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体现全媒体转型中的影像策略

2016-11-13 13: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突破新闻摄影传统模式,探讨媒体影像创新融合已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选择。人们的观看路径与时间空间的改变,让自媒体、全媒体已融人了人们的视觉传播中,这极大地促进了媒体生态的快速转型,各种新型媒体方式和大众自媒体,已经从幕后走到台前,呈现出高度的热情和摄像表达。从大量媒体调查和市场中看,媒体影像形态的多元演变,是新闻摄影所要面对新思维方式的传播支点。国内外的许多重大新闻现场,影像新方式在各种新闻事件中目击、见证、传播“第一瞬间”时,均体现出媒体影像形态的创新融合,新常态下的新闻摄影正走到媒体传播的前台。


一、全媒体影像的多元思维


全媒体影像的多样式传播使其对受众的覆盖能力日益扩大,新媒体的各种传播工具或载体,充分利用了各种形式对社会人群进行全面、立体、综合的传播,在这种形态中,新闻摄影应尽快突破传统模式,获得产品采集制作的多元思考和创新。近年来,进人人们眼球中的重大新闻“第一瞬间”传播者大多是现场中目击者。在新闻现场的目击者有新影像方式完成的“第一瞬间”传播。2005年7月7日,伦敦发生大爆炸,在现场的普通人用手机拍照,并被刊登在《纽约时报》等世界性大报的头版。


传统模式下的新闻影像采集方式存在着局限,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固定式的采集新闻模式使大量资源浪费。人们应从多元思维中重购新的采集模式和方法,多角度判断资源价值,使之在集团旗下的系列媒体中有效使用。进一步拓宽对于新闻影像的传播效果。


从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上看,报纸要适应他们的这种阅读习惯,就要采用以非写作的方式,更多地以视觉方式传递新闻信息。很典型的例子是2012年9月25日网络版报道的《冰+媒》专题,呈现出图片与视频、声效、投影截图综合情景传播,这是一个全球20多位摄影师,从煤矿深处出发,把视觉抛物线落脚在喜马拉雅冰川群。传达温室效应气体正使高海拔的气候变暖,巍巍磅礴的冰山正在加速融化。从青藏高原流人大海的亚洲各大河流遭受纷扰,下游地区数十亿人的生活正面临危机。大卫•布雷西尔斯用数亿像素图像对冰川融化形态拍摄考察,通过全媒体影像及图片融合,图片、视声的影像微观提取与宏观表现,让人清晰可见硕大冰川形态与哗哗作响的块状移位声音,那种形象、真实的现场再现,让人震惊不已。


作为深圳重要的、具有独特传播规律的经济文化信息主流载体,新闻摄影和新媒体影像呈现研究,一直为《深圳商报》所倚重,对新闻摄影新技术和设备的投人也一直全力而为。随着信息元素的不断普及应用以及国内行业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国内的传媒行业,特别是新闻摄影传媒领域,更需要审时度势,对自身的新闻表现形式以及传播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改革,这样才能够确保传媒行业在国内的可持续发展《深圳商报》一直坚持培养公民新闻摄影参与意识。让公民新闻摄影得到发展,他们中多数具备新闻摄影与新媒体方式的经验,重在思维方式和应用方式上展开,促进公民新闻摄影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公民新闻摄影比传统新闻更容易产生共鸣,这也是传统媒体迫切追求的。《深圳商报》长期培养了众多的通讯员队伍,具有一定新闻摄影基础的非专业性人士,只要在观念上对他们进一步培训,增强公民新闻摄影参与意识,便可有效发挥作用,促进媒体融合。


二、全媒体转型中的影像策略


新闻摄影的新思维方式、呈现方式、非线编辑、综合发送等等,全面分析新闻摄影拍摄在现代媒体融合与影像构建作用。拍摄器、电子眼、手机摄影比新闻记者更近于现场,人们的观看路径与时间空间在改变,自媒体、全媒体已融人了人们的生活,极大地促进了媒体生态的快速转型。


在新媒体应用调查中发现,全媒影像策略和影像的新思维新方式决定了新闻传播的价值和时效。在全媒影像策略探讨中,从全媒传播意识到全媒影像实际应用和综合发布,尤其是对新闻摄影的多元方式研究,到大众影像表达,均应建立全媒体思维形态。


2015年,纽约街头现场目击者埃瑞克•加纳,用手机拍摄的3分钟短片(埃瑞克•加纳与警察致命对峙)获得2015年荷赛多媒体短片类一等奖。荷赛是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最重要赛事之一,已经创办了半个多世纪。这个传统的新闻摄影赛事,近年来也开始增加了多媒体奖项评选。刚开始的几年中,大多数使用摄像机视频和图片结合新媒体产品。而2015年获得一等奖的新媒体作品,是用手机拍摄的,它再一次表明手机摄影开始进人新媒体的前沿阵地。该短片描述了在美国纽约街头警察暴力执法的现场经过,由美国《时代周刊》编辑制作。


