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改的春风已经在河洛大地上吹拂了将近三年,作为在教学一线苦苦挣扎的初探者,我们有些诚惶诚恐。特别是高二伊始,历时长久、篇目众多的选修课,让我们不敢停下学习的脚步,奋力、费力、饱受煎熬与思考地遨游、探索在这汪洋、浩瀚的选修天地间。
关键词:用教材;专题式整合;课堂活力;效率提高
记得2010年在省里参加高二“跟进培训会”的时候,与会的专家告诉我们:由于对选修课认识不清楚及教师自身素质问题,选修课课堂教学容易出现以下几方面问题:①选修课成了语文知识专题课,②选修课成了专题内容的学术课,③选修课成了架空的人文课,④选修课成了没有个性的课。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比较普遍的问题。那作为一名既要引导学生正视高考,又要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线教师,选修课我们该如何进行才能有效达成课程目标呢?
一、打破“必修”思维,学会“用教材”,有效采用“专题式整合” 选修。
高中语文选修课设置的目标是“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做出学习内容的选择”, 那么,选修课的教学应是不同于必修课教学的,我们要从脑海中彻底摈弃“选修”像“必修”课那样一篇一篇来上的“意念”,学会“随心所欲不逾矩”——“用教材”但是不唯教材,确立准确的、合适的教学重点。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采用“专题式教学”的策略,从现有的选修教材中开发确立供学生选择的学习专题,让学生在现有教材内,实现“专题选修”;在专题选修的基础上,再去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选修课程,力争使我们的选修课堂做到连点成线、织线成面、组面成体。具体范例如下:
(一)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立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分别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旨意)、“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声韵)三个专题入手,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打破这一课程框架,在原有专题的基础上,重新组织内容,再开发出一些专题,以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
(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以“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作为“专题”,我们可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节课是“从不同材料解读项羽形象”,以探究古诗文中的项羽形象为主要内容。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阅读材料:必修中的《鸿门宴》(《史记•项羽本纪》);教材之外刘邦对项羽评价的片段(《史记•高祖本纪》);诗歌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杜牧的《题乌江亭》、胡曾的《乌江》等。
第二节课是“《庖丁解牛》的多重解读”。借助第四单元的课文《庖丁解牛》,让学生学习表达思考对同一篇教材的多重理解。
第三节课是“专题的再次选择与确立”。教师引导学生读完本单元的所有课文后,找出自己感兴趣的专题,然后集体探讨学生确立的这些专题,分析比较以确定哪些专题比较好,哪些专题有待修改,并讨论如何修改。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如何选择、确立专题,培养学生思考、辨析的能力。
通过 “专题整合”的方式,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灵活地选择。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的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等待”“接受”,而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长处,积极参与,在这样的训练下,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课堂氛围也由“一潭死水”变为了“一池春水”。。
二、“专题选修”联系“必修”,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基础”与“发展”共进退。
“专题式教学”在确立专题的时候,必须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具体一点说,就是教材在确立每一个知识点,选择每一篇课文时,都是经过一番精心选择和深思熟虑才做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材是“集大成者”。在教学设计中,如果不重视对教材的研究和利用,轻易远离或者抛弃教材,另起炉灶,我们往往容易“出力不讨好”,走了一大圈弯路回来,发现还是“这里的青草更肥美”。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在“选修”中联系“必修”,在“共同”中促进“发展”。
“专题式整合”对全新的语文选修教学来说,是值得重视和借鉴的。它可以避免把选修教学混同为必修教学,在这个意识引导下,我们会考虑如何确立合适的专题,如何组织、整合课文,教学专题也会是在正视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下,不盲目攀高而设计出来的一些适宜的内容,它将体现过程的细嚼慢咽,而非追求数量的囫囵吞枣。
在语文新课改选修教学的漫漫征程中,“专题式整合”只是语文教学探索中的“沧海一粟”,我们将会继续努力,力争能有更好的方法来完善教学,以期能为学生们的求学生涯增添一些亮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潘洪建、李志厚、周福盛.《高中选修课实施现状与对策的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3期.
[3]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