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论偶像剧的现代价值

2015-09-02 09: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偶像剧是现代性条件下的一种大众流行文化,它是在感性文化的层面上对现代性发展所做出的审美反应。通过对偶像剧中各种基本信息符码的分析,可以看出偶像剧是一种紧跟社会时尚趋势、向大众传达时尚信息、引领大众消费理念和消费想象的感性欲望文化。从消费可以促进生产的角度来说,人的本能欲望的开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但偶像剧的合法性价值不应该被任意夸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不可能仅以感性欲望立身,而一定要用理性的力量给感性欲望限定一个疆域。

关键词:

  偶像剧作为在当代中国非常流行的一种大众文化,还未引起国内学术界的足够重视,现有的研究成果或者是对具体剧目做描述性的艺术特点分析、或者是对这种剧的文化功能做简单的道德批判,这些思路仅从偶像剧的表象上看问题,没能看到偶像剧与当代社会的深层联系。可以说,偶像剧这个名称虽被广泛使用,但其内涵却并未得到阐明。本文下面将从现代性的视角出发对此作出阐述。
  
一、偶像剧与感性现代性
  在探讨偶像剧与现代性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之前,本文先对"偶像剧"作出语义上的界定。
  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对"偶像剧"的词条解释是:"指集数不多(一般30集以内)、大量采用面貌俊美的演员、符合社会流行的造型服饰、适合年轻人的偶像艺人、以细腻爱情戏为主,主要场景为现代的时装电视剧、以青少年为主要收视对象的剧种。"这个定义谈到了该剧种的几个重要的表象特征,但没有说明该剧区别于其它类型电视剧的深层实质。百度百科在解释这一词条时又补充说"偶像剧" 起源于日本的1990年代的诸如《东京爱情故事》、《101次求婚》等以偶像明星主演的12集日剧,"一般说来,多指是发源于日本的电视剧种,在日本称为'Trendy drama',即'爱情时髦剧'或'趋势剧',多由日本人气偶像演员或歌手主演。"又有说法指出其实偶像剧在美国、欧洲早有这种剧。本文同意这种观点但此处先不争议,先强调时髦剧与趋势剧的叫法比较贴合偶像剧的实质本身,也更能说明偶像剧与社会现实、与观众群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偶像剧来说,紧跟社会趋势、保持社会时髦、引领观众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想象才是所有偶像剧的根本制胜法宝--这一突出特点在其它类型的电视剧中不是最被强调的。
  那么,这一特点与现代性有什么关系呢?诚然,偶像剧中的社会趋势与社会时髦都是关于现代社会的,从这一点可以反推出偶像剧当然是在现代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同时人们也可以发现,偶像剧并不反映全部的社会现实,在所有的偶像剧中,剧中人物出入的场所、人物的穿着打扮、人物的消费对象,总是有那么多时尚与豪奢的元素,在激起观众对现代社会的奢靡生活方式的认同与向往,它处处散发着魅惑的气息。因此也有很多批评者谴责此类剧太过脱离现实,其实它脱离的不过是"平民"的现实,而不是时尚圈或上流圈的现实,用是否脱离现实的批评标准根本无法产生有说服力的结论。
  如果我们使用"现代性"的理论来代替这种现实反映论,则可以看到偶像剧在现代社会的合理存在。从理论上来说,现代性作为一种推动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具有三个层面,即感性层面、理性层面和反思-超越层面,这与人类一般精神的三个层面是一致的。在现代性的感性层面上,存在着被释放出来的人类生存欲望,它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深层动力,尤其是在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的丰富程度早已超过了人们的基本生存所需,经济的再发展就必须取决于对人性贪婪欲望的最大激发,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本能欲望的开发和社会发展是一致的和可行的。刘小枫也指出在现代社会"享受感性快感的程度,成为对人生的终极辩护。" 感性欲望诉求不但本身构成了现代文化的一部分,而且还要通过文化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大众娱乐文化在现代的繁荣和兴盛。偶像剧就在这种情境中应运而生,它借助现代电子媒介,通过营构一个个物象的盛典来"生产需求与欲望,动员欲念与幻想、政治与消遣。" 根据偶像剧与感性现代性之间的这种高度契合关系,我们也可以发现,只有在感性现代性较为发达的社会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偶像剧,而偶像剧反过来推动着感性现代性的发展。从这点出发,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欧美早就有这种剧,而在亚洲,其发展顺序是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大陆......。
  
