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逻辑学论文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

2016-12-08 14: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每次考完试,学会都会说我都想到了,但就是没写。本文针对这种现象,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其本质就是逻辑思维存在差异。并结合自己参加高考语文阅卷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经常听到学生说,我在课堂上听懂了,但就是不会做题,自己写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存在差异;甚至每次考完试,有的学生说我都会,我不知道该答哪个方面?这种现象应该不是少数。究其本质就是逻辑思维存在差异,也就是说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存在不同。逻辑思维能力是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是一种思考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包括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的能力,是一种与形象思维完全相反的能力。思维是人与人之间最为本质的不同。

 

  孙绍振先生说: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这些方法是最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它适用于一切科学领域,在语文教学和评价中也被广泛并且更为重要地应用着。《课程标准》也强调: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一张语文试卷,无非包括两样东西:一是语文知识,二是思维方法。思维,是语言的内在本质。文学作品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科技文章主要表现为逻辑思维,作文一般是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也考察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考察学生对生活能否进行辩证性的思考。或是顺向思维,或是逆向思维,或是换位思维,或是辩证思维等。作文的立意深浅是思维的差异造成的。句子衔接与病句修改、语序调整与句式变换、仿造句子与修辞辨析、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无不与思维有关。但是,语文教教学在改革的大潮中大刀阔斧,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都进行了多种尝试,但是,忽略了语文教学中最核心的问题——思维。现在就以考试为例。

 

  我曾参加过陕西省的高考语文改卷,当时批改的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第四小题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第四小题。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不分析概念,造成审题不清。

 

  概念是反映事物及其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也是思维的起点。因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要准确把握概念。

 

  例如2015年语文全国试卷第十一题的第四小问,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很多学生写的是造成此种心情的原因

 

  此题用的逻辑方法是分析。也就是分析题干,即分析概念,题干就是一组概念,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简单一点说就是我们需要知道答什么。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此问有两句,后一句才是问题,通过这个词可以发现应该有两问。第二问的问题比较明确,有什么效果,也就是作用。关键是第一问,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分析什么,就需要从第一句中寻找关键词。通过可以看出,本句有两个概念,一个是表现,一个是心情,所以,分析的对象应该是表现心情。这样梳理后,就很清楚第一问要回答流泪的表现是什么和流泪的心情是什么?

 

  二、不会归纳,造成思路不清。

 

  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主要是归纳推理,即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心思想的归纳,写作手法的归纳等。

 

  例如,2015年语文全国试卷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用的逻辑方法是归纳。本题有三问,如果不仔细分析和归纳,回答问题会思路混乱,层次不清。因此可以根据题目中的提示或者暗示来理清思路。

 

  第一问是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就知道从两方面回答,一方面是如何刻画传主,另一方面是如何评价传主。而这一问完全可以从文中寻找与概念相关的关键词。第二问则比较简单,第三问结合材料说明理由,结合材料则是条件,理由,间接就是问它的优点和作用是什么?

 

  三、不会概括,造成回答不准。

 

  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概括能力,如果不会概括,就显得废话较多,语言不够精炼。例如上题中最后一问,理由是什么?有一部分学生回答:因为作者说的有道理。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同样的意思反复说。这就是概括能力缺乏的表现。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不是学生不会答,而是学生不知道怎么答,答什么?这些都是因为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英国思想家科林伍德把人类精神生活分为五种形式:艺术,其思维方式是想象;宗教,其思维方式是崇拜;科学,其思维方式是实证;历史,其思维方式是过程;哲学,其思维方式是逻辑。科林伍德认为这五种形式是整个人类或每个个体发展的五个阶段。而哲学的思维方式逻辑又是其它形式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成绩。

 

  作者:严登平 来源:知识文库 20161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