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6·26”事件 正视冲突 积极功能 舆论引导效力
[摘要]:“6•26”事件诱发了"7•5"事件。本文反思了“6•26”事件新闻报道中的问题,依据社会学关于社会冲突的界定、社会冲突是社会常态及其积极功能的论述,提出媒体管理部门和媒体只有正视社会冲突,才能发挥社会冲突的积极功能,提升政府和媒体公信力,提升媒体舆论引导效力,服务于现阶段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及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 发展 总目标;文后提出社会冲突事件的新闻报道原则。
一、“6•26”事件诱发"7•5"事件
7月5日晚新疆乌市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乌市委书记栗智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7•5”打砸抢烧严重犯罪事件是建国以来在新疆历次事件中造成人员伤亡和 经济 财产损失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国内外影响比较大的事件。维吾尔族专家称"7•5"事件对新疆的影响超过 金融 危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就6月26日在广东韶关发生的新疆籍务工人员与当地员工发生群体性斗殴事件(简称“6•26”事件)及“6•26”事件发表电视讲话时指出,境外“三股势力”借“6•26”事件大肆炒作、用来恶意攻击党和政府,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进行示威游行,造成了"7•5"事件,严重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和谐稳定的局面。WwW.133229.CoM这是一起由境外遥控指挥、煽动,境内具体组织实施,有预谋、有组织的暴力犯罪。
那么“6•26”事件又是怎样的始末呢?根据网上尚能查找到的消息,我们看到,“6•26”事件是由一个报复性造谣网贴引起。“韶关市新闻发言人介绍,6月16日,韶关家园网‘市民心声’栏目有网民发了题为《旭日真垃圾》的帖子称:在韶关旭日玩具厂里 ‘6个新疆的男孩强奸了2个无辜少女’。此帖文被转载到了许多网站,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6•26”事件发生后,韶关相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媒体及时报道了这一突发性社会冲突事件。6月28日,媒体发布消息称“连日来公安机关开展了缜密侦查,没有发现旭日玩具厂曾发生女员工被强奸案件。5月份以来,旭日玩具厂所在地韶关市武江区也没有发生过强奸案件。28日,警方查获在‘市民心声’栏目的发帖者朱xx.朱xx对其在网上发布《旭日真垃圾》虚假信息的事实供认不讳,称其原为旭日玩具厂员工,辞职后再次应聘被该厂拒收,心怀不满发布了该帖文。目前,警方已对朱xx依法实行刑事拘留”。但我们也看到有更详细的信息与官方发布信息不同,以及跟帖对官方发布信息的质疑。关于“6•26”事件直到现在我们尚未搜索到官方对这些质疑的回应和解释,报道多称“政府高度重视,处置及时,救治伤员及时,善后处理及时,事态得到平稳控制”。而目前原帖我们已经无法找到,关于"7•5"事件、“6•26”事件的新闻报道后要么显示“该评论已被关闭”,要么只显示审核通过后寥寥几条跟帖。
回顾近些年历次群体性冲突事件,我们在政府发布消息的用语中多次听到“不明真相的群众”被敌对或者破坏势力利用之类,那么为何总是有“不明真相”的群众呢?为何“不明真相”的群众总是被有些势力成功煽动或利用呢?我国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国有资产,全民所有,政府拥有发布信息的独特优势,但为何近些年发生的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冲突事件多是恶意攻击党和政府的势力成功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所致呢?这次又非此莫属,群体性冲突事件夹杂着维汉两族文化交流障碍、以及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的积累,普通的社会治安事件演化成了民族内部冲突,以致给了境外势力机会敌对势力可乘之机,利用国外媒体和国内互联网成功煽动“不明真相”的民众,制造了严重的暴力犯罪事件。虽然期间有媒体评论即使没有“6•26”事件,疆独势力也会在某个时候发起暴力事件。但既然“6•26”事件 直接诱发了“7•5”事件,那么作为媒体管理者、学界、业界都应对此作深刻反思,以 总结 经验教训,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提升政府和媒体公信力,提升媒体舆论引导效力,服务于现阶段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及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发展总目标。
