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12)03-0058-08
随着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开始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体育强国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意义亦相应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地位,而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代表的中国武术在继续坚持“竞技武术”挺进奥运的同时,积极扩大其国际传播与影响,已成为中国武术在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时代政治使命。“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宝武术应该是中华文化海外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中国的国际公共关系发展、树立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1]。
1 概念厘定:国家形象与对外传播
1.1 国家形象
形象是一种人们对事物的主观感知,所以这种感知与客观事物属性就有一致或不一致两种可能,属于心理学范畴。“从专业学科的角度看,最先关注到国家形象的社会科学学科应该是传播学,然后是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学。众多社会科学对国家形象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考察国家形象奠定了学术基础”[2]。
由于中外学者从不同学科领域出发对国家形象作出诠释,因此中外学者对国家形象的定义亦有所不同。国外学者。
国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较早的学者李希光等先后出版了《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及《妖魔化与媒体轰炸》等专著,在国内学术界首次提出了中国形象被美国媒体严重扭曲的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社会、媒体和学界的广泛关注。随着中国经济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融入世界及世界了解中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迫切现实。自2003年以来中国国家形象研究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热点,出版了一些专著及论文,对国家形象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管文虎等学者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以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的体现”[6]。孙有中认为:“国家形象是国家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包括政府信誉、外交能力与军事准备等)、经济(包括金融实力、财政实力、产品特色与质量、国民收入等)、社会(包括社会凝聚力、安全与稳定、国民士气、民族性格等)、文化(包括科技实力、教育水平、文化遗产、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与地理(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等)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可分为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国家形象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但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家的实际状况,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7]。
综观国内外对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发现,国家形象从早期注重国家政治及经济物质实体开始向国家的社会、文化等“软实力”方面变化,文化正越来越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指出:“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文化软实力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而形成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力量。我国软实力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反映时代发展要求,对内表现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表现为国家的亲和力。当前,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形象对一国发展和安全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更快、更直接。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对于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对于推进全社会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8]。
1.2 国际传播、对外传播及跨文化传播
传播是指信息的流动,就国家之间传播而言,一般有国际传播、对外传播及跨文化传播等形态。在目前有关中国武术传播的研究中,多针对向外的国际传播,因而武术“国际传播”、“对外传播”及“跨文化传播”用词较多,对这3种传播形态的细微区别很少谈及,这也导致了相应的研究策略的“泛泛而谈”。只有区分3种传播形态的内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研究相应的传播途径及对策,因此辨识中国武术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传播形态内涵是讨论的基础。
