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顽童是怎样炼成的

2015-12-11 17: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我一直深信这句话有道理,但是L的到来,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现象:任性的孩子
    L是2009年秋季转入我们二(2)班的。他高个子,小眼睛,看起来一脸灵性,却让所有老师头疼不已。
场景一:“L打我!”
   我正在板书,身后传来哭腔:“易老师,L打我!”小杰捂着脑袋泪流成河。“是L用石头打的!”眼尖的同学看到了L手中的石头。
   万幸的是,周杰脑袋上只起了个小包。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控诉。
   “L上课一直在玩水枪。他还朝我喷水!”
   “他把石头放进我的书包里!”
   “他刚才朝我扔石头!”……
    语文课变成了“安全教育课”!
场景二:“L藏了我的书!”
   “易老师,我的语文书不见了!”我一踏进教室,小文就哭着迎上来。
   “L在小文座位上去过。”有同学提醒。线索纷至沓来。“L昨天拿我书包里的糖。”“他翻过我的书包。”“他没有笔就拿我的,我不给,他就把笔扔到窗外去了。”……
   可是L的书包里没有小文的语文书。连清洁工具箱都翻遍了,最后终于在垃圾篓里找到了。
   我把L带出教室问:“你为啥要藏同学的东西?”
   谁知,他脖子一扭,“我没有拿。”
场景三:“眼镜不见了!”
   放学铃响,部分同学已经出了教室。突然董世豪叫道他的眼镜不见了离他最近的L自然是怀疑对象。
   董妈妈来接孩子,一早就在教室外听到了我的询问。她拉住L,问他,哄她,求他,给他讲道理。L还是那三个字:“不是我。”他主动翻开了衣袋裤袋让我们查看,却死死抱住书包,还挣扎着要跑开:“没有!我没有拿!”
   一打开书包,眼镜赫然在目!
   “不是我拿的,是xxx给我放进去的。”他很冷静。
“顽童”结论:
   老师们一致认为,L是一个典型的“行为偏差生”。
   学习习惯差。 L要等自己玩够了再进教室。他上课自控能力差,不专心,摇来晃去压椅子、趴在地上玩玻璃珠、跑来跑去打扰别人是家常便饭。
    2、品德习惯差。L打同学,说谎,搞恶作剧,欺负弱小…… 老师批评教育他时,他身体侧着,脖子歪着,眼睛斜着,反反复复就三个字:“我没有”。
   卫生习惯差。早上穿得干干净净,中午已经成“泥猴子”了;脸上更是“花猫钩子”;吃完零食的包装袋到处乱扔,自己的椅下桌屉成了垃圾堆;到处乱涂乱画 ……
   经过了解,我认为L的行为偏差来自于他的经历。他从两岁起就随父母外出打工,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具有“流动儿童”普遍的心理特征: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性格与行为上表现为“任性”“呆板”“不合群”“没礼貌”“无主见”;家庭的流动影响了学习的连续性造成学习方法不当①。
   地震后回来,爸爸去外县某工地上干活,难得回家一次;妈妈现在家务农,逢场在街上打小工,他成了“留守儿童”,具有其普遍的问题行为:与父母分离的不安全感产生攻击行为;缺乏家长监管产生违规违纪甚至小偷小摸等违法行为②。
   综上所述,L的问题应该界定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综合症”。   