二、偶像剧中的现代欲望符码
  和精英文化致力于以公共关怀的视角生产意义、引发玄远的思考不同,大众文化始终是和人们的快感诉求和欲望诉求联系在一起的。偶像剧作为在大众文化当中最紧跟社会各种时尚趋势、欲望趋势的文化形态,它以自己独特的信息图像符号幻想出了一种人类欲望生存的新文化时空。这个新文化时空包含有以下几个基本符码:
  一、都市。所有的偶像剧都以现代都市为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因为"都市"本身就是这些电视剧贩卖给观众的重要艺术形象。高楼林立、广告炫目、百货公司是购物的天堂;豪华的现代家居、不断更换的时尚的现代服饰、酒吧、咖啡厅、迪厅、名车、豪宅、派对、跨国公司......偶像剧中这些豪华与奢侈的梦想在对观众进行不停地视觉冲击的同时,也深深地刺激着观众的内心,一种要求在都市中享受现代生活的观念和思想悄然地成为观众精神的深层动力。为了让剧中的这些物质现实更有说服力,偶像剧的发生地点一般都选在各个国家的一线城市。如经典的日本偶像剧《东京爱情故事》里,完治、三上、里美都是从乡下来东京寻找欲望和梦想的,韩国偶像剧的故事一般发生在首尔、或巴黎、或威尼斯,而台湾偶像剧的故事一般发生在台北、高雄、北京、上海......而美国近年来的当红剧《欲望都市》,创作者把地点选在曼哈顿,仅仅是曼哈顿这个名词,就已经能充分勾起观众的欲望,更何况剧中人物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刺激着观众进一步在自己的生活与剧中人物的生活之间做联想。
  菲利普·潘什梅尔说:"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地说,也可能是一种氛围,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 人们对城市的定义和理解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出发的,偶像剧同样根据自身的文化特点和需要出发,把城市塑造得不再是波德莱尔笔下的"恶之花",而是现代文明的"优雅之花",是一个充满了吸引力的、潜藏着无数机会的、可以让人充分拥抱欲望的梦想之都 。
  二、人物。在偶像剧中,人物也是欲望的一种形象载体。一方面,从形貌上看,偶像剧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俊男美女,要符合当前青少年群体的审美观以满足(她)他们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偶像剧还特别注重剧中主要人物的时尚打扮,着重强调了时尚元素在一个人物形象上的重大意义。每一个偶像剧都会设定出一个或多个公主级、王子级的人物,这些人物的一个重要的身份说明就是拥有富可敌国的财产,其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的奢华都无不增添着人物美的光耀;而那个可怜的灰姑娘,在相当长的剧情中会非常普通,直到遇上王子生活才有了质的改变,被王子打扮后她一定相当惊艳。
  偶像剧中的这种人物塑造模式,和偶像剧与感性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系是紧密相关的,从感性现代性的视角出发,现代人的身份就是被想象成不停地追逐时尚消费的个人,消费成了人的本质。只有与时尚联姻,一个人物才找到了她的安居之地。
  三、爱情是实现梦想和欲望的神奇魔法手段。偶像剧的主要故事情节就是爱情,且其模式非常固定,无论欧美还是亚洲,主要的情节模式无非就是灰姑娘白马王子式和才子佳人式,其中又以灰姑娘式最为经典。如此老套且陈旧的故事为什么一再上演也没有遭到观众的唾弃,就是因为在这种剧中爱情是种神奇的魔法,它能让我们感受到梦想突然间离我们普通人是如此之近。爱情成了满足我们此在欲望的神奇手段,而不能引领我们进入奢华之境的爱情在偶像剧中一定是要被安排着衰败的。
  我们从女主角的爱情对象总是富豪子弟也可以看出,偶像剧就是把富贵名利当做评判爱情归属的一个重要条件的,为什么男主角都要是王子似的人物,为什么灰姑娘自己都属于普通阶层,可她们之中却没有人会和普通阶层的男性产生爱情呢?而男主角一旦潜意识当中有点开始喜欢女主角,他的行动往往是给她一个豪华包装,或带她出席一个豪华处所等,如《命中注定我爱你》里的郑心怡被男友骗上豪华游轮,骗局被郑心怡意外撞破又遭到男友的侮辱时,豪华游轮的主人纪存希把她带到游轮的购物处,给她顶级的时装,顶级的化妆,一下子丑小鸭就变成了白天鹅,艳惊全场,很多人误以为她就是纪存希当晚要订婚的正牌女友,她的那个骗子男友也被惊得目瞪口呆。一般来说,童话爱情渐渐修成正果的过程,也是这个女主角时尚品味渐渐养成的过程,最后,灰姑娘也好,佳人也罢,她们都成长为令人艳羡的时尚达人,而爱情则是实现这一蜕变的魔法手段。
  四、道德是偶像剧在欲望之身上所裹的一件朴实外衣,是做给底层社会的观众看的,它的存在可以表达出现代社会对底层大众的呼唤,可以消弭底层大众在观看这些奢华场景时所产生的心理沟壑,使得观众从对剧中那些道德人物的认同进而联系到对她(他)们所拥有的那些超出日常所及的生活的认同。
  在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太太每天所操心的事情就是为自己的五个儿女寻找一个有钱的贵族单身汉来做夫婿。班纳特太太的价值观是庸俗的功利的,这遭到了她的二女儿伊丽莎白的鄙视,母女俩因此经常发生言语上的冲突。但在小说中,正是这个不以功利为条件、崇尚真爱的伊丽莎白最后实现了母亲班纳特太太的理想,嫁给了非常富有的贵族才俊达西。当故事写到结尾,班纳特太太这个形象突然间让观众觉得她是个很让人寻味的人物,因为她的角色的功能好像就是让女主角摆脱道德上的负担,却又能坦然地享受富贵的生活。其实,在所有的偶像剧中,都有这种耐人寻味的角色设置。在《流行花园》中,杂草杉菜就有一个班纳特太太似的母亲,她们家境贫寒,可她一心一意认为只有到富有孩子集聚的地方才有可能让杉菜钓上金龟婿,因此不顾家庭困难的现实而咬紧牙关硬是把杉菜送到了贵族学校英德学院,而杉菜呢?尽管善良正直的她并不认同母亲这种庸俗可笑的婚姻观,可事实上她却不辱使命,竟然获取了英德学院里最有钱的富家公子道明寺的爱,并通过执着的努力得到了道明寺母亲的同意,还要外加一个二号富家公子花泽类的真爱守候。
  偶像剧通过对诸如版纳特太太这样的人物角色的设置,使得剧中主人公可以拥有完美的道德外衣,这样,制作者就让观众在一种温馨的港湾当中拥抱着都市的欲望,欲望有了一层梦幻色彩。像这样的电视剧,其看点无非是在宣扬一种尊贵又迷人的生活魅力,同时又用一种纯净的道德主义对追求财富、名誉时会出现的负面价值进行一番洗礼,让人们相信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有正义感、有是非观、有毅力的人,以及要有个人才华,生活中必然会出现奇迹,宣扬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思想,显示出了现代性对底层大众的抚慰和召唤。
  