2008年5月8日中国登山队携奥运圣火登上了地球最高峰。新华社当时特约了数名登山队员使用改装后的诺基亚N82手机拍照片,即拍即发,使手机拍照在新闻摄影史登上了另一个重要台阶。它是手机拍摄新闻事件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2014年5月1日,上海吴龙路一居民楼发生火灾,两名消防员在救火过程中坠楼牺牲,现场目击者王玉同恰好用iPad拍到了这两位年轻消防员殉职的瞬间,获得2015年华赛三等奖。2010年11月22日,《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四张一组由该报专职摄影记者戴蒙•温特发自阿富汗战地的新闻图片,他在跟随美军的采访中,为取得自然效果,尝试用iPhone手机拍摄了战地前线状况,这是在世界新闻摄影史上麵雜的意义事件,它唤醒了新闻影像方式包括手机拍摄在内的多元方式传播,是职业娜记者有意働完善全媒贿型中不可忽视的影像策略。在人们生活中,作为新传播环境下诞生的摄影人群,改变着传统摄影的方式,对媒体也提出了严峻挑战。他们撤了由专业新闻工作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真正把自己推到前台,对传统新闻规范提出了挑战。新媒体带来的最大便捷,让他们在新闻摄影中获得了高度参与性。图片发布渠道已突破原有的传统渠道,摄影师可以方便地把以往可能被传统媒体把关人阻拦的照片发布到互联网中。许多作品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又能反映某方面的社会问题,就能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最终引起政府关注。


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也考验着媒体。人们从各种媒体中看到爆炸现场,最早发出的视频是通过微博、微信等迅速传播,国内外媒体纷纷聚焦,舆论环境呈现多元化态势。在这次事故中,天津今晚报社统筹报纸、网站、微博、微信等多个平台,确保来自爆炸事故现场一线的稿件及时准确多介质发布。他们在短时间内上传了数十名网友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拍摄的现场照片和手机照片。


三、全媒体影像产品的全景式体现


随着媒体融合、行业转型大潮的来临,全媒体营销与创新,形成新的运营目标。如何建立全媒体更为广泛、合理、顺畅的工作流程和商业模式,仍是当今传媒界共同面对的课题。创建最前沿的全媒体影像组合与生产平台,促进全媒体影像产品的全景式体现,以学术高标准和历史的眼光观察当今视觉传播现状与趋势,分析影像传播变局之中的市场化路径,探索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方可推动当代媒体文化产业的进步与拓展。


人们通过新型全媒体享受数字化生活带来的感知,每时每刻都在不同以往的视觉体验中接纳信息,图片与视频的大量、快捷、即时、移动式观看。图像、活动影像、声音、形状、空间、文本等,丰富并提升着新媒体影像方式的冲击力,也为图片、视频表达方式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荷兰概念艺术大师霍夫曼(FlorentijnHofman)的经典代表作16.5米高巨型充气“橡皮鸭”首次亮相大中华,举办香港首个海上公共艺术展。这是一个全媒体、影像方式的大众化语境,呈现亲近风格,现场声音的直接切换,增强了气氛的热烈,传播了香港巨型“橡皮鸭”沐浴维港掀热潮的立体观看,背景资料声控解说完美补充。该全媒体以多视角呈现出“橡皮鸭”首次亮相海港城后,海运码头上万人空巷。“橡皮鸭”不仅深受香港市民喜爱,还吸引了各地游客专程到维多利亚港观鸭,这件巨型艺术品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创意,旅游、餐饮、零售等多个行业均受到正面影响,并推出以“橡皮鸭”为概念的衍生产品。


突破新闻摄影传统模式,重要支点在于对影像产品的挖掘。首先,对新闻资源的全面把控,深人分析新闻内容的可塑价值,对其进行分折排列,做出多种产品排列,在多种形式排列中进行生产,达到视觉影像衍生产品的多样性。如活动影像、现场声音、动画形状、背景空间文本等。第二,新闻资源使用的再分配,在对影像产品釆集之后,汇集在媒体总部的资源库中,组织专业制作团队针对子媒的特点进行策划,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新闻产品进行发布,将新闻影像再生产,使媒体影像生态多元发展,多元传播。这就要求新闻摄影重新构建新思维方式,把握好新闻传播的重要支点。第三,影像新方式的新思维必将推动媒体传播的更大化,和“第一瞬间”在各媒体中广泛有效传播。新闻摄影的多元影像采集,将新闻资源的最具价值的内容以图片、视频、现场声效等进行分解使用,通过更加突出的语言形式对“第一瞬间”新闻进行综合传播。


近几年来,不断有媒体推出创新性视觉语言,产生了十分有效的语言形式,对于“第一瞬间”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久前,达•芬奇、梵高、毕加索等艺术大师的展览先后使用多媒体方式登陆中国,利用3D、动画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得传播变得更便捷、丰富。梵高时代——印象派幻影艺术大展在深圳展出,强大的视觉冲击和迷宫形式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观看。这些新技术的传播为公众带来了全新体验,这就是媒体在传播中的创新,人们在虚拟中体验的真实感会不断加强。“第一瞬间”达到身临其境的传播感受。所以,多媒体传播和虚拟技术通过对影像资源的分解再制作,再将自媒体、全媒体融合推出产品,全方位多元层面的视觉传播,让新闻拉近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获得传播价值的最大化。


随着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摄影传统模式的创新与融合,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人们应在对传统摄影模式的反思中,在对新媒体观看的各种路径中,掌握新常态下媒体摄像表达规律,从而实现影像采集与传播的最大效益化,做到新闻摄影的创新融合。从大量媒体调查和市场运营中看,突破新闻摄影传统模式,建立媒体影像多元触合、采集与传播的创新思维,才能实现新闻现场的第一目击、第一采集、第一瞬间的有效传播,真正体现媒体影像形态的创新融合价值。


作者:余海波(深圳商报图片总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