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试析信息化时代的新闻大特写

2015-04-16 16: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闻界对于大特写文体的界定,至今没有定论。有专家学者将其定为大篇幅的特写,一笔带过。比如蓝鸿文在《绚丽多姿的新闻新样式——三中全会20周年新闻写作回眸》中谈到“新闻大特写”时,只是说:“特写前冠以‘大’字,大概是相对‘小’而言。”①有的侧重其特点,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的张焱认为:“‘大特写’是运用深度报道这一报道方式,具有明显深度报道特征的一类通讯。”②这些界定见仁见智,各有其合理之处。

  在报纸竞争面对多媒体网络冲击的今天,大特写能在新闻市场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势必有它吸引受众的优势。笔者认为,大特写是在原有新闻报道手段上的升华,它已不再是以单一的文艺性作为写作手法,而是触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各种新颖的形式,吸引读者。

  一、新闻大特写的解读

  大特写与新闻特写的不同在于:

  新闻特写是指通过形象化的描绘,对新闻事件情景再现的一种新闻体裁。其特点是“放大”和“再现”,相当于电影和电视中的近镜头。它总是抓住有作用、有特征、有感染力的局部加以放大,着重描绘,突出细节,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如说,写球赛,可以写一球之争;写会议,可以抓住一个提案的提出和讨论写;写教师,可以抓住最令人动情的一课写;写演员,可以抓住难度最大的一次表演等等。特写只要有重点、有细节、有场面就行,对开掘题材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要求并不严格。

  而大特写则不同,它重在对题材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开掘,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信息密集型的报道,才能吸引读者眼球,愿意耐心地看完一大篇文章。也可以说,大特写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在受众方面,大多数的读者文化素养比较高,独立深思的能力也比较强,所以,大特写这种形式的报道是比较受欢迎的。

  但是,大特写也不是与特写毫无关系,有一部分大特写也采用传统特写的形式和手法,但大特写的实质并不在于此。大特写的“大”,也并非就是“新闻竞争的惯用作法”,而是确有其真实的内涵,即对题材广度和深度的挖掘,它常常表现的是大时间、大空间、大跨度、大理由,表现事物的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多色彩。 ③

  大特写正是因为比特写多了宏观的视角,所以它能在题材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下功夫。而特写从小切口、近距离的跟踪视角入手,往往能增强作品的亲和力和贴近性,使读者在脑海中形成鲜明、清晰的景象。甚至有的大特写文本中有记者的“在场”,以传递出更多的现场信息,使读者产生更多的信任感。

  二、大特写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各种媒体竞争激烈,为了适应潮流发展,新闻大特写在报纸上的位置也由原来的副刊、增刊、周末版,提升到新闻版上。这就要求记者在写作大特写时,要更加注重时效性和客观性,避开以往大特写常出现的个人主义色彩。

  经过改造后的报纸周末版和期刊另辟新径,使新闻调查式、专题式的大特写成为了它们的强项。以《青年报·生活周刊》为例,它率先举出“大特写”的旗帜,现其有关版面虽仍标着“大特写”,但其表现形式却换了一种风格,每期一个专题的内容,由原来的一整篇文章,现在分解成直接调查式的小文章,综合起来恰恰构成有材料、有深思、有结论的“大特写”。

  又如《南风窗》杂志,它是以发表大特写见长的月刊,自改版后,每期拿出三分之一的版面搞社会热点调查。通过调查,展现原生态的社会情势,形式上虽是新闻调查,但实际上与原来大特写的核心内容并无多大差异。

  另外目前报刊上大特写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以三四千字为常规的叙述式大特写外,“板块组合式”和新闻图片构成的新闻大特写的出现,使报刊版面更加鲜活,动感更强。

  在“板块组合式”大特写中有几个各自独立的小报道,但把它们整合在同一主题下进行呈现时,就显得全面、立体,而且可以体现出一定的深思深度和广度。另外单篇篇幅缩短后也符合现代受众的阅读习惯。

  新闻界对新闻图片的运用日益重视,一改过去新闻图片少和仅作为文字配角的情形,出现了由若干张新闻图片组成的图片新闻大特写,甚至有的报纸辟有经常刊登图片新闻大特写的专版,将照片拉到大特写的家庭来,更是一种创新。不管描述得再好,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新闻现场是很难用笔生动真实再现出来的,而借助照片则可以一目了然。有时候照片还可以带来富有戏剧性的视觉效果,达到一图胜千言的传播效果。

  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冲击。在国内外传媒纷纷“上网”的情形下,我国新闻界掀起了建立电子版的热潮。网络媒体利用其方便快捷、兼容性强、交互性、多媒体化、共享性的特点呈迅猛之势发展。

