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浅谈新经典写实绘画的关系分析

2015-07-20 09: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写实绘画就有着特殊的历史语境,一切艺术都是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服务,写实自身的艺术内涵和艺术魅力很难在处处束缚的历史语境中得以彰显。随着85新潮及之后89中国当代艺术的崛起,一些不满足于单纯写实的艺术家,尝试着新思想的平面化甚至卡通化表达,然而殊途同归的是,依然逃脱不出金钱的洗礼,一再重复自己,大批量生产导致符号化泛滥成灾,各种形式的复制满天飞,似乎不卡通、不平面就不够当代,实在是扭曲的市场催生了扭曲的创作。但是,中国新经典画会中有一批严肃于艺术,从内心深处真正求索艺术真谛的艺术家,盘守真实自我,写时代境遇,守传承精神。新经典写实绘画较之略有浮躁之嫌的抽象艺术,更加具有写实的踏实与深度感。值得当下美术学习者的借鉴的不仅是他们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份耐得住性子、静得下心的求知态度。
  关键词:新经典;写实;绘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2-0016-02
  写实主义绘画我们并不陌生,一般指的是描述真实存在的物质而不是抽象的符号,无论是面对真实存在的物体,还是想象出来的对象,艺术语言都是真实可理解的,典型的代表就是库尔贝。“经典”一词意为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代表性最完美的作品。两词结合“经典写实主义”,即可理解为描述真实存在的物质,成为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作品风格。那么符合这几点的莫过于以靳尚谊、艾轩、杨飞云、王沂东、李贵君等为代表的画家。而“新经典写实主义”则又添一“新”字,那么,在这次画展中,我觉得这个“新”就体现在表现内容与精神面貌的新上。就这一点来说,如果没有体现出异于前辈的新面貌,没有新时代新精神,那么“新经典写实主义”充其量也只是“经典写实主义”罢了,并无实质的创新之处。
  新经典写实主义的作品,整体看来还是有其“新”意之处的,较之过去的经典写实主义,新经典写实绘画的作品确实能够体现出新的内容和新的精神面貌,时代气息浓厚,时尚元素也得以运用,服装衣着、肌肤质感也是表现的几乎无可挑剔,旧式家具虽然陈设过时,但是于新经典的画面中更有衬托和铺垫的意义,也使得画面更加有艺术魅力。
  作品一中描述的女生,盘起手腕,衣着素净,发型规整,面目清秀,是典型的当代女青年形象,时代气息浓厚,整体刻画和谐、质朴凝重,这幅作品以写实的艺术语言表现出了具有当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形象,手法细腻自然,画中人物给人一种很亲切、自然的感觉,似乎她就是自己身边的朋友,似乎就是一个摆拍的动作。
  作品二所描绘的是一位正在洗头发的女青年,这幅画让人心生感叹,可算是整个展厅最吸引目光的作品,看见后不由得对画家充满敬意!画面对于细节的刻画惟妙惟肖,服装的镂空是亮点之一,衬裙的布料亦是质感非常强烈,除此,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头部——洗发水洗出泡沫后粘在盘起的头发上,简直如照片般写实。画面中表现的内容很普通常见,而达到的画面效果却是很轰动的,这种写实性的绘画非常经典,是经得住琢磨推敲的!
  作品三中表现的是正在喝着饮品的两位青年女子,画面中除了人物,还交代了事件的场景,这是在室内,有边角的植物,藤椅、茶桌以及室内墙壁等。画面如果不从两位人物的衣着打扮,而仅从中国式的家具和陈设来看,年代感无从考证。画面中女子的衣着、发型和鞋子等则体现出了当下的时代特征,这也点明了新经典写实的主题,既写实又经典,既着力于功夫,又深藏着蕴意,可谓是如虎添翼,极具中国文人所沉醉的一语双关。画面沉着冷静,有着维米尔倒牛奶女子的永恒凝固质感,而不同的是维米尔沉醉于蓝色和黄色的协调感,这幅作品却是老照片般的怀旧感,不过对于“经典”一词的阐述却是异曲同工。
  作品四中的女子着夏衣,长裙,赤脚,持蒲扇,坐于沙发,室内铺有地毯,人物似乎低头发呆,亦或是摆拍式的随意感,通过画中女子的眼神,将观者带入了无限的想像。人物衣着质感真实,皮肤也是光滑细腻,几可乱真,画家的写实功底也是可见一斑。
  作品五中的女子与背景贴合紧密,而背景中的景象并非现实生活中所见的那般真实,有一种梦境般的虚幻感,人物也是不同寻常,右手扶发,衣服向后扬起,似乎是在奔跑,似乎是在吹风,面部表情不悲不喜,非常符合当下部分年轻人的心态,似乎对一切都无所谓,但又对什么都放不开。画面看似虚幻,实则真切,这也是新经典写实画家的创新之处。
  作品六中典型的中国风画面:花朵与红领巾。本来充满世俗气、浓墨重彩的花朵,加上中国少年儿童先锋队的标致——红领巾,原本该是充满宣传画色彩的感觉、有种文革时期波普艺术的味道,但是在这幅作品中却也表现的比较和谐,画面中容易被忽略的一双黑皮手套,它戴在人物盘着的手上,成为点睛之笔,巧妙表现出了时尚的元素。
  作品七中的两个人物,青年男子弹着吉他,青年女子张臂聆听,地点应该是北京的某个楼顶,从衣着来看像是学生或者是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反映的也正是无数北漂的精神面貌,有梦想,同时又有无奈,只好抒情于音乐之中,而聆听者的形象不仅让画面不悲情,反而增添了一份温暖。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