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逻辑学论文

以语言学习为本

2023-12-08 22: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曾直指语文教学的积弊:“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长期全局性的失误”,那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剖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积累”。很多语文课堂表现为:学生被动地听老师剖析文章的情节、结构、主旨、形象、文学表现方法等,大多学生昏昏然晕乎乎,记忆一些跟语言本质关系不大的术语,长此以往,被鼓捣得失去了对语言的新鲜感。在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中,学生们对精美语言感知的鲜活之心日渐僵化,青春心灵所本有的“语言应激反应”的灵敏度日趋迟钝,学生不知不觉间沦为了老师讲析课文的容器,成了老师宣泄参考书知识的杂物桶,这样的课堂沉闷而缺乏生气,活泛的青春之心失去了激情,语言之美的森林荒芜成了沙漠,教学效益自然很低,语文课也因此饱受诟病,成了“人人皆可批评”的学科。 
  针对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象,洪镇涛老师大胆提出了“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变讲堂为学堂”,大胆实施课堂结构改革,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实施语文教学之本体改革,解决“教什么、学什么和怎么教”的实质性问题。如此,语文教学的整体构建就要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语感训练为主要方法的体系。 
  这个教学理念,契合新课标精神,把握住了自古以来汉语学习的实质——以语感为中心的文化传承。我深受启发,在教学实践中,本着以语言学习为本的理念进行了诸多尝试,多所获益。 
  如何以“语言学习为本”进行教学呢?我认为,先要构建语言学习的基本框架:直面阅读——体悟领会——积累精华——训练提高。 
  首先,何为直面阅读?一般人读书往往泛泛而读,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读的书不少,但大多是入宝山而空手归。直面阅读是相对泛泛而读的精读,是心灵沉浸于文本语言的思维行进,是情感与作者共鸣的协奏曲,是字斟句酌地思悟语言意蕴的深层解析,是反复诵读吟咏而生情结的汤汤流水,它抛却了所谓政治说教而直面语言的本质内涵,它淡化了老师以权威身份的讲析,而直通语言的内核,它直接沐浴语言文字的光辉,啜饮语言文字潺潺的溪流,感受语言本身之美,直接地把语言原生态的美读进内心,通过高声朗诵以体会其抑扬顿挫之美,或通过默默心读感知语言呈现的思想之美。它体现了语言文字与自我心灵的直接对话,犹如涓涓细流润泽树木花草,犹如倾听鸟鸣于山涧,观花开于田野,阅读成了成了美的滋润,生命的享受,成了无声无息的成长,如此,阅读才成其为阅读,最有力量的东西才真正在你的生命中扎根、发芽。 
  其次,说体悟领会。在直面阅读的基础上,如何体悟语言之美,让作家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演绎为学生们的血与肉呢?笔者认为,揣摩语言,写出针对文本语言的感性体验之语或批注性之语才是最佳途径。如学习《六国论》,要努力揣摩其语词所蕴含的词采。此文语言气势俊伟,思维缜密细腻,见解独到深刻,很具战国策士纵横捭阖之风。若能抓住文中虚词,就可把握情感之脉,把握其文气神韵。如品读文中的“也”“固”“矣”“呜呼”“苟”“故”等虚词间的前呼后应,搭配珠联,就能体会到其语言独特的情韵,感知其思想变化。试举“也”字讨论一下,文章开头立论提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再看文章第一段结尾:“故曰:弊在赂秦也”。同样的意思,为何前面不用“也”,而段末用“也”?认真体悟就会发现,前面意在明确“赂”字,凸显“赂秦”实属亡国之举。而段末的“也”与“故曰”连用,更体现了“弊在赂秦”这一结论的确定性,以毋庸置疑的态度阐释表达,饱含苏洵对于六国因赂秦而走向灭亡的叹惋之情与伤悲之意。文句多了这个“也”字,就多了一份气势,多了一份深沉,多了一份神韵。 
  笔者在国培教师论坛会上,听韩军老师讲语言的体悟领会,很受啟发。韩老师讲《匆匆》,举出一个词“遭”,即“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中的“遭”,韩老师问,能不能将这个词换作“回”“道”“趟”“路”呢?这个词的意蕴到底在何处?有什么巧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自然,学生的语言意识,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也会深受启发,这种教法可谓以语言学习为本,灵然一动而至语言解读的新境界。 
  然后,谈积累精华。文章浩如烟海,而生命短暂,应摘取宝石珍珠,摒弃粗劣文章,撷取精华,汲取养分,才能健康迅速地成长。“多读”绝不是量的增值,想通过举三反一提高文学修养,恰恰是走错了路子。一些学生网络小说读到烂,低俗言情的书看了一本又一本,文采没能提高,反而弄得胡编乱造,网络语言乱飞,以辞害意的现象频见于高考改卷现场;更有甚者,弄得自己精神恍惚,世界观混乱,价值观倒错,把人生都给误了。因此,笔者倡导,多读古今精华文章,对经典古文古诗反复诵读,至千遍万遍而不厌,直到熟读成诵,将精华文章的思想融铸成自我的风骨。熟读至诵才是真的积累。学生积累精华的语言文字,等于将最有生命力的语言原种播在了青春的富饶田野,收获自不待言。 
  最后,略谈训练提高。必须明确的是,语言运用同样是一门科学。语文学习,学的就是关于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技能,离开训练,同样不可以。世间一切技能,只要是后天习得的,没有不通过训练就能自然生成的。实践出真知,听、说、读、写,离不开训练。口若悬河,是练出来的;运笔如飞,立马可待,也是练出来的!没有听说读写的可操作性训练,哪里能轻易“听出意图,说出文采,读出情韵,写出真知灼见”呢?德摩斯蒂尼的口才是含着石子练出来的,王羲之书法盖世是染黑了整个池塘写出来的! 
  但笔者也反对把语文教学搞成题海战,一个没有积累阅读的拔高训练,只是在做“太极操”,比比划划而已,功夫不会真的上身。老师讲解阅读技巧,取代不了学生自身的语言思维,阅读技巧永远要从属于其感悟力与表达力的自我生成,而这种能力的生成恰恰在于我们“以语言为本”的教与学。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要紧紧围绕语言进行谋划、推进、落实、提高。语文教师,一定要从事“真语文”教学,传授学生以真谛,千万不可跌进形式主义的“伪语文”的教学陷阱里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