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编创一体化”作为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一种编辑做法,其实质就是以编辑为主导,以市场为中心,这种编辑机制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在实践中应辨证分析、灵活运用。
关键词 “编创一体化” 优势 劣势
“编创一体化”的做法,是在国内外广为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国内,很多教材和教辅用书以及大众休闲读物、名人传记都采用了这种出版机制,还有一些大型的文学原创作品也采用了这种做法,应该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特别是随着出版市场的放开和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很多出版社和杂志社在出版书刊方面变得越来越谨慎。这种编辑机制更是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和利用。在国外,以日本为例,早在20世纪中期,日本光文社社长神吉晴夫就提出“创作出版论”,逐渐发展成日式编辑典范,不仅在神吉晴夫时代,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日本漫画出版中这种“编创一体化”的做法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在编辑上,漫画的制作已经由漫画家主导的制作流程转变成为编辑主导、团队作业的方式。”“这种编辑主导团队作业的方式已经成为目前日本漫画制作的主流。”这种理论被台湾出版界才女颜秀娟归纳为“厨房总管”式的编辑做法,其实质也就是“编创一体化”。
从目前出版市场经营的实况来看,这种编辑出版体制还是非常有效的,它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时代信息产业发展的优势,为作品找到了广阔的市场价值。但是结合国内外出版业发展史的具体情形和状况,笔者觉得这种编辑出版机制虽然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也不是白璧无瑕,因此有必要对这种编辑机制做一全面解析。wWw.lw881.com
一、“编创一体化”的特点及实质
“编创一体化”编辑机制就是指在作品的创作出版过程中由作者和编辑共同对作品的选题、内容、结构等诸方面问题进行协商最终完成作品的团队作业模式的编辑制度。往往是先由出版社或杂志社的编辑自己进行大量的选题,然后提交出版社编辑委员会进行集体讨论、主编决定,被采用后委托适当作者具体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出版社的编辑人员还与作者就作品内容等进行着频繁的沟通与交流,直至作品完稿。“编创一体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作者在作品创作中的功用下降,编辑的功能渐次增强,起到了非常重要甚至主导的作用,实际也就是颜秀娟小姐所说的“厨房总管”的作用:“不只是负责买菜、挑菜,厨师——也就是作者在切菜时,编辑也便跟着拿菜刀一起切,作者开始炒菜了,编辑还要在旁边继续指点怎么炒。”。这与英美推崇的著名编辑麦斯·帕金斯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帕金斯的编辑理念是“书的医生”,只有在作者有问题时才开处方提议。
具体分析起来,这种编辑机制的实质是以市场为中心和导向。因为无论是第一步编辑的选题原则,还是第二步编辑会议集体讨论和主编最后裁决依据以及第三步编辑与作者共同协商和工作的中心,都是这部作品是否受到读者的欢迎,是否有市场;“市场”决定着作品的生与死,决定着作品的最终走向和基本面貌。它的完成也是在大量市场调研与分析基础之上进行的。可以说编辑的功能与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主潮密切相连,作品创作与市场调研亦步亦趋,甚至与读者反应密切相随。
二、优势分析
“编创一体化”的编辑体制作为一种国内外普遍存在的现象,自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即这种编辑体制有着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在抵抗市场风险,获得价值回报方面有着极大优势。周密的市场调研和反复的讨论可以大大减少作品创作与出版的盲动性,带来较好的市场和经济回报。这也正是这种做法普遍流行的原因所在。
2、通过群策群力,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作品。这种团队创作体制集中了作家和编辑多人的智慧,在某些方面可以弥补单个人创作可能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使作品更为完美与精致。尤其是一些体制宏大、社会意义深远的重大题材。这种团体作业的体制的这种优势就更明显。现实中这样的成功例子也很多,如歌剧《白毛女》,就是集体创作成功的典范之作。再一方面,对于那些文学素质或文字功底较浅的作者而言,“编创一体化”有利于作品的顺利完成和作品可读性文学性乃至总体质量的提高。如很多名人传记,就是这样完成的,其成功也是显而易见的。还有部分通俗的大众休闲读物,适当采用这种做法也未尝不可。如日本光文社在神吉晴夫时代,接连推出《人间的历史》、《社会心理学》、《少年期》、《点和线》等造成广泛影响的好书;理论社把年龄在20岁左右的青年作为自己的读者层,名之为“思考的一代”,出版社与他们一同思考、一同成长,它所出版的一大批理论普及读物,养育了整整一代人。还有,日本漫画的高速发展也与这种编辑机制的采用有很大的关系,只不过作为注重虚构的大众休闲文化,还应注意保护它的独特性——原创活力,对其而言这种“编创一体化”的做法作为补充是非常好的,但若作为主流,则势必会影响其继续发展了。
三、劣势分析
优势虽然明显,但缺陷也不可回避。大致说来,这种“编创一体化”编辑体制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这种编辑体制优势的发挥受所出版的书刊类型所限制,并非适用于所有类型书刊的出版。
