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增强电视新闻传播的方法

2016-05-28 10: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在当前外部其他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内部电视节目选择极其丰富的挑战下,电视新闻传播要保持其优势,必须紧紧围绕传播效果展开。传播效果如何,能否达到传播者的预期目的,能否对被传播者入眼入心,是检验传播最终目的是否达成的标准。本文将从电视新闻的采、编、播三个方面,谈谈增强电视新闻传播有效性的方法。

  

  一、新闻采集的主观筛选

  

  在电视新闻采集阶段,应当甄别有效信息,选用恰当的视角,把记者在新闻现场的所见、所闻、所问、所感记录下来。

  

  电视新闻报道主要来源于采编人员对新闻事件的采集,包括新闻画面的拍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各方面信息的搜集,这些素材必然是数量众多并且杂乱无章的,又并非每个都能承担相应的叙事功能,这就需要记者围绕新闻主题进行分析与甄别。

  

  具体地说,记者要善于从受众的角度去思考和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多从基层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以及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或对全局有指导和启示意义的新闻。比如,在刚刚举行的广州横渡珠江活动中,横渡的准备情况、对交通的影响、泳手的状态、最终名次等等,都是记者关注的方面。但更高的要求也随之提出,即在宏大叙事中,记者如何选取与受众平行的视角,反映这一切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老百姓怎么看,对其又有什么期盼。比如:横渡珠江的初衷是检验广州治水成果,广大市民关心的绝不仅仅是横渡活动本身,或者说,仅仅关注横渡活动本身的只是少数市民,那么更广大的市民群众关注的是什么呢?必然是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特定到这条新闻,就是珠江水质的变化。记者可选取几条经整治的河涌,看看水质如何,再与当日采取“临时措施”保洁的珠江相比,更可采访河涌周边居民以及普通市民,了解他们对治水成果怎么看,横渡珠江有没有为他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变等等。再扩展到历年治水,广州共花了多少钱,举办横渡活动又要花多少钱,这些花费与治水成果相比又如何。选择受众平行视角,就要求记者在题材的选择和新闻价值的判断上,要以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切度以及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为重要标准,百姓此刻关心什么,我们就要及时做出反应,这就要求记者更多地去关注新闻事件中人的命运以及人的价值。

  

  可以说,在新闻现场,记者就是观众的眼睛和耳朵,观众的大脑想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记者这双耳目就要采集到哪方面的新闻信息。

  

  二、新闻编辑以求观众接受

  

  在电视新闻编辑阶段,在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大前提下,应尽量做到故事化、口语化、形象化,力求全面、生动地再现记者见证的新闻事件。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这种手法即称为“新闻故事化”。在国外,新闻故事化最早出现于美国CBS的新闻栏目《60分钟》,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以“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为主题语,首先引入了“新闻故事化”的理念。新闻故事化摒弃了以往电视新闻单向传播的做法,注重观众的反馈,关注观众的感受。实际上,观众在收看电视新闻的时候,由于种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时间是很难全神贯注于新闻上的。传播者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表现祜燥、平板的新闻事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回来,从而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一句话,没人看的新闻是没有价值的。

  

  新闻口语化的核心要求就是简明易懂。电视新闻在传播过程中,语言呈“线性”传播,受众的听觉必须在瞬间接受、理解新闻所传达的信息,节目中的声音信息稍纵即逝,一旦观众哪里没有听清,无法倒回来重听,更不可能像阅读平面媒体一样來回翻检。如果观众不能在听到声音、看到图像的同时就接收并理解,那么新闻传播就是失败的。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的编辑语言必须简洁、通俗、朴实自然。考虑到长句需要花费的理解时间较长,在电视新闻编写中也应尽量使用短句,尽可能地为观众接受新闻信息提供便利。电视新闻是观众直接用眼睛来看的,那么在文稿方面就完全没必要玩弄写作技巧,堆砌华丽的词藻。让镜头说话,让采访对象的同期声说话,甚至让现场声说话,这比用文字描述更能体现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只有当画面表现不出来,或者表现的内容比较笼统时,文字再来发挥作用。如何选取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新闻画面,再与简明易懂的文字语言组合成新闻报道,就要考验记者编辑的业务水平了。一句话,没人看得懂的新闻是没有价值的。

