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媒介素养的核心要义是使用媒介的能力、理解媒介的能力和评价媒介的能力。在《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文本分析教育必须和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否则很难取得教学上的震撼力和说服力。具体途径为:一、通过媒介引发学生对国外文化问题的兴趣;二、通过媒介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能力和研究能力;三、通过媒介引导学生对国外思维进行分析;四、建立媒介批评意识规范理解。
关键词:
媒介素养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媒介素养的概念提出以来,经历了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由最初的精英主义的立场所提出的单纯抵抗防御,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的文化多元认识与实践;从重视独立批判能力的培养,到认识到媒介素养更应该是一种赋予受众的传播能力与权利,提倡加强全民对媒介的使用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其内涵随着媒介发展而不断丰富完美。综合目前学术界的各种定义,可以看出"媒介素养"的核心内涵就是使用媒介的能力、理解媒介的能力和评价媒介的能力。现在的大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媒介的包围之中,但他们对媒介的认识和使用是相当随意和盲目的,教师如果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计划的设计对他们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则能把传统的课堂文本分析教育和处在媒介时代的学生的生活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这种书本文化和现实生活之间亲近感的建立,将大大增强课程讲授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更为重要的是,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建构能力。
一、通过媒介引发学生对国外文化问题的兴趣
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虽然是被各种媒介信息所包围,但除了使用电子媒介进行一些交流活动外,他们在使用媒介的时候大都是被动、随意、盲目、零散和误用的。传统的保守的教学观念认为媒介只是和娱乐相关的,如很多大学规定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不可以在学校里私自拥有电脑,就是怕学生沉溺在网游或其它娱乐方式中不可自拔。校方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媒介里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使用媒介、理解媒介与评价媒介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岂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此,作为一名从事《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老师,本人非常重视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合到本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于生活在媒介时代的这些大学生来说,他们所置身的文化现实是瞬时性的、内容丰富、花样繁多、非常活跃的,而传统的文本分析的课堂讲授方式是保守过时、模式单一的,这让他们中的很多人觉得学习和生活格格不入,让他们感到文本的历史时空和他们的现实时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他们对是否要跨越这条鸿沟也显得非常冷淡。本人在教学开始时发现,学生们对经典文本的理解没有实在的兴趣,遇到要回答问题或提交作业时,他们便把教科书上的说法再大致重复一遍,但在课余时间和他们闲聊时,发现他们对从媒介上接收来的很多文化现实问题倒是会津津乐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学生们对媒介上的文化现实很感兴趣,那就从这里入手增强他们对《外国文学》这门课的兴趣吧。
《外国文学》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从国外古代到现代的精英主义文化,这些内容很少直接进入学生所接触到的媒介信息,而且由于其思想上的精英倾向和跨文化系统的文化障碍,即便是在媒体上有出现也会被学生们的眼睛过滤掉。合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本人先指导学生们去搜素一些影视文化网站,搜素那些被拍成电影、戏剧的作品,让学生通过影像这种比较生动直观的文化形式来接触西方文化。西方文学是一开始就以叙事类文学见长的,能拍成电影或戏剧的作品非常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并不是太理解其中的含义,但他们在文本形式与影像形式之间,还是非常乐于选择影像的形式。
西方文化具有很强的传统性和原型意识。西方文化的两大传统:两希传统和基督教传统,一直以来都是西方文化的生命线,即使到了当代,这些传统依然是西方文化反复出现的母体。西方传统中的这些母题被反复被拍成影视作品。这些影视作品是窥测西方文化的宝贵文本。以影视媒体的方式研究西方古老的文化,较之传统的文字文本解读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古希腊神话传说和《荷马史诗》的时候,引导学生观看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和《荷马史诗》题材的电影作品《诸神之战》、《木马屠城》、《特洛伊》等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对古希腊文化的学习中去了。
北京黑芝麻胡同小学的老师刘晓烨在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融合到信息技术课后发现:"学生学习的改变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个个神情专注,思维活跃、眼中流露着喜悦的光芒。在我的眼里,学生突然变得可爱起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微笑,我从他们的微笑中看到了喜悦,看到了思维的碰撞,他们愿意和我交流,愿意听课,愿意动手,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很自然地表现出了原来没有表现出来的能力。"刘晓烨老师所描述的这种学生们兴趣盎然的景象在本人进行融合教学后也经常出现。
二、通过媒介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能力和研究能力