相对而言,这种编辑体制比较适用于教材、教辅用书、专业性工具书等的出版,它可以使书的质量、市场效益等方面都获得好的效果。而对于大众图书特别是文学书出版而言则需要进一步加以区分:对于部分青少年读物、非小说(指非虚构的、真实的叙事性文学作品),“编创一体化”也可以使作品能够突出重点、精彩之处,使作品更为完美与精致、更能调动读者兴致、更有卖点,从而获得更好的文化和经济回报,因此,这种做法也是比较可取的;但是对于大众书刊中的虚构类文学作品或原创性较强的文学专著(研究和评述文学作品,作家、文学发展状况与历史的学术著作)而言,这种“编创一体化”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商榷了。
2、会压制作者创作灵感,窒息原创活力,进而造成大众文化原创活力的枯竭。
对于虚构类文学作品特别是原创性非常强的小说或非小说作品,这种做法短期可以激活市场,使出版产业利润追求与文化创造两头并进,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对作者的原创力造成极大压制,有可能最终使文艺作品最为宝贵的原创活力枯竭,从而可能导致作品千人一面,使读者失去阅读兴趣,进而失去市场,因此危害极大。这也是神吉晴夫所指“在日本少见兼具创意和深度的非文学作品”的原因。
这种情况是有史可鉴的,例如,日本漫画虽然在上世纪80、90年代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从90年代末起其增长势头便开始放缓,甚至出现了一些危机:“红极一时的日本漫画出版,在经过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及90年代的辉煌并扩展到海外的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后,正经历着世纪末的无奈和衰退……以漫画起家的讲谈社,正在为漫画读物的‘暴跌’焦急。”“讲谈社国际室室长笠原隆先生在与我们交谈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询问‘中国的漫画市场什么时候重新对日本开放?’充分表露了日本漫画希望依靠庞大的中国市场‘东山再起’的迫切愿望。”日本漫画杂志1992年后开始从巅峰跌落,目前发行量最大的漫画杂志,其发行量也只有从前的一半。由此可以窥见日本漫画业危机的一斑。日本漫画从其类别归属上来看,属于大众读物中的讲情节、讲图画、重创造的虚构类作品,“编创一体化”的团队作业机制从短期来看,可以依据大众读者的阅读口味集中漫画家和编辑群体的智慧,弥补个人创作存在的不足,使作品更为完美精致。从而激活市场,获得更有效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但从长期来看,则会象程三国先生说的“窒息了大众出版最该珍惜的作者的原创活力”形成“出版文化的恶梦和灾难”,从而失去大众出版“之所以在商业社会的挤压下生生不息”的“作者的原创”和“作者的灵感进发”。并最终失去市场。这也是日本漫画近些年增长势头放缓,甚至出现一些危机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原创活力之于文化创造作为文化创造基地的出版业更应该对此高度重视,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编辑体制进行全面客观考量,并加以正确运用。 3、过分重视市场效益,容易形成作品题材庸俗乃至有害,影响书刊的文化价值,甚至造成文化价值的滑坡。
日本现代漫画里有不少优秀的作品,但由于过度追求市场效率和商业特性,也使很多漫画在选材和表现方法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如日本漫画中“美少女漫画”(一种性变态漫画)不顾政府的限制的重新兴盛即此明例,“1993年春季以来,‘美少女漫画’又死灰复燃,风火再起,其势旺于以往。”。受此类漫画影响,许多青少年过早性成熟、性体验,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都带来了很多问题。此外。日本漫画中暴力也是一个非常热的主题,受其影响,青少年暴力犯罪不断升级。还有很多漫画中掺杂着许多违背社会公德、传统习俗观念的东西,“有劝善惩恶的,又有灭善行恶的;有极力维护传统道德的,亦有专门打破这一羁绊的;有追求自我完成自我完善的,也有致力于‘破罐破摔’的;有将优美的东西保护下去以葆其美的,也有将优美的东西斥为猪狗大加追杀的……”长期阅读这些不良漫画,“不仅使青少年的正常成长受到不良影响,他们的知识结构、道德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都会被严重侵蚀。可以说,很多日本漫画一味追求简单情节、明快画面的表现手法和一味刻画缠绵悱恻的爱情、色情暴力内容的原因,正是过分重视市场效益和商业特性的原因。由此可见,大众文化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作用,它“通过大众传播手段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一味追求商业性,势必会过分重视娱乐性和消遣性。对社会文化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有时会影响出版的文化价值,并造成出版物文化价值的滑坡。
更为严惩的是,过分重视经济回报也容易使一些优秀的但暂时可能不会被大众广泛接受的作品得不到出版,从而损害了文化的多元性并影响人类文化不断前行的进程。
综上可见,“编创一体化”的编辑出版机制在了解读者需要、适应市场变化以及调动读者兴趣、扩大图书销量等诸多方面有着很大优势,应该说是出版业商业化经营的典型而又成功的一种模式,但是,出版业毕竟不同于其他商品产业,它有着商业和文化的双重价值,特别是大众出版,更有着其独特性,这不仅体现在作品价值上,也表现在其创作产生的过程和方法上。多元化和原创力是其存在和繁荣的基点。结合出版业发展的历史,我们有必要在充分了解“编创一体化”编辑出版机制的优势、借鉴其成功做法基础上,对它存在的不足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加以思考和分析,以为出版业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提供些许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