犯类似低级的错误,让受众大跌眼镜。新闻工作者应该不断学习,使自己拥有足够的人文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知识储备,尽量避免出现类似的低级错误。
  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人文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知识,还要有自然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知识作补充。自然学科的类别也有几十种,如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电信、食品、能源、交通、航天、医学、环保等等。当今自然科学迅猛发展,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对新闻工作的影响也不断加大。新闻工作者大都是人文学科专业出身,自然学科或领域的知识是一条短腿,很有必要补上这一课。例如,当今许多媒体经常使用“温水煮青蛙”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象,让受众信以为真,却不知“温水煮青蛙”是一个典型伪科学命题。这是因对自然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知识认知错误,而给受众带来的宣传误导。又如,1961年的一天,《安徽日报》一实习记者到安徽医学院采访一位老教授——国内细胞学研究权威,因缺乏细胞学知识而被“驱逐”。但他离开后即全面搜集该教授和国外的细胞学研究资料,连夜写出3000余字的专访稿,于次日送老教授审读。老教授审读后握住他的手连声说:“你前途无量!”这实习记者就是后来《解放日报》的党委书记兼副总编、《人民日报》的副总编兼华东分社社长周瑞金!由此可见,缺乏自然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知识会影响新闻工作的正常开展,熟悉自然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知识对新闻工作的作用有多大。
  2 熟悉当代知识,了解古代知识
  “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也好,“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也好,“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和“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也好,不论新闻的定义怎么变化,但它反映作者和媒体所处时代的社会现象这一特点是不会变化的。基于此,新闻工作者应当立足于“当代”,尽量丰富自己“当代”的人文、自然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知识储备,并使之在自己的知识储备库中占主导地位。不仅要对当代已有的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还要认真学习和汲取当代新出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基础知识储备,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必要时,甚至需要对某些未知的知识进行初步的探究,以适应特定新闻报道的需求。从大的方面看,新闻工作者如对当代的社会制度、政治体制、道德体系缺乏认识,对当代政府的政策方针、国家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那其新闻工作是难以顺应时代潮流、维护并推动当代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例如,要是新闻工作者不了解当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相关内容,无法用当今的社会道德标准去评判是非,而以“忠、孝、节、义”和“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内容来评判是非,岂非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又如何教育现代的民众!从小的方面看,新闻工作者如缺乏当代相关知识,可能会闹出笑话,甚至会影响新闻工作自身的发展。例如,目前一些媒体上出现的现代汉语中夹杂“之、乎、者、也……”等的文白混用现象,以及中文外文夹杂的“洋泾浜”现象,原因就是无法很好驾驭当代的语言文字,或是对语言文字缺乏应有的审慎态度。
  立足“当代”,并非完全抛弃历史。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和传承性给后人提供了很大的学习借鉴空间,使得各个时代历史变得连贯。只掌握当代的知识而不了解近代、古代的知识,对于当代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很不够的。当代的知识它构成了新闻工作者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的主干,而近代和古代的相关知识则是新闻工作者基础知识储备库的补充,两者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体。缺乏近代、古代的相关知识,同样会使新闻工作受影响。例如,一些媒体把郜子的“食色,性也”当作同时代孔子的观点,把因让秦始皇泰山避雨而受封的“五大夫”( 秦第九等爵位)松 当作五棵被封“大夫”的松树,把关羽“汉寿(地名,现四川广元)亭候(爵位)”当作“汉朝或蜀汉的寿亭候”……都是因缺乏相应的历史知识所致。又如,对于地震预测这一当今世界性难题,曾有媒体说“东汉张衡地动仪就能准确预测地震了,现在的技术到哪去了?”这是对地动仪功能认知不清的表现。认真学习并善加利用历史文化知识,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3 熟悉当地域情,了解异地域情
  所谓“当地”,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指某一新闻事件发生的区域范围,简言之就是新闻事件的具体发生地。而“异地”则是相对“当地”而言的,它指新闻事件具体发生地之外的区域。如新闻事件发生在某村庄,这村庄就是“当地”,其余区域则为“异地”;新闻事件发生在某乡镇,这乡镇就是“当地”,其余区域则为“异地”……
  任何一起新闻事件的发生,都不会是孤立而突然形成的,促使它发生的除了使之酝酿、形成并主导它发展方向的内部因素,同时还有许多对它的发生起着催化和推动作用的外部因素。这个外部因素中最重要的部分,通常是由新闻事件具体发生地的域情所构成的。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面对一起新闻事件,他绝不应仅仅把“当地”当作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要素来处理,而应对这个“当地”的域情即新闻事件发生区域内的经济、社会、文化、宗教、伦理、自然等各方面的概况都有所了解,否则是很难做到全面而准确地反映新闻事件的本质属性和特点的。例如,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事件,高明的媒体在当时对之的宣传就不只局限于该事件的本身,而是同时分析并挖掘事件发生的根源,使新闻宣传更为丰满。如新闻工作者对小岗村的自然条件、历史演革、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愿望以及当时凤阳县主要领导的暗中支持等情况不了解,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新闻宣传效果的。有时,如不熟悉当地的具体情况即开展新闻宣传,甚至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又如,新闻工作者要是不了解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就向他们倡导道教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思想以及宣传养猪致富等,那结果会怎么样?
  了解“异地”的“域情”,并非要求新闻工作者了解新闻事件发生地以外区域的无关情况,而是要了解“异地”与“当地”新闻事件的发生有着某种联系的一些情况。例如,如果一个区域内发生了某起典型的新闻事件,那新闻工作者在抓住典型新闻事件及“当地”域情外,还应适当了解该事件发生的根源是否完全出自当地,有无受到异地某些因素的影响?它发生后是否波及到与之相邻或相近的一些区域?如有波及,那波及的程度又如何?……如果新闻工作者对“异地”的此类情况能够有一个较好的了解,那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和反映就会更全面、更准确。立足“当地”,抓住新闻事件现象及本质,适当地了解“异地”的概况,概括两地自然社会属性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对之进行合理取舍以作新闻报道的补充材料,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新闻工作者更高使命,也对新闻工作者的基础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立足人文学科而兼顾自然学科,重点把握当代知识而合理掌握古代、近代等历代知识,熟悉新闻事件发生地的“当地域情”而适当了解与之有联系的“异地域情”,不断丰富自己的基础知识储备,为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水平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努力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结构》(2004年3月29日《浙江日报》).
  [2]陶理.有胆有识的总编周瑞金.(1998年第11期《温州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