在传统中国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对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西方文化在情感上和逻辑上都有着天生的陌生感和疏离感。对西方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如思维习惯、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等,难以理解。传统的文本的解读式教学,学生们也很难做到一种直观的认同。多媒体影视化的教学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可以把逻辑的、思维上的难于理解的问题,通过影视视听机制,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比如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两大传统之一,很抽象,也很难理解。在现代西方世界,基督教仍然是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引导同学们关注当代的关于基督教题材的影视作品来理解基督教,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同学们通过观看《七宗罪》、《教父》、《肖申克的救赎》、《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等当代经典涉及基督教题材影片,不但拉近了基督教文化与我们的距离,激发了强烈的研究兴趣,而且在讨论影片主题的时候,能够引申出很多有价值的现实问题,比如"理想与信仰"、"科学与信仰"、"信仰与道德"等话题,增强了同学们关注现实、分析现实的能力。
三、通过媒介引导学生对国外思维方式的分析
有了兴趣去接触国外的一些传统
的精英主义的文化,是学习的第一步。作为一种专业的训练,是要让学生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此,在知识方面对他们进行兴趣的引导后,教师便要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方面的进入。
《外国文学》讲授的是外国人的文化系统,其中所蕴藏着的是外国人的文化思维习惯,很多问题如果按照我们中国人的常识和传统思维模式来理解,那是要南辕北辙或不得其门而入的。有一则关于爱迪生和特斯拉的轶闻,说的是前南斯拉夫人特斯拉到美国后,经人引荐到了爱迪生的公司工作,爱迪生许诺说如果特斯拉给他改进了直流电技术,便付酬劳五万美金。可是当特斯拉完成工作向爱迪生索要酬金时,爱迪生却揶揄特斯拉不懂"美国式的幽默"。这件事情如果从文化角度来说,它也反映了一种文化隔阂的存在。他们同为欧洲文明的后裔,尚且还存在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更何况我们作为东西不同文明的后代,更不可避免文化上的隔膜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如果要从理论上条分缕析地进行两种文化传统之间的质的差异性讲解,那种理论性较强、逻辑性较强的文本分析法,学生早就晕头转向,身体还在这,灵魂早就飞到九霄云外了。那么如何让学生理解外国人的文化思维习惯呢?还是可以从媒介入手,比如你要讲美国的文学,可以搜素一些非常经典的演讲或电视剧,让学生们从一种感性的感觉中慢慢总结出什么是"美国式的幽默",然后再让他们把总结出来的这种"美国式幽默"与教材中的作家作品风格进行对比。但如果要讲授法国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有很多情况和当代法国人的文化思维已经很不一样了,所以你看现代法国人的一些文化现实就没有多大用处,教师要凭借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媒介素养,要在当代选取和17世纪时期法国有相通之处的一些民族的文化,让学生去体会那时候人们为国家而生的那种崇高感。
从这点来说,教师在这方面要做很细致的课程规划和安排,提早找到书本文化现象与当前文化现象之间的联结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从对当前一些他们易于理解的现象中分析判断,并把这种分析判断位移到文本分析当中。
四、建立媒介批判意识规范文本理解
以上两点已经说明了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正向使用媒介的意义,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实际上还要引导建立媒介批判意识。建立媒介批判意识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如秦永芳认为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评判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1而英国学者富兰克·雷蒙德·李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在1933年发表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提出"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时,就指出媒介素养的目的在于面对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所带来的流行文化的时候,唤醒人们的批判意识,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精英文化。
本文并不打算固执地坚持要求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精英文化,因为根据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观点,理解最后的达成是视阈融合的状态,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主体来达成一个什么纯粹客观的理解,而只能是理解者带着自身的历史性和文本的历史性相遇、融合后形成一个互相都能解释得通的意义表述。从《外国文学》这门课程来说,该课程所选取的都是国外文化传统中的有精英主义倾向的文学作品,而当代媒介文化是大众、精英多声部混合的文化,其中以大众文化为其主导,以大众文化的编码规则及思维特征来理解精英文化的思维方式,肯定有很多难以突破不能获得理解的地方,因此本文上面所列的正向性使用媒介来帮助教学的进行,仅仅是一个表层的引路的工作。这个工作要在具体中结合批判意识,才能更有效地融合到文本分析的传统教学法当中去。
比如说传统文学作品中关于性的描写,文字表述会点到为止,能引发人的想象就可以了,而现代传媒由于大大拓宽了它的视听功能,它会以聚焦的镜头近距离、远距离全方位地进行渲染,容易刺激一些低级的肉欲,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对当前文化的一些低俗化倾向进行批判,同样的道理还有暴力方面的,古希腊的英雄们在表现他们的英勇的个性的方面,常常被现代传媒制作得以夸张渲染为能事,鲜血飚溅,随意挥霍。在这些场面的欣赏时英雄的其他性格表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淡忘,这样的媒介使用是会导致学生最后误入歧途,以一些刺激性的前景来代替英雄人格的其他方面。教师如果能在授课中及时帮助学生厘清传统文化与当代媒介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并懂得如何去批判媒介文化的低俗化倾向、感性化倾向、大众化倾向,建立一种精英意识,辨明书本上的文化传统与当下媒介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则会更加趋近文本的传统理解。
结 语
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之父John J. Pungente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宣传和推广媒介教育的主导力量。教师推广媒介素养教育有两种基本途径:一种是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的开设;另一种是把媒介素养教育和自身的专业课程教育互相融合起来。在《外国文学》这样的中文系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就是传统的文本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在当代大学生看来是保守和老套的,是和他们的日常文化现实想脱离的,融合进媒介素养教育方法,则可以有效地从当代文化现象入手去引发学生对书本文化知识的兴趣,还可以从当代文化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发对文本世界的理解,但同时要帮助学生建立对当代媒介文化的批判意识,在批判意识的矫正下规范文本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