                  对策:  无奈的老师
    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L安心上课。师生单独谈话没有任何效果。老师们讨论认为:要把他放在集体中教育,先要让他从内心认同自己,认同班集体,有上进的动力才行。我们制定并按计划实施了这一策略。
    一、理解他:他是新同学
   我给孩子们讲他以前的好处,也让他讲自己的家庭,讲走南闯北的见闻,讲对同学对老师的希望,等等。(可惜他总是张不开口,而以前的荣誉,孩子们都不相信。)
    二、尊重他:他也想当个好孩子
  我教育孩子们:不能一出事情,第一就怀疑他;要相信他也会做好事;犯了错误,也要让他体面地坐下等等。
    三、关爱他:他是我们班的一员
   要尽快让他融入班集体,集体活动要主动邀请他,让他找到自尊:简单问题尽可能让他回答,;发本子,要递到他手上;请他帮老师刷刷黑板抱抱本子递递东西,派他为班级服务(这些他还是乐意的。)
   四、宽容他:人人都会犯错误
   他犯错误老师一定要耐心弄清楚原因,尽量私下处理,不能拿他警示别人。要讲道理,少斥责,取得他的信任。教他学习交朋友:有吃的有快乐与大家分享,冒犯别人要及时道歉。也教育同学要学习和他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告状,给他改正的机会。
    五、帮助他:今天你进步了吗
   1、安排一个班干部结对帮助他,监督他,只要能安稳上课就行。结果班干部换了一个又一个,没谁愿意干,都说“他根本不听我的,喊他写作业就说没有笔,给他笔他就弄断”。
   2、利用午休给他补课,希望他增强学习信心。唉!老师们勉强把他喊到身边来了三四次,以后根本找不到人了。
   3、发展他的兴趣,看能否找到攻心的切入点。可他唯一喜欢的,是玩陀螺。可前段时间有个孩子被陀螺拉条割伤了脸,各班都禁止玩了。
    六、欣赏他:用放大镜看优点
   L的优点倒也找得到,比如“今天没有打人”,“这节课写了几个字”,但往往刚表扬了他,别人就开始告状了。
   任课老师都说“有L在,没法上课了”。 没办法,学校教育只是一条腿走路,即使他妈妈再怎么说不空,我也只有一次又一次通知她了。    
                    惊异: 强悍的妈妈                       
“上课砸人”事件
   她很是惊讶:“L很乖的。以前的老师只是反映他上课不认真,从来没有说过他打人。”L承认了。“娃娃,你上课咋个不认真喃?……”她把儿子脑袋摸了又摸,搂在胸前,半像责备,半像安抚,好像受委屈的是他。
“藏书”事件
    她两眼彪圆:“我在外面打工十几年了,老板的十几万放在办公室里,我从来不去望一眼。我教育娃娃严格得很,娃娃不会拿别人的东西。哪个看到我娃藏了别人的东西?捉贼捉赃,你们老师咋允许小娃家胡乱说?”
“眼镜”事件
   眼镜找到了,我们都松了口气。这不就是L妈妈要的证据吗?
   她还是不相信:“老师嘞,我晓得我那个娃娃很匪。但是他拿眼镜干啥?他又不是瓜的,吃不得耍不得……再说,我娃不承认!”末了,像是安慰我,“我晓得老师也是为了我娃娃好……你放心,不管他拿没有拿,我回去一定收拾他一顿。”
“抢夺”事件
   这一次,我把一袋子物证给她看。“娃 娃,你咋不听话嘛?”她拉过L就是一顿拍打,嘴里却数落:“不晓得这个班哪里来的这么多小偷小摸,把我娃娃都带坏了……你要吃啥要耍啥咋不跟妈妈说?走,妈妈现在就给你买去!”
