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什么,“美学”又是什么,这种哲学上的思辨,除了专业的学术研究者,普通人大概没几个会认真关注。生活已经那么累了,脑子能轻轻松松地放空,就知足了。
广州的杨坤龙不这么想。通过互联网,他主持着一个“美学”方面的“组织”,跟一群天南海北的陌生人一起,酝酿、消化和分享“美”的经验。没有大风大浪,没有波澜壮阔,他们只是共享着各自普通生活里“美”的发现,被“美学”的意义感动,也被彼此感动。
出生在广东清远的杨坤龙,当时正在当地的某个中专学校就读电子商务专业。“其实我的学历非常低,初二的时候就辍学了,后来去念了中专职业学校,可以说从小到大都没有接受过美学方面的教育。"杨坤龙在最孤寂的时候,经徐静蕾博客的推荐读了蒋勋的作品《孤独六讲》,结果“被书里的很多内容感动得涕泪横流”。
《孤独六讲》是一本讲述“孤独”的书,在此之前,还从来没有人这么剖析过“孤独”——但《孤独六讲》的目的不是要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去完成孤独,
“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自己一直以来喜欢的孤独终于有人理解了”,杨坤龙仿佛遇到了人生最大的知音。他在网上搜集关于蒋勋的一切消息,阅读、.收听、学习,“美学”给他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户。
在《美的曙光》里,他读到,“人类自从直立站起来了之后,解放了情,包括艺术,所以手是人类文明的开始。”这个发现让他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也会让他不自觉地去拿着别人的手仔细观摩,并喃喃自语,“你知道吗?人类因为有手才变得和其他动物不一样,才有了今天的文明。”对面的女生吓了一跳,赶紧把手抽了回去,骂了他一句“神经病”。
杨坤龙没有退却。托移动互联网的福,他在微信上发起了“蒋勋美学粉丝团”的公众号,收获了大批的追随者和粉丝,他们管自己叫“勋衣草”。
“提到美学,人们总会联想到高深的哲学命题,比如说什么是美,什么是美的本质。人们也常常认为,只有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时候,才能够与美学产生关联”,杨坤龙说,“美感训练其实一点都不难,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离我们也并不遥远。”这种体悟,大概是“勋衣草”们的共识。
只是关注一个公众号,“勋衣草”们并不满足。像是突然发现了自己并不“孤独”,他们想要更多的交流与分享。于是,杨坤龙又建立起了交流“美学”的微信群。没有想到,“加群的人越来越……分享越来越精彩,群友们都很喜欢这里……一下子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勋衣草”这样评价道:“很多时候,美的背后是无私的奉献和意念的支撑,还有价值观不断的碰撞……这是我入的最好的一个群,没有之一。”
从陌生到熟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似乎从来没有这么真诚和友好过。“加群后,认识各种群友,有些虽未谋面,却觉得似曾相识……感恩相遇,此地最美。”这样的心声,比比皆是。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从最早我一个人开始,到现在公众号有将近6万的粉丝,电台有2万听众,微博也有了5000粉丝了,微信群人数也差不多有4000多,粉丝团更是覆盖了20多个城市,聚集了这么一大批爱‘美’的粉丝”,杨坤龙很欣慰。“后来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在群里读诗,就有了一人一段用微信语音接力读诗的活动”。参与的人说,读完之后“浑身都暖洋洋的”。接着,杨坤龙又在群里做了一次线上读书会。“勋衣草”们就用这种方式,将耳朵贴在手机的听筒上,认真倾听对面那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为自己诵读一段美好的文字,“亲切而温暖”。
从线上到线下,一个单一主题的美学“粉丝团”如此迅猛地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但似乎又符合所有入的期待。真诚,是他们的主题,是一种发自心底的真性情,治愈了行走在互联网星球上的,每一个人的“孤独”。
文本刊记者郝志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