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浅析产品设计中的美学鉴赏

2023-12-06 16: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审美活动,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虽然“美”并不是设计的唯一属性和最终目的,但就设计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却成为考察其优劣程度的标准之一。“美”的设计能使产品有效地使用,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提升产品的审美体验。就产品设计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美学鉴赏。


  一、功能美——第一性设计原则

  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特定的功效和性能,由产品这种有用性功效在使用过程中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我们称之为功能美。我们必须强调产品设计的功能美的第一性原则,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必须满足人们某种使用功能的需求,功能美是产品最基本的属性,也是产品设计的核心。在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过程中,功效与美是联系在一起的。产品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产品,合目的功能的有效性是判断产品价值的重要标准。从古至今,物的功能都是设计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索尼公司的产品在当今世界已成为最优秀产品的同义词。它“创造市场”的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八大原则的第一原则就是:“产品必须具有良好的功能性。产品的功能必须在产品处于设计阶段时就给予充分考虑,不但要在使用上具有良好的功能,并且还要方便保养、维修、运输等。”这些例子无不说明产品设计作为一种“为人造物”的活动,它不可能完全忽视产品的功能价值。产品的功能之美,能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无论社会生活如何从物质性社会向非物质性社会转变,产品的功能永远是产品设计的核心,它体现着社会生产的目的性。作为人们生活和文化需要的产品设计,强调产品功能价值仍然是设计的基本逻辑,它是产品的文化意味和美学价值得以生长的基点。


  二、材料美——新材料与工艺的运用

  材料是产品的构成要素,是产品设计的物质载体。各种材料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品格和特性,它是直接关系设计想法能否很好体现的物质载体,在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材料以其自身特有的质感和肌理传递设计美,使产品具有审美价值。不同的材料结合各种加工工艺呈现出不同的设计美。通过改变产品表面的色彩、光泽、纹理、质地等方式,可以直接提高产品的审美功能,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以获得美观的外观效果,给人以美的感受。


  著名的丹麦设计师潘顿,在20世纪60年代末,他就成立了设计工作室对玻璃纤维、化纤等新复合材料进行试验研究。他的工作室在探索中创造出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设计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椅,这种椅子的优点是一次模压成型,几乎不需要人工再进行修整。它的设计造型直接反映了生产工艺,具有强烈的雕塑感,色彩十分鲜艳。充分体现了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捷豹X型汽车的内饰采用了胡桃木这种能够体现奢华的木料,经过精细抛光处理的内饰板显得格外光滑和具有美感,让人有想要触摸一下的冲动,很好地诠释了捷豹品牌的豪华与品质。


  三、技术美——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设计是人类把自己的意志施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活动。设计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同时又需要艺术来表达情感。于是,设计也就成了艺术与科学的载体。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在今天这个大融合的时代,谁也离不开设计。


  丹麦设计师汉宁森设计的“PH”灯具是运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的经典范例,同时也体现了设计的根本原则: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该设计使光线通过层累的灯罩形成了柔和均匀的效果,从而有效消除了一般灯具所具有的阴影,并对白炽灯光谱进行了有益的补偿,以创造更适宜的光色。灯罩的阻隔在客观上避免了光源眩光对眼睛的刺激,更有利于视觉的舒适。在这里,科学自觉地充当了诠释“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渠道。另一方面,灯罩优美典雅的造型设计,如流畅飘逸的线条、错综而简洁的变化、柔和而丰富的光色使整个设计洋溢出浓郁的艺术气息。


  艺术与科学从分离到靠近,进而实现优势互补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两个学科各自发展的需要。对于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设计来说,其中的意义显而易见。科学不仅极大地拓宽了设计师的视野和想象空间,也从本质上为设计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只有勇于接受对方的优势,加以合理地消化和吸收,才能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经典设计。


  四、结语

  设计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并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快的一种活动。美学为产品设计开发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为产品设计创作带来更多新理念,美学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美学使产品设计更贴近人们心灵,更具生命力,最终满足并引导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胡守海.设计美学原理[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6期

  作者:江梅梅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