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论《史记》的语言特点和概述特征

2015-07-23 11: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前言
   《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著作,是一部没有作者主名的史料汇编,不仅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也是当时语言的代表,为司马迁完成《史记》提供了许多资料。《史记》采《战国策》文共一百多处,有直接引自《战国策》的,有以《战国策》所记史事为依据的。我们从《战国策》和《史记》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先秦到西汉语言发展的一些轨迹。
   二.判断句式更加丰富并且使用有了分化
   判断句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有系词判断句和无系词判断句两大类。在古代汉语中无系词判断句虽然没有系词帮助判断,但是却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来帮助判断。
   1.主语·者,名谓短语·也
   仅在《史记·刺客列传》这一句式出现五次,如下: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
   荆轲者,卫人也。
   此外还有“者”和“也”连在一起使用:
   “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在这一句式中“者”为语气词,起提顿作用,“也”起帮助判断的作用。在《史记》中“者”作语气词起提顿作用已经很常见,而在《战国策》中“者”的这一用法还很少见。在整部《战国策》中这种格式出现得较少,“者”用作语气词则更少,多用作代词。
   《卷二十五魏策四》中“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卷十八赵策一》中“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
   《卷二十七韩策二》中“非独政之能,乃其姊者,亦烈女也。”
   《卷十五楚策二》魏之几相者,公子劲也。
   《卷二十五魏策二》梁者,山东之要也。
   《卷三十一燕策三》“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
   “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其中第一例第二例第六例中的“者”并非语气词而是代词。
   《史记》中在“主语·者,名谓短语·也”句式中“者”用作语气词,而在《战国策》中“者”多用作代词。
   在《史记》中这一句式多用来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
   2.主语,名谓·也
   其中主语既可以是名词或名词短语也可以是由代词(是,彼,此,其等)充当的,代词常复指前面的事,物或人,在名谓短语前有时有否定词“非”。这一句式在《史记》和《战国策》中出现都很频繁。
   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共出现十二次,在《战国策》的相关记载文字中这一句式出现十四次。
   (1)光之身,子之身也。
   (2)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3)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4)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
   (5)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
   (6)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
   (7)而死者果政也。
   (8)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9)其之燕,燕之处士因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10)丹所报,先生所言,国之大事也,原先生勿泄也。
   (11)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12)秦始皇召见,有人识之,曰:“高渐离也。”
   以上十二个例子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
   (3)是怀二心以事君也。
   (4)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5)此必豫让也。
   (6)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7)轵深井里聂政,勇敢士也。
   (8)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
   (9)傀又韩君之季父也。
   (10)此吾弟,轵深井里聂政也。
   (11)非独政之能,乃其姊者,亦烈女也。
   (12)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
   (13)是太子疑光也。
   (14)是丹命固卒之时也。
   以上二十六个例子出自《战国策》与《史记·刺客列传》的相关记载的文字。在《史记》中这一句式多用来表示对人的评价或感叹或对事情的判断,很少用来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
   以上是常见的判断句式以及一些变式。句式二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广泛的使用,句式一则在《史记》中广泛使用而在《战国策》中使用很少。
   由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在《史记》中判断句得到进一步发展,格式丰富并且使用有了一定的分化。
   三.句子结构更加复杂化
   通过对比相关内容我们发现《史记》的语言更加丰富,这主要表现在修饰成分大量增加如定语状语更丰富,代词指代更清楚准确,名词短语也更加复杂化等方面。
   我们选取了《史记·刺客列传》和《战国策》相关内容中的相同叙述作为比较对象。同一组句子中句一取自《史记·刺客列传》,句二取自《战国策》。
   1.修饰成分的增加   智伯甚尊崇之。
   知伯宠之。
   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
   卒醳去之。
   卒释之。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臣。
   寡人不复释子。
   寡人不舍子。
   于是襄子大义之。
   于是襄子义之。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
   在上述的七个例子中,《史记》都添加了状语,使叙述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加准确。
   2.名词短语更加复杂化
   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执兵刃。
   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杆。
   在《史记》中名词短语更加复杂,使得指示更加清楚明白。
   3. 使用动词更准确,
   漆其头以为饮器。
   而将其头以为饮器。
   寡人不复释子。
   寡人不舍子。
   卒醳去之。
   卒释之。
   在以上三例中《史记》和《战 国策》的记载使用了不同的动词,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在《史记》中动词的使用更加准确。
   4.连词使用的增多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
   在《史记》中连接词的使用增多,而在《战国策》中连接词很少使用。在有比较关系的句子中连接词有很重要的作用,使语言更加得流畅,气势连贯,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发现《战国策》的语言比《史记》中的语言丰富。下列每组例句中前一句取自《史记》,后一句取自《战国策》。
   且智伯亡无后。
   且知伯已死,无后。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于是襄子乃面数豫让曰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报智伯矣。”
   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
   在第一例中《战国策》的记载中有副词“已”,第二例中《战国策》记载中使用状语“面”,第三例中《战国策》记载中有状语“呼天击之”。在第一例中《史记》省略“已”字并不影响表达和意义,省略后更精炼。在第二例和第三例中《史记》的记载把状语都省略了。但这种例子并不时很多。
   四.小结
   通过比较发现《史记》中的语言句子结构更复杂,修饰成分更丰富,表达也更精确。由此可略知,从先秦到西汉书面语言是逐步复杂丰富和精确的。
   参考文献
   [1]史马迁.西汉.《史记·刺客列传》[M].钱氏藏书.
   [2]史马迁.西汉.《史记精选(下)》[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5.
   [3]刘向编.西汉.《战国策》[M].钱氏藏书.
   [4]杨伯峻 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6.
   (作者介绍:李晟爱,长垣烹饪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