二、“6•26”事件报道的问题及反思
根据我们目前能够从网上搜集到的关于“6•26”事件的新闻报道及其他相关信息,“6•26”事件报道存在以下问题:
(一)报道内容较多涉及6•26群体性事件的外围信息,报道概括性强。如新华网广州6月27日电导语中简要提到斗殴事件的时间地点伤亡后果,随后的大幅信息多关于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维持秩序,控制局面以及受伤人员被送往 医院 治疗 ,事态已经得到平稳控制等。
(二)对事件本身报道涉及不够。“6•26”事件报道只在导语中简要提到伤亡情况。许是原因有待进一步查明,故最初的报道中要么原因只字未提,要么语焉不详称因“矛盾引起”。
(三)媒体未能及时回应原帖,未能及时回应网民质疑,堵塞了公众表达渠道。6月28日,事发原因被官方公布后,网民跟帖质疑(我们现在所能搜集到关于“6•26”事件的报道后的评论已被关闭,要么质疑跟帖被网站把关后只剩寥寥几条)。引用韶关市新闻发言人介绍,6月16日,韶关家园网“市民心声”栏目有网民发了题为《旭日真垃圾》的帖子称:在韶关旭日玩具厂里“6个新疆的男孩强奸了2个无辜少女”,此帖文被转载到了许多网站,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但从16日到26日事发,即使此帖是事关维汉两族矛盾的谣言,为何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为何迟迟未见政府和媒体出来辟谣?许是事关敏感民族问题还是其他原因,但这从发帖到事发的十天,恐怕是这一普通的治安事件被大范围传播引发更大恶果的关键时期。而直到现在我们所能搜到的事关此事的跟帖中,网友的质疑依然未见被回应。
反思此事政府及媒体对事件的处理和报道中,我们始终感到,媒体的相关管理部门未能正视冲突,未能允许媒体充分尊重新闻传播 规律 。
三、正视冲突才能有效解决冲突
(一)“冲突是社会常态”
当代西方社会冲突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指出,冲突是价值观、信仰以及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其中一方的目的是企图中和、伤害或消除另一方。科塞对“冲突”概念作了限制,并不泛指一切社会冲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不涉及冲突双方关系的基础,不涉及冲突核心价值的对抗。第二,是指社会系统内不同部分(如社会集团、社区、政党)之间的对抗,而不是指社会系统本身的基本矛盾,不是革命的变革。第三,是指制度化了的对抗,也即社会系统可容忍、可加以利用的对抗。“冲突绝不仅是一种破坏社会稳定与整合,单纯引起变迁过程的因素,冲突对于社会团结、一致、整合同样具有重要的积极的促进作用”,科塞得出“冲突是社会常态”的 科学 命题,社会即是在发展—冲突—再发展—再冲突的循环中不断曲折前进的。
(二)冲突的积极功能
在传统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冲突通常都被视为消极的分裂的现象。相反,科塞却看到了冲突的积极作用,并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冲突的积极功能[1]:
1、冲突对社会以及群体具有内部整合功能,形成社会安全阀机制。“社会安全阀”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是社会减压,即减轻或缓解冲突双方的敌对情绪;(2)是社会报警,即向统治阶级或社会管理者显示民情;(3)是社会整合,即冲突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一体化,形成合力;(4)是社会创新,即冲突扮演了激发器的角色,激发了新规范、规则和制度的创立。“安全阀”即提供人们用来释放对社会不满情绪的合法冲突机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转移矛盾的焦点,避免矛盾的积累的作用。其实,回顾历次被媒体曝光的社会冲突事件,都起到了“社会安全阀”功能,如城市流浪人员收容制度和国家免检制度的取消。
2、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稳定的功能。科塞指出,“冲突可能有助于消除某种关系中的分裂因素并重建统一。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冲突都对群体关系有积极功能,而只有那些目标、价值观念、利益及相互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不相矛盾的冲突才有积极功能。结构松散群体和开放社会由于允许冲突存在,这样就对那种危及基本意见一致的冲突形成保护层,从而把产生有核心价值观念的分歧的危险减少到最小程度。