国际传播是指通过个人、群体、政府在两国、两种文化或多国、多种文化之间进行传递价值观、态度、观点和信息的过程,侧重于通过政府组织、个人进行跨越国界的信息传递[9];对外传播是指特定的国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受众所进行的跨国传播或全球范围传播,它是世界各国、各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综合实力的一个局部的具体体现[10];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信息交流,强调的是“文化因素介入的传播形式,其研究的核心要点是对带有不同观点、信仰和价值观的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意义分析,是对这些人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的相应差异的分析”[11]。
从“国际传播”、“对外传播”及“跨文化传播”的概念可以看出三者是有着细微差别的:国际传播侧重于跨国信息的交互,对外传播的主体限定了某特定国家,在传播的手段及范围上国际传播广泛,涉及政府、个人、群体、技术等,对外传播特指一国通过大众媒介进行跨国传播;对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差别在于对外传播强调跨越国界,跨文化传播强调跨越两种文化,有时跨越国界并没有跨越两种文化,如中国传统文化在
海外华侨中传播,虽然跨越了国界是对外传播,但并没有跨越两种文化,不是跨文化传播。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主要是在两种文化及两种以上文化间的跨文化传播,本研究侧重中国武术进行跨越两种或多种文化进行的跨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是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关键。
2 有关中国武术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研究现状
尽管有关“国家形象”的学术研究已成为传播学、国际政治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并成为这些学科当前研究的一种显学,为我国政府、外交、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撑及指导,但有关“国家形象”的研究还没有受到武术界尤其是国家武术管理层的高度重视,武术国际传播对塑造“国家形象”的战略思想还没有得到武术学术界及管理层的关注。正如有学者指出:“武术界似乎还没有意识到武术的国际传播所承担的塑造国家形象的使命”[12]30。但武术界学者已开始关注武术传播对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理论与战略意义。吴松、王岗从建构文化形象的视野提出塑造“中国形象”的文化意义,并从“文化差异”、“文化误读”、“文化认同”指出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中的问题,提出通过构建中国武术文化形象促进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策略[13];虞定海、张茂林从口碑传播视角对健身气功国际推广与国家形象构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整合资源、成立专门机构等传播理念及控制和消除口碑传播的负面信息举措[14];方国清等人提出中国武术传播需要运用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进行塑造国家形象,通过中国武术让世界认识武术、认识中国,是提升国家形象的很好选择[15];杨建营等回顾了武术国际传播历程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重新定位武术国际化推广方略,并提出了培养专业武术人才课程、提供武术国际化推广平台及通过媒介宣传武术精神文化的具体实施举措[14]29-34;骆红斌认为中国武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是能够诠释中国“和平崛起”、展示中国形象的标志[16]。
有关武术传播与塑造国家形象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进入学术视野,对武术传播与促进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略显不足,还需要学者们从不同视角不断加深对中国武术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3 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战略意义
3.1 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
曾经以“第三只眼”观察中国形象的美国学者雷默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战略威胁’之一,在于其‘国家形象’。中国目前最重大的战略挑战,都与其‘国家形象’相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未来”[17]2。党和国家已经充分重视“国家形象”在和平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战略意义,从2009年“中国制造”广告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播出,到2011年初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伴随胡锦涛主席访美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播出,预示着塑造国家形象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之中。当前我国体育事业正努力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大转变,体育强国建设的重大转变与塑造“国家形象”的战略发展亦是密不可分。
