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论张说之“天然壮丽”说

2015-11-19 10: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张说作为初、盛唐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其文学思想不仅影响了集聚在他身边的一大批文人,而且对于盛唐文学观念及风貌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张说之“天然壮丽”说作了详细的阐释,论述了他既倡导自然又强调“巧辞”,既崇尚风骨又要求文采的文学理想。在张说的身后,盛唐文学的桅帆正徐徐驶来。

关键词:张说;天然壮丽;文学思想
  据《隋唐五代文论选·张说》载:张说 (667-731),字道济,一字说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属思精壮,长于碑志”,山水诗亦佳。喜延纳后进,为数不下二十余人,皆成一时名士。[1]
  “三登左右丞相,三作中书令,唐兴以来,朝佐莫比”, “始公之从事,实以懿文。而风雅陵夷,已数百年矣。时多吏,摈落文人,庸引雕虫,沮我胜气。邱明有耻,子云不为。乃知宗匠所作,王霸尽在,及公大用,激昂后来,天将以公为木铎矣”。[2]。
  可以看出,张说乃初唐文学转变至盛唐文学的关键人物之一。作为“当朝师表,一代词宗”,他对社会所关注的文学价值与特征,文学创作及评价等问题,有着明确的论述与阐发,并以自己的观念影响着初盛唐过渡时期文坛的发展。
  张说在《洛州张司马集序》中对文学进行了重要阐述:
  “加以许与气类,交游豪杰,仕遘夷险,身更否泰。昔尝涉戎幽、易,谪居邛、雟。亭皋漫漫,兴去国之悲;旗鼓汹汹,助从军之乐。时复江莺迁树,陇雁出云,梦上京之台沼,想故山之风月,发言而宫商应,摇笔而绮绣飞。逸势标起,奇情新拔,灵仙变化,星汉昭回。感激精微,混韶、武于金奏;天然壮丽,驹葡加谟衤ァ!?[3]
  这里张说重点提出了两点文学思想:一是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赋创作过程的条件,即“交游豪杰”,人生经历,“江山之助”等等;二是他本人的文学理想,即“天然壮丽”。下面就“天然壮丽”一词包含的三层含义:一为“自然”,二为“壮大”,三为“绮丽”来进行阐述。
  一“天然”一词早为道家用语,意同“自然、天真”。《辞源》“天真”条目载:《庄子·渔父》:“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不拘于俗。”后即以未受礼俗影响的本性为天真。后“天然”一词引入文学范畴,《辞源》“天然”条目载:《·魏·管  传》:“故人多爱之而不敬也”注引:“于是唱大伦之端,遂经于阴阳,文采葩流,枝叶横生,
  至张说之“天然”一词,在我看来即为“自然”,浑然天成,天然造化,非外物之力强为之。其具体含义又包含两点:“辞不可陋,故错综以润色。万象鼓舞,入有名之地;五音繁杂,出无声之境。非穷神体妙,其孰能与于此乎?” [4];二 [5],“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6],能够充分地传达作者的意图。文字表达的自然美取决于而又不仅仅取决于创作情态的自然,还跟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有着紧密联系。只有自然得体而又颇具文采的语言才能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正如张说在《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中所提出:“气有壹郁,非巧辞莫之通;形有万变,非工文莫之写。” [7] 
  二“壮”,主要是指气势的壮大,有刚健壮阔之美。结合张说其他有关文学思想的阐述,“壮”在他的文学理想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张说在《洛州张司马集序》中对其做了简单的阐述:“逸势标起,奇情新拔,灵仙变化,星汉昭回。感激精微,混韶武于金奏;天然壮丽,驹葡加谟衤ァ!敝肝恼乱哂蟹珏俟蔷ⅰ⒚骼矢战〉姆绺瘛?br />   “富嘉谟之文,如孤峰绝岸,壁立万仞,丛云郁兴,震雷俱发,诚可畏乎!若施于廊庙,则为骇矣。……许景先之文,有如丰肌腻体,虽秾华可爱,而乏风骨。” [8]
  富嘉谟继承了陈子昂刚健质朴,酣畅淋漓的论事文疏文风。《新唐书·文艺传》称其文章“雅厚雄迈”。张说赞美他的文章气象卓异,“如孤峰绝岸,壁立万仞”;气魄宏大如“丛云郁兴,震雷俱发”,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在廊庙宫廷之内,则显得气势过于刚猛,不够华美温和。《旧唐书·许景先传》载,张说曾向玄宗奏称:“许舍人(景先)之文,虽无峻峰激流崭绝之势,然属词丰美,得中和之气,亦一时之秀也。”颇为赞赏许景先之文辞丰美,秾华可爱,显示出了盛世祥和、太平之气。但他也批评许景先之文“丰肌腻体……而乏风骨”,认为其文章的感情基调不够浑阔壮大,没有那种峻拔奔腾之势,不合“风骨”的标准。从这些评论我们可以看出张说把气势和风骨作为对文章评判的明确要求,可见他对此之重视。
  其次,张说认为“风骨”要符合“风雅”的原则。“风雅”的精神实质才是语言之气势和风骨的基础与来源。没有“风雅”的文学内容,就没有张说文学理想中的“天然壮丽”之“壮”。
  张说在《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中谈到文学的功用是“吟咏性情,纪述事业,润色王道,发挥圣门” [9],又在《东都酺宴序》中说:“若夫吟咏德泽,播越仁声,斯固雅颂之余风,政教之遗美。凡我词客,安敢阙如。” [10]他在《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中写道:
  “气有壹郁,非巧辞莫之通;形有万变,非工文莫之写。先王以是经天地,究人神,阐寂寞,鉴幽昧,文之辞义大矣哉!” [11]
