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艺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合唱带给人的审美思考区别于音乐这个大类中的各分类。当下合唱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论是对概念和创作的把握抑或是表演的形式与风格,中国的合唱正呈现出风起云涌之势。笔者通过参加2015年全国高师合唱指挥教学研讨会暨首届合唱指挥教师培训班,对于当下合唱创作的审美思考有了新的认识。
一、以古风诗词歌赋为内容的美学分析
古风诗词大致可理解为古人创作的诗词和今人的仿古诗词。简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深邃的内涵,古风诗词以其特有的方式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从音乐美学的角度上看古风诗词的艺术创造,音乐美学中的情感与情绪实际上与音乐存在方式的三方面有着很深的联系,诗词化艺术形象的形态组成了具有乐音行为的艺术作品,使得人们的内心听觉去寻找诗词中的内涵意识。由此可见,它不仅集中在乐音与人的审美听觉感知的审美关系上,并且也主要是以人在音乐的审美、立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识对象化活动。音乐的审美概括来说就是“音心对映”。
古诗词有其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表现手法诸多,《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古诗词最早的社会功能就是为古曲谱词,即后来曲牌体的出现。所以古诗词的发展与音乐二者不可分割。古诗词合唱作品结构鲜明,在创作中容易把握节奏,而旋律本身就有归韵的写作意图,同时古代汉语常常运用写意的手法,使得其具有良好的画面感。
我国青年作曲家夏炎彬先生的女声合唱《苏幕遮·怀旧》是近两年来古诗创作中的新兴之作。作曲家准确地把握了北宋词人范仲淹的创作意图,勾勒出一幅绚丽的秋景,同时在和声中体现出词人的愁思之苦。全曲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高中低三声部同节奏织体对旋律进行诠释,高声部的主旋律悠扬又明亮,像是词中湛蓝的天空,低声部的和声扎实中透露着低音的旋律走向,宛如茫茫大地中落下的片片黄叶,中声部紧紧贴合空灵而又轻盈不失风趣,刻画出天空中的湛清的碧云。而本段不时出现临时的离调转调,在拓宽和声节奏的同时,展现出无边秋色的绵延伸展,奔流的江水、浩渺的江面、青峦中涌着寒意凄清的烟雾、映着落日的余晖、无情的芳草,看不到的是远方。而后一部分,曲风突变,由慢转快,加上指挥断奏的处理使得“相思泪”的主题更加鲜明,三声部的依次进入使得主旋律叠加更加有分量,明确了作曲家想要表达的酒入愁肠的创作意图。首次聆听这首合唱,不由自主地被它独特的曲风所吸引,华南师范大学女声合唱团更是将其演绎到极致。作曲家通过作曲技法将音乐穿梭千年,音乐表演的目的不是引起有音调的声觉的声波运动,而是将乐谱符号转换为听觉音响的过程中,通过内在情感动态形式的注入,引起深层心理体验,赋予无生命的形式以生命的活力,给人以人性的体验。综上所述,即是我对这首现代创作的古诗合唱作品的理解,好的作品不仅是在旋律让听众的耳朵“怀孕”,更是紧紧抓住听众的内心,体现真情真意!
自现代以来,合唱领域也涌现出不少以今人仿古诗词为歌词的作品。其中不乏有被称为“非常时代诗意锻造”的田丰先生创作的《为毛泽东诗词谱曲五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以这些慷慨激昂的诗词作为起点,终点则是音乐的独特诠释。而说到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非常时期的文革十年,田丰先生的作品无疑是在茫茫黑暗中的一颗明珠,照亮了国内音乐界,同时所展现出的民族风格更是作曲家在音乐中的美学品格,而当我们这些生活在小康社会的人们听到这一首首毛主席诗词的合唱作品时,虽不能引起某种共鸣或者唤起尘封的记忆,但是在心底油然而生的是敬畏与感动,沉着坦荡的旋律是为今天的美好生活的歌唱!当然,说到近现代的以仿古诗词为歌词的合唱作品,不得不提到的是黄自先生谱曲、韦瀚章作词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声乐套曲形式的清唱剧《长恨歌》,对我国合唱教材的发展和其他大型声乐体裁的创作具有启迪意义。“艺术是生活的表示,一个时代的艺术就表示一个时代的生活”“伟大的艺术都不失为民族与社会的写照”。而从黄自的《长恨歌》中我们看到的是具有中华民族血统与灵魂而又有西洋作曲技术修养的集大成者。运用音乐语言的中国风形式,除了借古讽今,也是在探索和声民族化的道路。音乐是实践的艺术,《长恨歌》的经久不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启蒙与救亡”的社会意义,也体现出以韦瀚章为代表的词作家在歌词的创作中极具理性思考的审美价值,赋予艺术生动的表现力,成为后世教科书式的典范。音乐的教化功能是由内而外的,听众所缺失的不仅仅存在于文化程度上,精神活动是感性体验中最重要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激活内心听觉,使其与音乐的存在浑然一体。
二、对当下诗词合唱创作的美学思考
综合以上对古风诗词合唱的美学分析,可以得出:古风诗词类的合唱作品风格更加鲜明,具有一定的时代主题,诗意的表达无疑是为作品加分的一种方式。著名合唱指挥家田晓宝教授曾就当下多元化合唱的美学品格做出了分析,就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传统合唱概念的边界突破与跨界、作品创作与审美风格的多元化、合唱表演形式与风格的多元化、鲜明的大众化的狂欢色彩”。我认为,对于古风诗词合唱的审美同样遵循,古风诗词作为歌词表达出来在形式上更加新颖,尤其是仿古诗词的创作既不拘泥于传统,又发扬了民族文化;而作为大众审美群体,欣赏古风诗词更是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样作为表演对象,古风诗词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艺术表演者的艺术修养,提升自我的音乐价值。纵观当下合唱艺术发展的瓶颈,创作人才的匮乏、理论研究的不足、合唱教学水平欠缺都是制约当下合唱发展的大问题。就合唱创作的问题而言,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更进一步地挖掘,用合唱特有的音乐语言及表演形式,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作品是接地气、有着较高的精神价值追求同时兼具文化内涵。综上,古风诗词合唱的创作不能偏离大众审美这个主体,始终坚持为群众创作,将高雅的艺术带入人们平凡的生活,最重要的当属作曲家应以发扬中华文化为己任。诗词是中国的一张名片,如何将中国的合唱走出国门,推向世界需要用心去创作属于我们自己的作品!
作者:张晶璇 来源:北方音乐 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