3、冲突对新群体与社会的形成具有促进功能。“作为规范改进和形成的激发器,冲突使与已经变化了的社会条件相对应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成为可能。”
4、冲突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机制。科塞从三方面说明冲突的平衡机制:第一,冲突创立和修改了那些对于双方都非常必要的公共规范;第二,冲突导致一定的力量均等的环境条件,每一方都宁愿对方具有同样的组织结构与技术状况;第三,冲突使相对权力的再评估成为可能,这样它作为一个平衡机制而服务于社会,有助于社会系统的维持和巩固。
当代杰出的 政治 学家亨廷顿指出,一个高度传统化的社会和一个已经实现了 现代 化的社会,其社会运行是稳定而有序的,而一个处在社会急剧变动、社会体制转轨的现代化之中的社会(或曰过渡性的社会),往往充满着各种社会冲突和动荡[2]。作为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当今
那么如何化解与消除社会冲突?西方社会学各学派均提出了不同的方法,但本质上都认为应运用疏导的方式来化解与消除社会冲突。科塞则认为任何社会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都会产生敌对情绪,形成有可能破坏社会系统的压力,当这种敌对情绪超过系统的耐压能力时,就会导致系统的瓦解,因此就需要产生借助于可控制的、合法的和制度化的疏导机制,来释放社会紧张,消解社会冲突,将冲突控制在较小规模内[4]。
“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14日发表评论员文章《稳定是 发展 的生命线》,再次强调稳定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据此,我们以为传播信息、沟通情况为基本功能的媒体应在社会冲突的消解中起到重要的疏导作用。而事实上,人类传播史是一部媒体发挥自身疏导、沟通作用的 历史 ,凡是媒体疏导、沟通作用得以正常发挥的时代,必是社会 政治 、 经济 、文化繁荣的时代。胡锦涛在人民日报60周年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就明确指出,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5]。
在社会冲突频繁的当今 中国 ,社会决策和管理部门首先要正视社会冲突、不回避社会冲突,政府部门一方面可通过改善工作减少社会冲突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要把政府妥善处理社会冲突作为政绩评价的重要指标,抛弃发生冲突会影响政绩的旧思维模式,建立可控制的、合法的和制度化的疏导机制(包括允许媒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来释放社会紧张,消解社会冲突,将冲突控制在较小规模内。允许媒体按照自身传播 规律 ,以对社会进步有益的方式报道社会冲突,发挥其疏导社会冲突、维护社会和谐的不可代替的独特优势。
四、社会冲突事件的新闻报道原则
笔者以为,舆论引导效力是媒体通过一系列的传播活动,反映、指导、影响社会舆论,使民众正确认识各种舆论的价值,试图吸引民众按照媒体所代表的意见方向思考问题的有效性和影响力的总称。无论媒体处在怎样的社会制度和所有制下,取得媒体所有者预期的舆论引导效力是媒体基本的目标追求。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讲话指出,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工作。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根据上述讲话精神,吸取6•26事件新闻报道经验教训,为提升舆论引导效力,我们认为做好社会冲突事件新闻报道可 参考 以下原则:
(一)及时、真实原则
社会冲突事件往往因其突发性、群体性、破坏性而引人关注,容易成为热点话题,引发人们的讨论,形成舆论。而 现代 社会人们使用媒介的便捷性、民主意识的增强,使得社会冲突事件往往会第一时间出现在 网络 上。因此媒体要紧密关注网络 论坛 、博客、跟帖等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准确地把握舆情(包括网民的质疑),设置议题,不回避社会敏感问题,真实地报道冲突,体现媒体对公众关注话题的重视和关切。在我国,媒体是党和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我党的目标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媒体及时、真实报道社会冲突,回应民众质疑,等同于党和政府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同时给予公众情绪以适当的疏导。这是引导舆论的前提,否则公众议题和媒体议题无关联性,谈何引导舆论?谈何媒体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