“我不能光守着他”
   单元测查,L语文9分,数学27分。
   L妈妈这下真急了,她答应来陪儿子上课。很快她就焦躁了,因为朗读时她要帮着翻书,做作业时她要帮助写大部分的字。她哀求,呵斥,拍脸,揪屁股……气哼哼的。
   三天后,她跳起来了:“我把娃娃送到学校里来就是让他来受教育的。娃娃小,不懂事,长大点就好了。学校里不听话,随便你们老师打。我啥都不做光守着他,咋个得了呢?……”   
                   反思:缺失的家庭教育
                       ——顽童是这样炼成的
   对于L的顽劣,他的妈妈实在要负主要责任。
    一、溺爱。L是家里的独子,也是家族的独苗,父母中年得子难免娇惯。她谴责老师“没有把娃娃当娃娃”,吓唬同学“他不是没有爸爸的娃儿”,提出条件“书读不成莫关系,不能弄成残废了!”,以为“娃娃小不懂事,长大点就好了”而放任孩子胡为。
    二、 推卸责任。眼镜就在孩子书包里找到的,她还是相信自己“教育娃娃严格”。“我把娃娃送到学校里来就是让他来受教育”,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责任。 抢东西是班上的其他孩子“把我娃带坏了”。总是寻找他人的错,让孩子学会推卸责任。
   三、不配合学校教育。L打了别人,怪别人先惹他;别人打了他,就是欺负他,“人都要给整死了”。还以“找校长找记者”威胁。她给孩子撑腰壮胆,言传身教。L 怎不愈演愈烈?他就从“藏”到“拿”一步步发展到“抢”了。
    四、教育方法简单。“上课砸人”情节恶劣,她只轻描淡责备他“上课不认真”,要求“学校里不听话,随便你们老师打”。孩子抢东西,她“拍屁股”,“打手板”,“数落”,固然也是一种教育方式,但紧接着“妈妈现在就给你买去”,似乎孩子犯错误只是因为物质上没有得到满足,是妈妈的错,谁让她不给买的?换言之,犯错误还能得到奖励,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五、跟孩子缺乏交流。 孩子想要的东西,不跟妈妈要,自己想尽办法“藏拿抢”;孩子的书包就是一杂物箱,还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妈妈不知道;书本破烂,从不交作业,妈妈也不知道……“我啥都不做光守着他,咋个得了呢?”妈妈在家里不守着孩子,怎么关心孩子?        
                     呼吁: 父母要持《上岗证》
                                   ——救救孩子
   我班66个孩子,留守儿童23个,占全班人数35%; 单亲家庭儿童15个,占全班人数23%。在这些留守或单亲家庭中,健康活泼而又品学兼优的只有6个;类似L的顽童,我班共有6个,全部来自留守或单亲家庭。对这6个顽童的关注,占据了老师对课堂教学60%、课后辅导80%的精力。这么大的班额,这么多的问题家庭,产生这么多的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老师确实不容易做到细致关心到每一个。家庭教育才是关键。
   家庭是教育的起点。父母更是教育工程的第一责任人,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太多问题父母。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许建国认为,“目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很多,最突出的是父母不能自省、自责、自改。太多的父母不知道人的成长规律,不知道子女教育的最基本的知识,不知道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知道家庭教育最忌讳些什么。③”我班的这些问题家庭教育情况主要表现为:1、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父母的最高学历是专科及以上的只占3%,高中占17%,初中占56%,小学占24%。如果监护人是老人,则65%只是简单识字水平。他们的教育意识与方法落后,部分对学校的教育不理解。2、家庭关系不够和睦,孩子在家庭中身心得不到健康良好发展。选择“家里经常吵架,有时打架”的孩子占37%;选择“我经常挨骂,有时挨打”占41%。3、家庭经济比较拮据,为省在校午餐费花一个小时在路上的孩子占21%,中午只在校外吃两块钱盒饭的孩子占17%。家长不合格,我们怎么能指望他们配合学校教育来提高孩子素质呢?
   怎样才能当合格的家长呢?作家、教育家孙云晓说:“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想想过去,父母怎么教育我们,就可以教育好孩子的,这是需要学习的。”他把它形象的叫做“上岗证”。他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父母需要的上岗证就包括五个内容或五个要素:现代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④”
   是啊,教师有资格证,司机有驾驶证,而影响孩子一生的人,怎么能不经培训合格就随随便便做父母呢?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强烈建议培训机构增设“家长课程”!
   强烈建议L的妈妈,赶快去补取“上岗证”!
   让L这样的顽童不再出现!          
参考文献:
[1]《流动儿童心理特征综述》河南教育科研网
[2]《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网
[3]《不要忘记家长的责任》许建国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2005年01月13日
[4]《好父母 好方法》,孙云晓 漓江出版社2006年1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