  

三、偶像剧的价值阈限
  根据第一部分对偶像剧与感性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系的分析,可以推断出第二部分的这些符码设置只是偶像剧制作的文化策略,其根本的目的则如约翰·费斯克在分析消费文化时所指出的,是要把这些诱惑贩卖给我们这些观众,为的是把我们贩卖给广告商,而广告商需要这些电视剧能充分地刺激观众的购买欲望。欲望的消费和买卖对于社会建设来说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偶像剧的正面社会价值在于,第一,偶像剧向观众传达了现代消费社会的一些范本,供观众进行想象和模仿,使得普通大众在自身与社会之间找到了一种虚拟的维系。任何的社会形态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一个过程,中国社会在理论上提出现代化的发展方案是属于精英知识分子领域的事情,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什么是现代化的国家她们更多是从日韩偶像剧、台湾偶像剧中感受到的,正是从这些虚拟影像的体验和接受中她们建构起了对现代社会的想象、对现代社会的向往,虽然是一种影像世界,但对于她们来说是要比那些理论说明更加具体可把握的。有了这样的想象和向往,她们也对自身的生活更有一个明确的指南。
  第二,偶像剧在贩卖欲望与诱惑的同时,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观众从偶像剧当中得到的除了想象和向往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形下会成为她们的生活现实本身。各国偶像剧的成功经验已经说明,每一次偶像剧的热播,都必然会带动一轮社会时尚追逐的效应,在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偶像剧已经形成很好的产业链条,偶像以及偶像的生活方式都能够同时被推广,扩大了大众的现实消费需求,从而刺激了经济的繁荣。
  第三,偶像剧在艺术上的迷幻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很好的快乐功 能、消遣娱乐功能,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压力的场所。黄会林说:"在娱乐文化中,文化的政治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都受到了抑制,而强化和突出了它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快乐成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文化标准。" 毋庸讳言,偶像剧就是这样一种制造"快乐"的娱乐文化,偶像剧贩卖欲望,但其方式是非常令人喜欢的,比如它对道德这个层面的设置,就非常具有人文主义精神,对普通大众提供一种非常温和的抚慰和召唤,它不要求观众去思考,也不进行有硬度的批判,在思想上它是肤浅的,但它具有一种包容精神,让观众感觉到放松、感觉到情绪的随意和情感上的认同。这样的文化也是心灵所需要的。
  当然,偶像剧的价值不可以无限夸大。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感性欲望的释放,但任何社会与个人都不可能仅以感性欲望来立身。感性欲望的泛滥反过来肯定要损害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严重的甚至是波兹曼所说的"娱乐至死",个人和社会都会在娱乐中走向毁灭。因此,理性社会应该有个立体多维的文化格局,让严肃的文化突出理性现代性,表达意识形态立场,发挥教化功能,让超越的文化突出审美(反思)现代性,体现对生存意义的体悟,发挥指引人们精神超越的功能,而像偶像剧这样的感性欲望文化,则贴近普通大众的日常情感需求和欲望需求,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发挥着促进感性现代性发展的文化功能。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