  网络媒体的出现影响了新闻大特写,使它们之间呈互动发展趋势。一方面,传统媒体记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新闻传媒上丰富及时的新闻信息和背景材料,为采写新闻大特写服务,大大提高传统媒体记者采写新闻大特写的效率。另一方面,新闻大特写文体也丰富了网络媒体的新闻文体,提高了网络媒体的点击率。一些网站开设了 “大特写”专栏,专门发表新闻大特写。

  如今,新闻大特写作为广大受众喜爱的新闻文体之一,已成为各新闻传媒竞争的拳头产品。只有认清它的特性,了解熟悉其表现形式,才能更轻松地驾驭它。同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环境、报道对象以及受众都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发扬创新精神,才能在同质化严重的报业中脱颖而出,打造属于自己的 “特色品牌”。

  三、新闻大特写在发展中的不良倾向及策略

  1.发展中存在的不良倾向

  (1)偏离正确的导向

  导向是一份报纸赖以存活的灵魂,导向正确,就能充分发挥引导、鼓舞人们;导向错误,则必定引发混乱,涣散斗志,贻害无穷。

  有少数报纸为了追求短期的“市场效应”,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导致偏离了正确新闻舆论导向的轨道。其新闻大特写的内容多是对黄色淫秽、 、 放火等社会黑暗面的详尽报道,要不就是靠披露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逸闻趣事吸引读者。另外,一些报纸为满足少数读者的视觉刺激,对一些犯罪行为作 裸的详尽描绘。如江苏省某报的新闻大特写《一个高三学生为何走上 路》一文,报道了江苏省太仓市一位年仅18岁的高三学生高昌华,因涉嫌 、抢劫、放火、盗窃而被执行枪决的事件。记者没有将报道重点放在事件给人们带来的教训上,而是极力渲染其犯罪细节。

  (2)违背新闻性原则

  新闻如舍去新闻性,那就不成其为新闻。新闻性包括真实性和时效性两个方面,所以,违背了新闻性原则,就是违背了真实性和时效性原则。而违背真实性原则,表现为新闻失实;违背时效性原则,表现为时效性差。

  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五要素必须齐全、明确、具体,但在新闻大特写报道中,少数作者却喜欢用代号代替新闻五要素中的时间、人物、地点,诸如一个宁静的早晨,那个漆黑的午夜,金秋十月,早春二月……;某君、某女、张先生、李小姐、赵经理、王老板、刘科长、马主任、A君、B女、C先生、D女士……;北方某市,南国某城,G市、P县、H公司……这样,在新闻五要素中人物、时间、地点均为代号的情况下,为少数自由撰稿人编写失实新闻大特写提供了便利条件。④

  新闻的失实主要表现为胡编乱造,新闻源失真。2013年3月25日,一则标题为《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的新闻在网络迅速暴红,转载量激增,新闻事件所描述的感人场面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但是很快就有细心的网友发现此新闻是策划团体炒作。经深圳媒体证实,此次事件的前因后果确实是某商业展的炒作。

  (3)缺乏记者主体意识

  记者主体意识是指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动性意识。

  由于各个报刊的采编实力参差不齐,新闻大特写缺乏记者主体意识的现象不可避开地存在,其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独家新闻,趋同现象严重。往往一篇新闻大特写在一家媒体发表后,其它媒体第一时间纷纷转载,导致千报一面。有的报纸很少有本报自己采写的新闻大特写,更缺乏反映本地内容的新闻大特写。

  新闻大特写是要求具有强烈记者主体意识的文体,许多报纸在这个方面也做得比较出色,如《周末》报、《新民晚报》均有60%以上的新闻大特写稿件出自本报记者之手,具有独家性,而且融入了记者对所写社会热点的深刻深思,能给人以人生启迪。

  2.避开不良倾向的策略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导向。针对当前少数新闻大特写存在的不良倾向,记者和编辑作为新闻舆论的“把关人”,应强化其正确的导向意识,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要严格把关,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把最真实全面的信息呈现给受众,为我们的社会传递正能量。

  其次,要坚持新闻性原则,就是坚持真实性原则和时效性原则。新闻理论要求,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必须是对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所作的如实的报道,与此相联系,新闻所采用的基本手法应是纪

  实性的描述,和基于新闻事实所作的议论。内容中不能掺入任何虚假、幻想或不实的成分,否则,所作的议论失去了新闻本身的作用,背离了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最后,要培养记者的主体意识。在新闻大特写实践中,新闻工作者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要抓独家新闻,在新闻信息上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独到之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记者自身新闻活动的社会效益,而且有利于从整体上发挥新闻的社会职能和作用。

  参考注释:

  ①蓝鸿文.绚丽多姿的新闻新样式一三中全会20周年新闻写作回眸[J].新闻界,1998,(4).

  ②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③张举玺.新闻写作新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1.

  ④谢白清.论新闻大特写的兴起与发展[D].广西:广西大学,200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