(二)多角度、多主体、多视点原则
社会冲突的突发性、群体性、破坏性使得它很容易成为社会控制的对象,因此,它往往以极端性和快速性为表现特点。冲突发生时,媒体人未必正在现场,即使在,人的有限理性也只能获得某一方面的真实信息。媒体为真实、准确、公正地报道信息,需要从多角度报道信息,采访多个主体,多视点地呈现事件本身,允许多种观点的存在和争论。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性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理智和非理智成份[6]。大众传播媒体是舆论的引导者,引导民众正确认识各种舆论的价值,试图吸引民众按照自身代表的意见方向思考问题。张友渔指出:“报纸和舆论的关系,究竟怎么样呢?所谓代表舆论,就是说报纸和已经存在的舆论是一致的;所谓指导舆论,就是报纸要构成和它相同的舆论。报纸和舆论之构成,有交互影响的作用,它们的关系,就在交互影响这点。”[7]
关于指导舆论,马克思认为:报刊最适当的使命就是向公众介绍当前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改良的方法、形成舆论、给共同意志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8]。因此,引导舆论,就需要媒体在表达意见时,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事实报道和言论,不断提高自身舆论的真实性色彩,并赋予舆论某种权威性,指导人们正确认识这种舆论的力量和意义;同时,媒体还要及时批评对立舆论或其他舆论的异己倾向,启发公众从荒谬舆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邹韬奋指出:“舆论这个重要的——也可以说是神圣的宝物,不是有钱办报,有笔写文章就可以夺到手的;也不是强迫任何人拿起笔来写出你所要说的文章,印在纸上,送到读者的手里,就可以发生舆论效力的。”[9]
一个把公正、客观、真实作为目标的媒体在当今媒体环境下才能更有公信力,传播才更能取信于民。“6•26”事件恰恰是更多报道了官方的声音,漠视了民众的质疑,甚至关闭有关新闻后的跟帖,堵塞了正常的公众情绪疏导渠道,社会冲突(夹杂的各种谣言、传言)引发的激烈情绪只得通过大众媒体以外的其他渠道如人际传播得到疏通,导致真相、谣言、流言与已有矛盾和情绪相互作用,媒体没能及时批评对立和异己舆论,被敌对势力利用,引发了更大的灾难。
(三)建设性原则
及时、准确地把握舆情、设置议题,多角度、多主体、多视点报道社会冲突事件还不够,还要把经公众讨论后形成的舆论引导到现阶段国家和社会建设目标上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反思引发社会冲突的原因所在,把社会冲突解决当作改进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突破口。媒体不可为报道而报道社会冲突,更不可为吸引受众注意力而幸灾乐祸。
(四)人文关怀原则
“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密切相关。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即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尤其关注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社会冲突事件往往少不了暴力、流血甚至尸体,但从受众接受心理和媒体传播伦理和 法律 法规而言,媒体不宜使用血惺、恐怖图像(包括尸体)。2001年9月11日恐怖份子袭击世贸大厦时,几名摄影师拍到了人们从燃烧的大厦跌落的悲剧场面,编辑们面临最困难的伦理任务。西肯塔基大学教授詹姆斯向《美国编辑》杂志报告说,大多数报纸决定抵制在头版刊登最具影像效果的那些跳楼丧生照片,这类照片能把读者的注意力从事件本身转移开去,他们的愤怒转而指向追问为什么一家报纸要刊登这么一副照片。“一个想在伦理上做出合理结论的新闻机构不能仅仅诉诸职业价值观”。很多时候,媒体作出伦理决定是一个适应特定社会中习俗和义务的过程。因此媒体报道社会冲突事件要注意画面的选择,体谅受众的接受心理和情感体验,不为激起公众对敌对势力的仇恨而选择血惺、恐怖图像。
[注释]
[1]参见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
[2]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第40-41页。
[3]胡鞍钢、王磊:《转型期社会冲突事件处理的瓶颈因素与应对策略》,载于《河北学刊》,2007(5)。
[4]张卫:《当代西方社会冲突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5)) 。
[5]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08年6月20日)
[6]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