  

电视新闻传播

  新闻形象化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剪辑镜头、选取同期声、制作图表、情景再现等。记若在新闻现场采集到的素材包含有意义和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有表现力和无表现力的,要达到新闻的形象化,就要求记者在编辑声画素材的时候,选取与自己在现场感受到、了解到的新闻事实最相符、最吻合的部分,有机结合,全方位呈现事件全貌。在原素材无法直观表达编辑意图的时候,应使用图表来解析数据类、进程类信息,用严谨、客观的情景再现来重现事实类信息。一句话,没人喜欢看或有耐心看下去的新闻,价值是大打折扣的。

  

  在广东广播电视台《第一访谈》栏目的一期尘肺病患者维权节目《为肺而战》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职业病患者的维权之路是.•先到有鉴定资质的职防所鉴定职业病,再到劳保部门申请工伤鉴定,再做劳动能力鉴定,而在任何一个环节,企业都能对鉴定结果提出异议,从而申请行政复议,甚•至行政诉讼。比如在罗有仲维权的过程中,‘海丰环球’就因为不满工伤鉴定的结果,而把罗有仲和海丰县劳保局一同告上了法庭,并在一审、二审中都获得了胜利。于是,罗有仲的工伤认定又被推翻了,他的维权之路再一次回到了原点。这种繁复的维权程序让仅有小学文化的罗有仲糊涂了。”在剪辑时,该段使用了图表来展现职业病患者维权的过程,直观地阐述了解说词所表达的长篇大论,如果没有图表,该段报道的传播有效性必将大打折扣。

  

  三、主持人是新闻播出的关键

  

  在电视新闻播出阶段,应充分发挥主持人调节气氛、深化主题、拉近受众心理距离的作用,做到为观众说新闻,而不是播新闻。

  

  从理论上讲,没有主持人叙述,电视新闻一样可以完整叙事,但是实际上,今天的电视新闻离不开主持人。白岩松说,电视传播和其他媒体的传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电视传播中有看得见的主持人因素,它是一种真正的人际传播。而在所有的传播方式中,人际传播界线最少、最易达到效果。正是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存在,将媒体与观众之间的传播还原到了人际传播的原始阶段,主持人为冷冰冰的电视荧屏增添了温度和人情味。一个好的主持人更可以深化节目的主题,拓展节目的外延。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应好好把握这个特点,加以利用。

  

  首先,电视新闻主持人平时应加大对各种知识的涉猎面,不需要样样精通,但应当大部分知道。如果连新闻所涉及的知识或常识都不清楚,或一知半解,就只能人云亦云,或生搬硬套,新闻的播报就容易千人一面,毫无新意。

  

  其次,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应平易近人,切忌居高临下或充当道德审判者的角色。如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让我们伸出双手》,叙述的是贫困山区儿童失学的事。片中主持人的一段话就很有贴近感:“我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长期的城市生活使我耳闻目睹的是,许多年轻的父母怀着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为孩子们购买钢琴、小提琴、手风琴,送孩子们进美术学校、舞蹈班、书法班;还有的家庭花钱为孩子们请来家庭教师,辅导各项学习。应该说,在城里或富裕的乡村里,为孩子进行大量的智力投资,己经是普通家庭的寻常事。”这段话从内容、语气、形象上都很到位。她站在农家大院里,身边是失学的孩子和家长,自己头戴草帽,衣着朴素,说的话又具有很浓的人情味,这种讲道理的方法,使硬梆梆的新闻立刻充满了人情味,使观众瞬间产生认同感,是一个成功的示范。

  

  第三,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口语化。前文提到,电视是大众媒体,不能要求观众有极高的理解力以及专注力。因此,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用高频词少用生僻词,多用比喻、对比而少用数据罗列,是增强传播有效性的几个方法。就像白居易写诗一样,电视新闻主持人要把观众当作“老妪”,你说的话,老婆婆一次就能听懂,同时又能把信息传达到位,那么你就成功了。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要做到有效传播,必须从采、编、播几方面下功夫。实际上,电视新闻报道是一个内容很丰富的领域,本文所做的探讨非常有限,相信这样的研究和探索今后还会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进行。

  

  罗慧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