  可见,张说主张文学反映“政教”、服务“政教”的,这是作为一代名臣自觉的政治意识和其传统儒家诗教思想的反映。他以“风雅”来赞扬上官婉儿,说她“独使温柔之教,渐于生人;风雅之声,流于末叶” [12],评价甚高。而认为“阎朝隐之文,则如丽色靓妆,衣之绮绣,燕歌赵舞,观者忘忧。然类之风雅,则为俳矣。” [13]在《旧唐书·文苑传》有云:“(阎朝隐)善构奇,甚为时人所赏,但无风雅之体。”他本人“性滑稽,属辞奇诡,为武后所赏”。他的诗文在张说看来情色艳丽,如绮绣华采,但媚态十足,若用“风雅”的标准去衡量他则缺乏美刺比兴的写实精神,仅有使“观者忘忧”的娱宾遣兴的作用。张说对此持明确的否定态度。总之,他强调文学应该为现实的政治功用服务,从而达到“白云起而帝歌,翠华飞而臣赋,雅颂之盛,与三代同风” [14]的理想政教王化境界。他以儒家雅颂为标准的创作原则来取代齐梁时期文学空洞靡艳的思想内容,要求作品要能反映社会政治,对政治要有所裨益,这是革除浮靡文风,标举刚健风骨的一种有力举措。应该说,张说对“风雅”的推崇在当时文坛是有很大进步意义的 。     
  三“天然壮丽”之“丽”,即要求文学语言要绮丽华美,富于文采,具有声律和形式的美。早在曹丕《典论·论文》中就已明确提出“诗赋欲丽”,后陆机《文赋》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对纯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而明晰的追求。至刘勰《文心雕龙》之《情采篇》、《丽辞篇》则对文学语言华美文采的要求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可以说,张说的“丽文”思想是与前人一脉相承的。他在《洛州张司马集序》中提出:“发言而宫商应,摇笔而绮绣飞。逸势标起,奇情新拔,灵仙变化,星汉昭回。感激精微,混韶武于金奏;天然壮丽,驹葡加谟衤ァ!比衔镅晕拇堑幕篮托秤θ绻讨淮恚呛褐鸦兀葡贾だ谩U潘翟凇镀牖泼攀汤陕嫉辣分兴档溃何糁倌嶂螅涝匚难В秤杏巍⑾模星⑺危缓盒耍屑帧⒙怼⑼酢⒀铮缓蠛河邪唷⒄拧⒋蕖⒉蹋晃河胁堋⑼酢⑿臁⒊隆⒂Α⒘酰唤信恕⒙健⒄拧⒆蟆⑺铩⒐凰巍⑵胗醒铡⑿弧⑿臁⒏欢逼胗形隆⑿稀⒙⒀Γ杂κ篮擦种阏咭病R饔叫郧椋褪鍪乱担笊醯溃⒒邮ッ牛煜轮耍街牟!?[15] 在这里,张说对前代著名文人都加以了肯定,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将一些在初唐受到轻视和贬斥的文人一并纳入文伯之列,包括以绮靡藻丽见长的宋玉、潘岳、陆机、谢灵运,讲究声律的沈约,以及因风格浮靡的宫体诗而在初唐受到文风改革者抨击否定的徐陵、庾信等人物。对于他们,张说都能排除偏见,以敏锐的目光,发现其价值所在。他肯定并吸取了六朝诗歌在艺术形式、技巧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其美文思想是符合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和当时文学之发展态势的。  
  总之,张说“协调文质,吸纳古今”的辩证观念,“壮”与“丽”相结合的文学理想,既是对前人理论的思考与修正、总结与继承,又是对当时文坛创作风气的开创与指引,做到了“资于故实”、“酌于新声”(《文心雕龙·通变篇》),呈现出过渡性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要求审美内容与审美形式的和谐。刘勰大力倡导“斟酌乎质文之间”(《文心雕龙·通变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文心雕龙·徵圣篇》)。”达至魏征所说:“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 [16]的目标,铸合为“天然壮丽”的新型文学风格。其文学思想的传播与实践,而张说作为“当朝师表,一代词宗” [17],其文学观点必然地影响了他周围云集的文人学士,影响了开元文风,乃至对盛唐文人的文学观念、文学风貌的形成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其“天然壮丽”说言简而意丰,为以汉魏风骨与齐梁辞采的结合为标志的唐诗艺术高峰的出现展开了更为宽广的道途,在他的身后盛唐文学的桅帆正徐徐驶来。
参考文献:
[1]《隋唐五代文论选·张说》,周祖譔选编,第9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张九龄《故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并序》,《全唐文》,卷292
[3][4]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隋唐五代文论选》,周祖譔选编,第9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5]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抒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隋唐五代文论选》,周祖譔选编,第10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6]杨炯《王勃集序》,《隋唐五代文论选》,周祖譔选编,第6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7]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节录),《隋唐五代文论选》,周祖譔选编,第9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8]刘肃《大唐新语》卷1,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3月版
[9][15]张说《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全唐文》,卷227
[10]张说《东都酺宴四首并序》,《全唐诗》卷87,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
[11][12][13][14]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节录),《隋唐五代文论选》,周祖譔选编,第9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魏征《隋书文学传序》,《隋唐五代文论选》,周祖譔选编,第2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唐玄宗《命张说兼中书令制》,《全唐文》,卷2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