中国从被称为“东亚病夫”饱受欺凌的国家不断发展成为体育大国,中国竞技体育6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不断向世界塑造着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中国国家形象。从1932年中国刘长春独自一人参加奥运会,到2008年中国奥运会金牌雄踞第一,中国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正在塑造一个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体育大国形象,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在国际上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2010年北京首届世界武搏运动会、2010年广州举办的第16届亚运会等国际武术比赛均以中国武术展示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向世界塑造着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3.2 中国武术是跨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良好载体
中国武术在海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在巴西,当地人被问到是否知晓中国,巴西人竖起拇指,连说‘功夫’”[18]。不仅在巴西,在美国、加拿大以及海外其他地区,代表“中国武术”的“功夫”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符号,海外一般提及中国,总会和中国武术“功夫”联系在一起。据国务院新闻办人员介绍,在开拍2011年国家形象宣传片之前,摄制组在国际上多个国家所做的调查显示,国外很多普通观众对中国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功夫”、“孔子”等古代文明上。由此可见中国武术在海外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良好载体,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及广泛的影响力,在世界各地有数量众多的华人华侨以及大量世界“功夫”迷,他们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识就是从中国武术“功夫”开始的,故而中国武术是对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良好载体。
虽然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载体很多,但通过经济、军事、产品、外交等形式对外塑造国家形象往往引起其他国家的防范与反感,以民族文化形式对外塑造国家形象正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对外塑造国家形象的“软实力”而受到重视,因为“本质上国际传播媒体之间争夺受众的激烈程度是以更生动地展示本民族的文化为手段,以更广泛地传播本民族的文化为目的的竞争”[19]。因此,文化传播尤其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及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奠定了其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理应担负起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文化使命与历史责任。中国武术文化作为一种民间流行的俗文化可能更便于在其他国家进行跨文化交流,便于其他国家民众的接受,因为哪个国家都“不喜欢别国政府的直接‘感染’,而更乐于接受民间的、文化色彩较浓厚的双边互动,因此许多政府口径往往借民间交往、文化交流之便,不动声色地传播过去”[20]。以中国武术进行跨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将会更加容易感染和影响广大民众,对于在国际上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将更具有意义。
4 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建构
中国武术进行跨文化传播要着重从技术和文化方面同时进行,首先需要把武术跨文化传播提升到一种国家高度进行战略思考。在当下全球化传播背景下,中国经济及综合国
力的增强使得西方国家及民众戒备与恐慌心理加重,武术跨文化传播亦应向世界传递一个“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要寻找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交集”,通过中国武术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世界传播。
4.1 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应达成国家层面共识
如果将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置于国家层面进行战略考量,那么这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联合打造。目前负责中国武术对外传播的单位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武术研究院下设外事部,如果以目前状况进行国家层面的跨文化传播推广中国武术跨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工程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作为一个国家形象塑造工程仅靠一个单位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多个部门联合,这就需要统一思想: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是一项国家战略,只有在达成这个统一共识下国家的多个部门才会同心协力、相互配合。
