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信息时代,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在接受微传播,享受微内容,微传播正在成为网络传播中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部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微内容的传播迎合了社会的快节奏气息,符合了时下追求时尚、追逐个性的潮流,网络微传播越来越具有时代色彩的特点,它正在以一种微小的内容传递巨大的能量,慢慢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一、微传播的含义
微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微传播是指以微博客、QQ、MSN、微信、彩信、飞信、手机短信等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狭义的微传播就是指微博客。这些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都体现了一个“微”的特点,即传播的内容是“微内容”(一句话、一个表情符号、一张图片等等);传播体验是“微动作(通过简单的按键操作、鼠标点击就能完成选择评价、投票功能);传播渠道是“微介质” (手机等介质);传播的对象是“微受众”(小众、对象性传播)。概括来讲,微传播就是信息传播的精简化,通过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删繁就简,从而使传播的内容小中见大,引起受众的广泛的关注[1]。
二、微传播的特点
微传播虽然以“微”著称,但是它集合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互动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在微传播影响下的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从网络中筛选信息,成为信息的主动接受者。具体来讲,网络微传播包含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碎片化。
“碎片化”是描绘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指的是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导致受众细分、媒介小众化。媒介为了使传播更为精准、明确,通常会考虑到受众的差异化特征,对受众市场进行细分,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当前,社会呈现碎片化的特征,受众和媒介也趋向碎片化的划分,微传播正是迎合了社会碎片化的特征,满足了受众碎片化的需求,反过来又造就了多变的、差异化的受众。如“人人网”就是面向高校在校生,“开心网”就是面向上班一族,它们都有自己特定的受众。
(二)个性化。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迫切希望能够自主决定信息的接受、传播,或者进行自由评论,在成为信息接受者的同时,他们也希望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能够表达自己的声音。微传播就是建立在互联网平等、去中心化和反权威精神的基础上,为受众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平台。在微媒介作用下,受众开始积极参与到网络信息的交流中,他们开始喜欢并习惯于刷微博、发表言论,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将自身个性化特点放大,开始担任“自媒体”这一角色,通过发布、转发、评论信息,来满足自身需求[2]。
(三)快捷化。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快速简便的信息,并希望直接明白其中的诉求重点。媒介的传播任务就是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向受众传播他们需要的信息。以微博为例,作为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其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微博能够将每时每刻的想法表达出来,以140字(包括标点符号)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三、微传播的效果
“微博”不微,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实际上蕴含了微传播的巨大影响。在碎片化、个性化、快捷化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体的“微观世界”,微传播看似微小的力量却能够发挥出强大的传播效果,对整个社会传播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微传播使得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平等的个性化双向交流逐渐取代了自上而下的大众传播,信息的传播着和接受者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微传播意味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微传播对整个社会传播体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在积累微小的力量过程中不断强大起来,其传播效果已经明显超过传统媒体,整体上迎合了新时期社会催化下的受众表达信息的欲望和传播信息的欲望,使信息传播更加民主化和自由化。在微传播时代,微传播正在凝聚平民的力量,这种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对未来新的传播模式的进一步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衍生出了新的内容景观和传播方式,微传播作为网络社会发展的中心议题之一,已经真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并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当中,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对微内容的依赖感也在不断增加。微传播这种新的传播方式符合了新媒体的人性化传播特色,紧随时代发展的节奏,满足了受众的传播欲望,未来仍会继续发挥其巨大的影响。
注释:
[1]薛芙蓉:《微传播巨影响——网络微传播特点及效果浅析》,《今传媒》2012年第1期,第16-17页
[2]边涛:《微传播的社会动力和个人风险》,《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26-28页
[3]张诗蒂:《微传播能量探析——以微博平台为例》,《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8期,第17-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