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中国古代才子佳人式文学论析

2015-11-18 10: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1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才子佳人情结  
1.1  才子佳人文学发展脉络
      1.1.1 上古诗赋中才子佳人的爱情初蒙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便有了才子佳人形象的雏形。如《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爱情诗,诗中的“窈窕淑女”便是一位身材窈窕、性格温婉的美丽佳人了。而才子形象虽未直接表现出来,但能写出这样一首真挚热烈的爱情诗,想来必是文采斐然,堪当才子一词啊。到了汉代,更有许多才子佳人的千古佳话流传下来,如汉代《西京杂记》里记载的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浪漫故事:“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司马相如以琴音挑之”,“文君夜亡奔相如”,“ 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司马相如是史上有名的才华横溢的大才子,以作赋闻名于世。文中如此形容“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这可算是最早的,典型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了。
      1.1.2 唐代传奇中出现的才子佳人故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发展的基础上,传奇这种新型文学体裁在唐代出现并蔚为风行。唐传奇的出现,改变了六朝爱情小说充满神仙妖异的迷离色彩,不再多以神、仙、鬼、怪作为爱情的主角,而是以真实性为基础,直接观照人间情感,抒写平凡人类、才子佳人的恋情。如《莺莺传》、《无双传》、《柳氏传》、《霍小玉传》等。从这些传奇佳作中不难看出其对后世才子佳人文学的影响。《莺莺传》中书生张生“温茂多情”, 崔家小姐莺莺貌美温柔,且有诗才。二人一见倾心,私订终身,无奈因门第之差,一段美好姻缘终以悲剧收场。《霍小玉传》对后代同样影响很深,和《莺莺传》一样是才子佳人定位,以诗传情。但唐代很重门第,小玉名为霍王之女,实是小婢所生,地位卑微,于是门第拆散了他们。还有《飞烟传》,飞烟也是位才女,临死时说:“生得相亲,死亦何恨!”……总之,唐才子佳人小说对双方才貌强调比较多,爱情大多在浓重的悲剧氛围中收场,与后世将爱情视为至高无上的明清才子佳人小说还有较大距离。
      1.1.3 明清时期才子佳人小说
      才子佳人式小说在明末清初时期发展到顶峰,并作为一种小说类型盛极一时。这类小说有着一批如天花藏主人、烟水散人等专业作家及专门的刊刻销售的书坊,拥有广大的读者群,非常受欢迎。大致形成相近的叙事模式,即一见钟情---小人拨乱---及第团圆的模式。绝大多数的小说都是遵从这一模式。较著名的作品有《平山冷燕》、《玉娇梨》、《好逑传》、《金云翘传》、《宛如约》、等。其中,《平山冷燕》、《玉娇梨》是公认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典型之作;《好述传》则是在才子佳人形象上有所突破、艺术上有所创新的作品,“文辞较佳,人物之性格亦稍异,所谓‘既美且才,美而又侠’者也”。才子与佳人的关系
1.2 婚恋关系的变化
      “才子佳人”反映了两性的爱情期待的内容。中国女性在爱情婚姻中一直在寻找一种平衡的状态,因为女性的不平等在于物质上的无法独立,这种无法独立在当今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中,是致命的。然而,中国古代男女则是期求一种动态的平衡。平等是既成事实,而平衡则暗含着一种追求。在中国讲究门第婚姻的社会习俗中,对平衡的追求事实上包含了对秩序与规则的还原。如《西厢记》中的张生,虽然崔张的结合中含有了很大的叛逆因素,在崔母悔婚之后,以是否中举作为实现婚姻的唯一祛码,张生对于功名的追求,正是出于对规则的遵守。最后,崔张的大团圆获得了世俗的肯定与祝福。“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正是人生命运的双重馈赠,而这两者的一并俱获,却有着深刻的因果链的内容。只有“金榜题名”,才能“洞房花烛”。《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大家闺秀,张生的地位显然无法与之匹配。所以在所谓的“才子佳人”的结合中,并不是简单的郎才女貌,而由士之“才”所引申出来的,通过科举的形式,对财富与权势的可能性追求与拥有。但是,这样的情结不是源自女性的爱情期待中,而是多半是作为婚姻的筹码。这种筹码交换的双方往往是孤军奋战的才子与佳人的家庭。在这样“等价”的原则下,才有婚姻的现实可能。所以,古代的才子佳人戏,爱情是建立在男女两性平等基础上的自由选择与自主结合。而婚姻则是从政治与经济角度权衡的结果。然而,中国的女性似乎压根就不食人间烟火,她们大都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爱情,不顾及家庭的反对以及伦理的约束。她们的爱情期待中,虽然也如王子对灰姑娘般一见钟情,彼此倾心,然而,寂寞深闺的少女生活,造就了她们的单纯和率真的性格。所以,私定终身成了她们对自己的最大的决定权。