国务院应成立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小组,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由武术研究院具体设计实施,并联合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国家部级单位。教育部下设的国家汉语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孔子学院总部应努力将中国武术作为孔子学院常设课程,并争取进入所在国家高校及上层主流社会,积极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教育部应在国际教育中适量增加中国武术对外交流项目;中宣部应有意识宣传中国武术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活动;文化部应加强中国武术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应引导影视界制作一些高质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塑造国家形象的中国武打电影、电视等。要将中国武术塑造国家形象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抓,需要国家统筹安排,各部门通力协作,站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高度,高瞻远瞩。
4.2 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推广主要内容及形式
4.2.1 国家层面:竞技武术套路与散打
目前国家层面积极向世界传播推广的中国武术形式是竞技武术套路与散打,套路主要包括拳术套路的国际长拳、太极拳、南拳以及对练等;器械有刀术、枪术、剑术、棍术,为国际推广中国武术还先后创编亚运套路、奥运套路等国际规定套路向世界推广传播。对抗项目散打自1979年开展起,30多年以来,在备受争议与艰难实践中一路走来,不断创新赛事与运作,使中国武术市场化商业运作取得长足进步。从2000年至2004年的中国武术散打争霸赛开创了中国武术搏击市场化先河,中国武术散打争霸赛横空出世让大众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功夫在实战擂台上的魅力,将中国功夫神秘、传奇的面纱揭开,并捧红了原本不为人知的散打选手,让“柳腿劈挂”——柳海龙、“燕都神影”——薛凤强、“白眉大侠”——苑玉宝、“草原骄子”——宝力高等成为至今仍被散打迷们怀念的传奇人物。2005年后国际流行新兴搏击形式——综合搏击MMA(Mixed Martial Arts,简称MMA)进入中国,预示着中国搏击开始凭借更为开放的搏击形式进军国际搏击擂台。同时以武术散打为主要格斗技能载体的中国武术散打功夫王争霸赛在黑龙江横空出世,中间穿插中日、中美、中俄等中外对抗赛。中国武术散打在市场化商业运作上不断创新,在与世界搏击交流中提升了中国武术的国际影响力。
竞技武术套路与散打是国家积极推广的中国武术形式,尤其是武术套路,随着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进程,目前已经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传播,从面上讲已经相当可观,但由于竞技武术的难度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过滤,在世界上练习的人数并不是太多,但中国竞技武术通过近50年的国际传播推广,已使得中国竞技武术在世界上传播开来,后奥运时期国家层面的中国武术传播的脚步依然不会停留,国家每年都向世界一些国家派遣优秀运动员及教练员援教,这些援教中国武术的人都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分子,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中国武术及国家形象,因此在今后要加强这些援教中国武术运动员及教练员的武术文化理论学习与培养,注意传授中国武术的礼仪道德规范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援教国家宣传中国武术文化,塑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
另外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联合教育部推广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已经出版了长拳、太极拳(陈、杨、吴、武、孙、和)、形意拳、八卦掌、通臂拳、戳脚、翻子拳、八极拳、螳螂拳、五祖拳、咏春拳等12个拳种教程,以及《剑术》、《短棍》、《二节棍》3种器械教程,包括《武德与武术礼仪》、《中国武术史》、《武术概论》等著作正在出版计划中,此套系列教程选择了中国著名的传统拳种,技术难度由低到高,既有套路练习,也有拆招与对练,技术配合理论学习,由浅入深,力求通过标准化武术段位体系的推广,推动武术普及与促进武术的国际交流,不失为一套有价值的对外推广武术教程,应在完善、修订的基础上翻译成英文对外出版,便于国际武术友人学习,同时亦应该培养相应的武术段位制援教人员,向海外推广。
4.2.2 民间武术交流:太极拳与咏春拳
除了国家层面向世界推广的竞技武术套路与散打,长期以来在海外自觉承担着中国武术传播的是广大的民间传统武术传承人,其影响的范围也更广,这些民间传统武术传承人有的以传拳为职业,有的是在海外兼职传拳,他们都把传授中国武术作为一种责任。目前以太极拳和咏春拳在海外的影响最广,也较为适宜大力扶持。
太极拳目前拥有全球超过1亿以上的群体习练,如此人数众多的习练人群对中国武术塑造国家形象具有无比的群众基础和传播优势。太极拳更是以动作徐缓、姿态优雅、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深受世界大众的喜爱,太极拳外形柔和、刚柔相济的运动特色十分符合当前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太极拳具有套路、推手等运动形式,尤其是推手,运动中两人通过锻炼肢体的触觉灵敏性,处处要求“舍己从人”、“随曲就伸”。有学者提出:“太极拳与推手很可能是未来武术的重要形式。它所反映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人与人和谐的伦理观、人自身和谐的养生观恰与人类对生态文明的向往和追求相一致”[21]。太极拳运动特色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正是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生动体现,通过太极拳运动的普及推广,既向世
界人民奉献了一项中国特色的身体运动,同时又通过太极拳文化塑造着一个追求和谐、刚柔并济的和平发展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中国武术形象大使李连杰曾表示将太极拳进行国内及国际市场化推广,并希望在2020年后太极推手进入奥运会,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目标!
