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依靠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平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教”与“练”有机结合,结合专业课程创建实践平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脱节的状况。《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新闻业务类课程的核心,尤其需要在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性环节的力度,五分钟的“校园新闻”环节算是一个较好的尝试。
一、“校园新闻”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
所谓“校园新闻”,指的是利用课堂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请学生把课下收集到的新闻在课堂上分享、讨论。在课程的最初阶段,“校园新闻”可以是从各类媒体接收到的信息,可以允许没有“原创”,但随着课程的深入,所发布的“新闻”必须是自己发现、观察、采访得来的内容。“校园新闻”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范围可以辐射到周边、社会。
在日常教学中,一般通过这样的流程来进行:
第一步要求学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关心身边的大事,留心周围的小事,然后收集相关材料,并做好信息记录。随身携带小本、移动设备“备忘录”、录音设备留言、视频拍摄影像――记录信息的手段很多,但要及时将所获取的信息保存。最后将材料拿到课堂上与师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逐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当堂给予点评,点评时结合课程所学理论,从新闻敏感、新闻价值、新闻角度、报道思想、采访准备、提问技能、新闻语言等方面对“新闻”进行剖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二、设置“校园新闻”环节的作用
实践证明,“校园新闻”环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养了学生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即是否具有捕捉信息、发现新闻并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观察生活和收集材料的过程需要认真思索、反复练习、不断实践,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会习惯性地将客观事物及其变动加以记录,自然地养成思维的应变状态。当然,培养学生“新闻嗅觉”的途径不仅仅只局限于该环节,但它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其次,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语表达准确、清晰是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广电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会说话、会提问的记者面对新闻事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将信息准确无误传递给受众,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反之,则让受众不知所云,阻碍信息的交流。“校园新闻”环节中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新闻”,从最初不标准的新闻描述到最后初具特色的新闻语言,其口语表达基本功在不断提高。
再者,调动了学生学习新闻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校园新闻”环节是新闻采写课程每节课的教学切入点,学习的主要方式由教师授课变为课堂交流,让学生找“新闻”、说“新闻”的模式改变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主动对“新闻”进行挖掘、探索、思考,教师适时点评、鼓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闻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后,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实效。该环节让学生从开始上课就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从思维常态到思维活跃状态的过渡,在思维的转承启合中将学生引入教学,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合作,自主地发现“新闻”、分析“新闻”,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比单纯讲采写理论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新闻采写的基本理论,但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在理论课程中加大实训的力度。“校园新闻” 环节的实质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尝试,使学生带着真实的采写任务在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从而培养其新闻实践能力。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将“校园新闻”环节长期坚持下来,通过连续对几届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得以增强,学生的新闻业务能力也得到训练。
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培养具备相应职业能力的学生,高职高专新闻教学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靠“校园新闻”环节的实施是远远不够的,将理论与实际挂钩,将课堂与现实结合,将教学与案例整合,将教室和媒体联合,将学生和社会连接,正是我们加强实践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