      冲破了传统的道德约束,冲破婚姻的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家族、宗族观。无定情之人,宁愿终生不婚,不娶不嫁。独生子王云说:“若不遇佳人,不得其配,情愿终身不娶。”(《英云梦》第二回)。“生女而有才,即使无子,亦是大慰大快”。 这种以感性形态展现的女性婚恋观体现了一种简单而脱俗的美。

1.3 女性形象的塑造
      才子佳人式文学作品塑造了一批女性形象,她们有有貌,有才,有情,有智,有识,有胆,有力,她们为自己建筑在爱的基础上的婚姻而奋力以求,这是她们身上人的精神的觉醒。作者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肯定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存价值。天花藏主人说: “顾时命不伦,即间抑金声,时载五色,淹乎老矣,欲人致其身而既不能,既自短其气而又不忍,计无所之,不得已而借乌有先生,以发泄其黄梁事业。有时色香援引儿女相怜,凡纸上之可喜可惊,皆胸中之欲歌欲哭.” 理想的佳人必须美绝人寰,并且才压须眉,胆识过人,更为重要的是,佳人不仅能惺惺惜惺惺,识才子于未遇之时,与才子有一段“脉脉相关之情’,都是“胆识和贤智兼收,才色与情韵并列”的形象。小说从抽象的自然人性论出发,歌颂妇女天赋的自然本性。《合浦珠序》说:“才子名妹,但毓山川之秀气,故以芝兰为性,琬琰为才”,以芝兰喻性,以美玉喻才,就是一种人格美。这些人格美的描写,有个中心,即妇女的察赋、才智、胆识都高出于须眉男子。小说还把视角触及到爱情以外的家庭事务上。如此,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女性,诸如水冰心、管彤秀、王翠翘等人在家庭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通过自己对家政的干预和影响作用于整个社会,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 用。小说中的女子就是这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男子由衷的钦佩和尊重,达到了在一定范围内与男子对等的地位。
1.4 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从之前无数描写才子佳人恋爱婚姻的作品到明清时期的才子佳人小说,才子佳人式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作用。作为才子佳人式文学发展之大成的才子佳人小说是《金瓶梅》到《红楼梦》中间演化的形态。从内容上看,生命意识的自觉加深了,再不是《金瓶梅》中追求现世快乐的浑浑噩噩的一群动物性本能欲望的人群,追求的层次已经从肉欲、食欲升华到精神领域,表现在艺术上,也由俗向更高层次的雅转化。虽然,才子佳人小说的雅有着人为刻意追求的痕迹,但是,最终终于演化、蜕变、升华出了《红楼梦》的雅的俗、俗的雅,雅俗一体的小说的全新的审美形态。这种在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具体表现在小说结构的演变,对于人的思考,特别是女性精神的解放的思考,审美趣味由俗而雅的变化。才子佳人小说的社会审美趣味,是社会转型期社会审美心理在才子佳人小说中的积淀。才子佳人小说在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流行是有它必然的原因的,它满足了当时社会情感饥渴的需求。千万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结论”以前的所有正文内容都要编写在此行之前。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向楷《世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3]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何满子,《中国爱情小说中的两性关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3.
[5]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2.
[6]王恒柱,才子佳人小说是构筑心灵理想的文学,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
1,96一101.
[7]雷勇,明末清初社会思潮的演变与才子佳人小说的“情”,甘肃社会科学,
1994,2,87一91.
[8]潘知常,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美学风貌—明清文艺思潮札记,社会科学辑刊,1986,6,98一102.
[9]何满子,《中国爱情小说中的两性关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