咏春拳为源于福建、兴盛于广东并传扬于海内外的优秀拳种,随着功夫巨星李小龙在世界功夫电影界的兴起而备受中国功夫爱好者的喜爱。咏春拳除了因与李小龙功夫电影在世界的兴起而受到世界的喜爱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咏春拳所具有的跨文化传播地域及文化优势,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咏春拳的流行是因为功夫巨星李小龙曾经习练咏春拳,并没有深入研究咏春拳之所以受到世界武术者的喜爱,是因为咏春拳的运动特点与文化特色暗合了中西武技文化的“交集”,而寻求中西武技两种文化“交集”正是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目标。咏春拳的兴盛之地广东就是地处中西跨文化交汇之地,香港正是中西两种文化交汇的中枢,使得中西两种武技在香港得到了融合。咏春拳具有中国南派武术的基本特征:简化套路(咏春拳有3个套路:小念头、寻桥、标指),实用性突出,技击强调简单直接,正是咏春拳具有的这种中国南派功夫运动特点与西方习练格斗术达成了一致,故而西方人喜欢这种突出简单直接的技击术。因此,咏春拳才受到世界各地格斗者的追捧与喜爱,而且咏春拳的对练形式藕手类似太极拳推手,是通过肢体感觉练习近身格斗,也是一种儒雅的格斗形式,应加以研究向世界传播。
4.3 培养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专门人才
中国武术要担负其塑造国家形象的使命,培养具有跨文化的武术人才是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国家虽然每年派遣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到国外援教,这些运动员及教练员大多在武术技术上有着很高的水平,而且多是竞技运动员出身,故而国家选派这些武术人才到海外传播的主要是竞技武术,总体来说并不具备很深厚的武术文化与跨文化传播理论,最基本的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关都很难通过,在海外传授的竞技武术主要通过身体运动形象传播武术,其内在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难以传播出去,这就阻碍了武术塑造国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中国武术需要有计划培养跨文化传播复合人才。所谓复合人才就是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武术技术水平,无论是竞技武术还是传统武术,还要具有较为宽厚的中国武术文化理论知识,深谙中国武术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具备一定传统文化礼仪与传播知识;另外要精通一门外语,熟悉中外文化。这些人员需要国家从武术界具备复合人才培养前途的青年骨干中选拔,并有计划、分步骤进行培养与锻炼,逐渐形成一批熟练的跨文化武术传播人才。这些武术骨干跨文化传播者负有国家使命,要有神圣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奉献精神,要肩负起跨文化传播武术塑造国家形象的民族重任。
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人才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塑造国家形象的基本前提条件,因为在进行跨文化武术传播中由于双方文化背景不同使得受众对武术的理解产生偏差,如果漠视此偏差对传播的影响,跨文化传播中国武术的效果、国家的形象塑造将会受到影响。人类社会存在各种文化,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国家都在其国家发展历程中孕育出各自的传统民族文化,因此跨文化传播中国武术的视角需要深入分层受众对象,如在欧洲文化的德国、法国与在美洲文化的美国、加拿大传播中国武术都应针对不同的文化进行,这样就有利于隔阂的消除与传播效果的提升,使该国民众易于接受中国武术,达到通过武术跨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战略目标。
4.4 多维媒介融合视野整合中国武术塑造国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在当今传媒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从多维媒介融合的视野整合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充分整合书刊、报纸等印刷媒介及电影、互联网等多维媒介文化资源,从媒介融合的视野创造性展示各种媒介中所表达的中国武术文化内涵来塑造当代中国国家形象。
4.4.1 印刷媒介:书刊、报纸
书刊、报纸等印刷媒介作为传统媒介以其图文并茂、易于收藏保存、阅读等特点很适合武术跨文化传播。但中国武术要跨文化传播就需要将其翻译成英文或其他语言才可以传播出去,而中国武术翻译成外文由于中国语言的特点一般很难表达出真实含义,“太极”、“八卦”、“阴阳”、“虚实”等词语翻译成外文容易变“味”,故而中国武术真正翻译成外文传播到海外的并不太多。以外文传播中国武术的书刊在香港较多,由于香港地处中西文化交汇之地,没有语言障碍,许多香港中国武术传习者长期身居海外,他们为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作出了贡献。随着中国竞技武术国际化的推广,国家向国际推广的竞技武术套路书刊也以英文等形式向海外发行,并配备了光盘,便于向海外传播。为了突破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障碍,今后国家应组织各方面专家翻译一些中国武术文化的书刊向海外发行,便于海外人士通过书刊了解中国武术文化,学习中国武术。
除了书刊外,报纸也是中国武术对外传播的媒介。如China Daily(中国日报)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份全球性英文日报,日均发行量达30万份,其中3.5万份发行到世界上150个国家和地区,并且有网络版(www.chinadaily.com.cn);198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向国内外发行,除在北京等地印刷外,还远程将版传到东京、旧金山、纽约、洛杉矶、巴黎、多伦多等地同步制版印刷,发行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22]。中国应重视在这些面向国际传播的报纸刊登有关中国武术重大改革、活动及一些武术文化,便于海外民众了解中国武术的动态,如2007年6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2版就刊登了“太极拳发源地定为温县”的报道,这将有利于中国武术在海外的传播。另外作为中国体育的主流媒介《中国体育报》应加大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报道。与国外主流报纸对本国传统体育的关注与重视塑造国家形象相比,我国的主流报纸及媒体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关注较少,这应是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应及时修正的。有研究发现:美国主流报纸的体育版如《今日美国报》(USA TODAY)、《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主要关注美国传统体育项目橄榄球、棒球、篮球等,并大幅报道,对国际赛事只是适当报道;英国的《泰晤士报》体育版头条一般都是国内传统、特色项目报道
