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从2002年诞生到现在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它以平民视角,采用平民形式,报道平民化的内容迅速席卷全国各地的电视频道,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随着民生新闻的日臻成熟,对主持人在新闻播报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引起了新闻同行的极大关注和思考。因此,如何认识民生新闻主持人在新闻播报与主持过程中的作用和不足,如何使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栏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摒弃不良习惯和错误理念,在民生新闻主持播报中锦上添花拉近与观众间的距离达到亲民、爱民、传播正能量,一直是新闻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1 民生新闻播报的重要意义
从民生新闻在中国诞生的那天起,就显示出其强大的关注度和亲和力。由于把重点放在了民生方面,谈的话题贴近百姓,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像原来那样正襟危坐,一脸庄严。语言语气更加亲和,对政府政令的发布也不再是威严的播报,而是重在介绍和解读。尤其是一些与百姓相关又在一段时间内仍然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民生新闻起到了更好的解释、说明、引导、谅解的作用。从民生的视角,来观察报道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从民生的眼光来看待身边发生的变化和产生的影响以及民众将要做出的反映;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体现了民生新闻的民本思想。民生新闻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和培育,为政治社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民生新闻主持人问题种种
目前,民生节目主持人大多是以“我”的身份出现在主播台上,但这不是真正的我。如果真的把主播台上的“我”降位与“本我”,那么无疑是对自己新闻素养的践踏和职业操守的亵渎。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不会变民生新闻主持人为媒体法官、媒体审判人、个人观点的舆论领袖。就不会借媒体平台优势将个人观点强加于人。错误的甚至是偏激的思想和言论推向受众,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或更加惨痛的后果。
另外就是民生新闻无节制的娱乐和庸俗化趋势。在部分新闻播报过程中,为了突出新闻的趣味性,吸引受众,个别民生新闻的节目主持人在灾难、悲情和犯罪方面的报道时,调侃戏说新闻事件。对于一个处于困境,面临生命危难的新闻当事人在生死两难的境遇选择时,主持人还在调侃联想猜测当事人的心理状态,甚至假设自己经历相同可能做出比当事人更加睿智搞笑的选择。虽然说得十分搞笑,现场气氛活跃,静而反思却触碰到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神经。幽默搞笑之余我们失去的是人类的道德、良知、同情心。长期以来这种泛娱乐化调侃方式的民生新闻报道引来的是受众的关注,失去的是社会的责任,教育的功能。
3 应采取的对策
首先,民生新闻是政府和民众间的信息沟通平台,主持人在这个平台上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民生新闻主持人在社会事件的新闻播报过程中加强与政府和民众间的信息沟通非常必要。”政府作为社会事件的处理机构,不可能对社会事物事无巨细的全部处理到位。对问题的把握,政府是如何看待、处理,民众将如何反应,播出节目的预期效果等等,主持人要有一个明晰的预判。切不可听之任之,带着个人的狭隘偏见不做调查研究,推波助澜,导致恶性事件发生。应在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与民众沟通上驱散人们内心的疑惑和对政府的不满。民生新闻主持人的社会信息沟通平台作用才更加突出、更加顺畅。
其次,民生新闻主持人的选拔不再侧重于个人形象和普通话的优劣或方言主持,而是侧重于主持人是否具有平民化的语言风格、通俗易懂的观点见解以及广博的知识内涵,至于个人形象方面显得不太重要,像孟非这样的“光头”形象也可以被南京人亲切的称作“市民的儿子”。
第三,民生新闻引导着社会舆论,影响着大众意识形态,其主持人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同样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突发事件的应对,社会热点问题诠释,传统文化的继承,民族习惯,社会观点,政令解读诸多方面对于民生新闻主持人都提出了严肃的思考和崇高的要求。民生新闻不仅仅是吸引眼球,不仅是在幽默娱乐状态下的家长里短。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本思想的体现。是在国家、民族、地区背景下的社会秩序的有序管理和高效沟通。因此为了保证民生新闻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使主持人明确定位和社会责任,始终坚持自己的民本思想,就要强化大局意识大局观念,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道德法制方面多下功夫,培养自己的文化良知、专业素养和社会公德意识。
4结论
民生新闻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是客观的,但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新闻从业者的注意。民生新闻主持的风格形式已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其亲和友好幽默风趣贴近生活的风格已经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它不仅能够充当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而且能够疏通民众间的信息流,引领社会的舆论导向,树立诚实可信和专业化的主持人品牌形象,增添新闻报道的趣味性,提升普通百姓对社会新闻的关注度。但是,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在节目播报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应当引起同行的注意。因此,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应提高对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对社会事件报道的技能和学养,促成有关问题的解决,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自己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陈静.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的文化审视[J].东南传播,2007(6).
[3]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