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从1974年在《西安日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深深的脚印》至今,发表散文作品200余万字,创作时长三十余年,出版散文集60余种。丰富多样的内容,求新多变的散文风格这反映了他全彩的作家的性格。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描绘着社会生活。
贾平凹曾就历史传统文化和当代世界潮流的发展谈论到,迄今为止,散文界发生重大变革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而文体形式的变革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散文的改革方向应该顺应时代的、世界的标准。在贾平凹的散文创作理念中,他时刻践行着对五四以来开创的中国文学新时代散文、杂文、美文的继承,而且在鼓励传统散文思想的同时,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创作中求新求变,汲取现代思想,使其散文在横向的时间和纵向的空间方面不断地扩充。
一、儒道文化的忧患意识
从贾平凹新时期的散文来看,“栖心释梵,浪迹老庄”是其进行禅思散文创作的理念规范。而“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更是作者在创作中遵循传统道德礼数和借鉴老子庄子习文的经验。这样的创作理念是儒家和道家的糅合与互补,体现在《坐佛》、《三目石》、《树佛》等篇章,不仅使其艺术眼光更加开阔,而且显示了他对禅思散文的一种内容拓展。关于贾平凹的儒道文化的理解,从另一个侧面足以看出,就是他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静虚村”,一种静谧、闲适、超然的人生境界的体现。贾平凹的散文总是能散发出古老的气息,让人感受到是一个教书师傅在给自己的弟子吟诗颂词。谢有顺曾对于贾平凹新时期的散文创作中史学眼光的发展这一点说过,贾平凹的散文创作,总是能够把现代感的思想意识,装进他所能把握到的传统文化的逻辑里,透过语言的物质外壳,创作出传统系列的当代意识的散文,体现着一种超越自身文体的力量。
对于儒道文化的忧患意识,一般而言,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文化,侧重于研究形而上的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则偏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的思考。贾平凹的散文正是在追求这种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他生于丹江之畔,青山绿水养成性格,且处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交,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于楚风,他又喜欢沈从文,对自然天地常怀赤子之心,善于吸取传统文化和古典散文营养,散文自然别有洞天。贾平凹对秦地文化的题材能够做到信手拈来成作品的还要得益于他对经典古籍的学习和研究,其中古代小品散文对他影响颇大。其散文中偶然体现出的大局观和全局景象就是借鉴了《山海经》和《水经注》。他清新隽永的语言,生动的描写,精炼的叙述基本是从《世说新语》中吸取了养料,此外贾平凹散文所体现的流畅性基本是从明清小品中领悟到的。
贾平凹在谈到史学传统时强调到,在现代社会,人们把我们在民族最强盛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丢失了。时代所赋予的品格,在同时代会被潜移默化的形成,但之后才会让人们所熟识。贾平凹的史学传统与他继承民族传统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受先秦诸子散文家、魏晋小品散文、《史记》的写法、明清小说特别是蒲松龄、曹雪芹等小说家的影响。也许是小时候父亲的教导,对贾平凹的教育也是传统的一面,他从儒家、佛家、道家中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意识根源,看清中国的国民性。
二、“现代”思想的践行
贾平凹在新时期的创作,显示了他是一位极具现代眼光的批判者和思想者。贾平凹在散文的现代意识方面下了很大工夫。现代意识,在人们看来就是人类所想表达的意识,这意味着我们要关怀的是大部分人类基本的生存状态和他们的原始愿望。而作为一种自由文体形式的散文,更要具有责任感。因其表达方式不受束缚,所传达的内容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类似于其他文学艺术,是在承担许多无可复加的社会意义。
散文创作的成功标准不在于其数量,而在于质量。这种质量的重心是放在读者的心灵冲击程度上的,以至于对读者产生影响。然而,作家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总是呈现出一种摩擦的状态,这种摩擦越厉害,说明作家创作出了人们期望的优秀作品。作品作为作家的思想承载物,体现了社会的思想变化,以作家独有的社会地位,从人类的角度出发,它不以歌功颂德、顶礼膜拜为创作目的,其创作初衷是以怀疑批判的眼光去挖掘人性的深处和揭露世间百态,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去给读者呈现自己所处的世界。
在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中,散文形成了一股热潮。贾平凹在文坛的二十多年,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是西方文学的思想、思潮极具融合与文化发展时期,贾平凹在新时期的散文正是受这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显示着他对中西文学借鉴、互相发展、相互传播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美国“新闻体”小说创始人海明威简洁的写作手法,美国推理小说家福克纳等作家,使贾平凹散文显示出了现代风格。谢有顺就贾平凹散文的现代行做出过评价,在近二十年贾平凹所创作出来的散文,他总是追寻着一种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时融入当今文坛相互矛盾的看法和理论,但他出色地完成了这些现象的统一。他就是这样一个这种信仰传统却又时刻追求着现代品格的脚步。
参考文献:
[1]贾平凹,《贾平凹文集全20卷》,惠西平,王新民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2]贾平凹,《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朱玉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3]韩鲁华,《精神的映像——贾平凹文学创作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4]曾令存,《贾平凹散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