[23]。可以看出西方主流报纸自觉把宣扬本国传统文化、保护国家传统项目视作职责所在,这在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在国际上塑造着本国体育形象,也塑造着国家形象。而反观我国主流报纸则缺乏自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及塑造国家形象、民族体育形象的意识。
4.4.2 电影媒介:中国功夫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中国功夫电影应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及跨文化传播的大众媒介之一,无疑也应成为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国家形象建构的最佳媒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李小龙以精湛的中国功夫打进了美国好莱坞电影圈,并由此创立了好莱坞的一个新片种——功夫电影,李小龙是中国功夫电影史上一位开宗立派的武术家与功夫巨星,他在一生中以四部半电影创造了一个不可复制的功夫电影神话,为那个时代在国际上塑造了不畏强暴、勇于抵抗的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也在世界上树立了威武不屈、凛然正气的中国国家形象。中国的功夫电影,更是通过形形色色的武术动作和场面、通过各种恩怨情仇的故事,呈现了中国文化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勇中有智、智中有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辩证法和家国至上、忠义无价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应该说,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中国所有文化行业中国际流通水平最高的产品。同时,中国电影也是中国文化产品中唯一能够进入全球主流商业市场流通的文化产品,尤其是以中国武术为题材的功夫电影正越来越吸引世界的眼球,我们有信心通过中国功夫电影中的武术达到塑造国家形象的目的。“美国电影界曾经评选过历史上最受欢迎的10部外国电影,其中有3部是中国电影,而这3部电影均为中国武术题材的电影:《卧虎藏龙》(2000年),以1.28亿美元的票房荣居第二;《英雄》(2004年),以5300万美元的票房列居第四;《功夫》(2005年)则以1700万美元的票房位列第八。另外《十里埋伏》的票房是1100万美元,排名第十一”[17]11。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时,应注重中国武术充当当代中国的文化先锋,“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中,功夫电影中的古老中国形象还需要以西方文化填补阐释的滞后,是我们塑造国家形象需要借鉴的整体思路”[24]。从电影中反映出的东西方格斗文化特点来讲:西方格斗讲究身体强壮、力量与速度,攻击与杀伤力强,最后消灭敌人;中国功夫讲究攻防技术,克服自身身体不利条件与不屈精神,以柔克刚,刚柔并济,最终结果以和为贵。中国功夫电影中的武术精神与塑造和谐、发展的国家形象正相吻合。
中国功夫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塑造国家形象应注意几种倾向:一、中国功夫电影中武术塑造的暴力人物形象倾向。中国功夫电影中多塑造一些勇猛的武术人物形象,如李小龙就以其裸露的强健肌肉、勇猛的外形、凌厉的怪啸及拳脚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国际上塑造了一位具有民族精神的中国人形象。为适宜中国武术进入向外展示和平形象塑造国家形象的时代需要,有学者呼吁不要再过于展示裸露、具有攻击意味的形象,李小龙需要穿上儒雅的中国传统服装。在中国功夫电影中要展示中国武术以德服人、以技服人之中国武术最高境界,这才符合当今中国对外树立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的需要。二、中国功夫电影中过于展现“非文明”、“不和谐”的历史场景倾向。近年来在国际上的中国功夫电影多为古装武打电影题材,从《十里埋伏》、《投名状》到《夜宴》、《孔子》,其选取的历史场景多为民不聊生的战乱及充满野蛮的血腥杀戮,这些“不和谐”、“非文明”的历史背景与当前大力弘扬的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相背离。中国武术在加强与世界的跨文化交流中,不应再过分强调电影场景中的古代武术、传统武术,要向世界传播当代武术新发展、新思想以及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新举措。三、跨国资本对中国武术文化传统的肆意西化解读倾向。近年来中国电影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出现了中外联手打造高投资、大手笔的电影大片的趋势,如中韩合拍的《见龙卸甲》、中美合拍的《功夫之王》、《木乃伊3》以及《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尽管这些电影大片中以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武术为题材,但大多根据西方文化场景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进行了过滤,是站在西方文化图景中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诠释,展现给观众的是娱乐化背景下杂耍般的武功,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花嫁接在西方文化的参天大树之上。正如有电影界学者指出:“(美国等西方电影及东亚国家与地区电影)均按照自身文化逻辑阐释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以同质化、欲望化、感官化等消费特征替换、改写本民族的经典文本、集体记忆与情感经验,这种文化的强力误读不仅严重束缚了国内观众对国家形象的体验与想象,而且更引起其他国家与区域的观众对中国的认知混乱。……在保存武功这一表象符号的同时,具有民族集体记忆与传统价值理想的文化遭到无情的抛弃”[25]。我们理应对这种在电影中软化甚至颠覆中国传统文化、肆意曲解中国武术文化的行为高度重视,这也是与当前塑造国家形象的国家战略不相符合的,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宏观调控。
4.4.3 互联网:中国武术塑造国家形象的虚拟空间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互联网(Internet)以其快捷、便利、开放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影响全球的传播新媒介,成为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虚拟空间。在人类迈进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世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播途径呈现多元化格局。如何有效地把握和利用互联网这些传播途径,打造新的传播平台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尽管中国功夫借助于功夫影视等宣传渠道的推广已经在全球文化市场占据了一定地位,但离“以武术的魅力而赢得世界”的战略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互联网为中国武术进行跨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提供了无限的虚拟空间。
目前中国武术官方网站(www.wushu.com.cn)还没有看到外文版,这使得中国武术发布的最新信息无法传播到海外,世界其他国家无法通过中国武术官方网站了解中国武术的最新发展,这对于中国武术对外跨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是不利的,需要建立外文版的中国武术网站,以便于向世界传达中国武术的最新面貌,让世界武术爱好者及时了解中国武术的发展,进而通过武术了解中国。
相反,一些商业网站已经建立英文武术栏目向世界展示中国武术及民族文化,进而让世界人
民通过中国武术了解中国。2004年,中国日报—搜狐英文网(www.english.sohu.com)作为第一个由国家级网络媒体和国内著名的商业门户网共同策划打造的一个英文资讯平台创立了,搜狐专门开设有一个“功夫”栏目,主要介绍中国武术最新发展,它的创办和建成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进行对外传播的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中国互联网向国际化发展迈出的新的一步。2009年5月,由全球功夫网络科技集团、北京少林武术学校联合中国网库全力打造的全球功夫网正式推出,网站凭借北京少林武术学校的丰富武术资源,加之国际国内武术界、文化界和文艺界鼎力支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历时半年之久,精心策划、设计和构建。全球功夫网拥有全方位及时快捷的第一手新闻信息、海量且独家的武术功夫资料库、深度解析的名家访谈、专营武术相关产品的网络商业平台、武术爱好者相互交流的沟通论坛,为网友提供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服务媒介,全球功夫网有专设的英文版。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必须要跨越语言障碍,互联网传播中国武术需要开设英文及其他语言版,这样才是真正的跨文化传播,否则还不是“跨文化”传播,这也将大大影响中国武术在世界的传播。
5 结语
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综合国力的提高,在世界上树立“和谐、发展”的国家形象正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当前中国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大力推进中国传统的民族体育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呼唤。通过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塑造中国形象亦是当前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诉求。
中国武术进行跨文化传播要着重从技术和文化方面进行,需要把武术跨文化传播上升到一种国家战略高度进行战略思考。武术跨文化传播亦应向世界传递一个“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要寻找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交集”,通过中国武术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世界传播。国家层面的竞技武术套路与散打、民间武术交流的太极拳与咏春拳可以作为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推广的主要内容及形式,同时注重加强培养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专门人才。在当今传媒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从多维媒介融合的视野整合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充分整合书刊、报纸等印刷媒介及电影、互联网等多维媒介文化资源,从媒介融合的视野创造性展示各种媒介中所表达的中国武术文化内涵来塑造当代中国国家形象。要将中国武术塑造国家形象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抓,需要国家统筹安排,各部门通力协作,站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高度,高瞻远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