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版画是一门讲究印痕美感的艺术,它和其他类型的艺术一样,跟随时代的转变而发生着变化,从古代版画的经刻,到明清小说的插图,再到芥子园画谱;从民间纸马,到各种风俗年画,再到今天具有独立艺术品格的版画艺术作品;版画的传承和发展跟社会的进步,印刷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的转变无不息息相关。作为语言的版画印痕时时刻刻诉说着我们生存的时代的种种传承和变革。
关键词:版画印痕;时代审美
众所周知,人类的审美取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审美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当人们谈论起一个时代的审美特征时还是会在纷繁的现象背后看到属于这个时代的特殊品质,比如当我们谈起魏晋时期的审美很容易想到秀骨倾向、仙风道骨的审美追求;讲到汉代艺术的审美时,不由得会想到气魄深沉雄大的汉代石刻;当我们谈起唐代的审美时,脑海中便会浮现出唐三彩或是《簪花仕女图》中雍容华贵的妇人形象……因此,可以说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是特定时代审美的产物,当然版画也不例外。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变革,人们的审美取向必然会发生变化,此种变化势必对当时的艺术家产生影响,从而反映在其作品中,而该时代的艺术作品也逐渐沉淀出这个时代审美的特质。比如在我国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版画刚刚起步,学习对象主要是鲁迅先生介绍引进的欧洲版画,语言资源单一贫乏。所以此时印痕语言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欧化的倾向,如图十一江丰的《要求抗战者,杀!》。主要特点是注重明暗、投影和空间的变化,人物面部模糊,缺少中国线刻艺术的简洁明朗。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塑造了版画粗放、刚健的特殊品格,具有艺术史上罕见的战斗精神与冲击力。抗日战争结束后,农村民众是主要的受众者,审美倾向和欣赏习惯带有浓厚的本土文化倾向。对欧式的风格不欣赏,不喜欢阴阳脸式的明暗图式。艺术家为了迎合民众,研究大众的欣赏习惯,力图使刻画对象与欣赏对象统一,从形式上民族化、大众化,从而服务于民众。印痕以阳刻为主,用线造型,背景简单,画面明朗,趋向于传统绘画的标准。与30年代作品相比,场面大、人物多,以情节的生动表现和对新生活的真实概括,丰富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表现时代变迁的足迹。例如:江丰的《五谷丰登》(图十二)运用了古代民间木版年画的形式,创作中舍弃了欧洲版画繁琐的背景和人物的阴影。此画不单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境况发生了改变,还反映了历史的巨大改革,所包含的社会涵义却相当的有历史深度。艺术家对于民族风格的追求,体现出主体审美意识的演变。本时期版画虽然在政治宣传中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版画自身建设的角度讲,确是失误的选择,泯灭了创作版画的特色。直至40年代后期,一些版画家才意识并开始调整,在《焚毁地契》、《审问》、《人桥》等中西语汇融合的作品中通过刀法、黑白的精心组织,在阴刻阳刻的巧妙结合中,对印痕进行了趣味性的探索,把创作版画提升到一个新的艺术层面。建国后和平时期的文化艺术氛围为版画家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欣赏者已由工农兵及战士而转变为市民与知识阶层,版画作品也由战斗型转向审美型,由社会批判型转为讴歌赞颂型。一改过去粗放、刚健的风格,以写实、细腻的手法来表现,在形式美中蕴含着一种文化气息和高雅情趣,如吴凡的《蒲公英》、黄永玉的《阿诗玛》等,黑白讲究、设色雅致。雅化趋势的出现,是版画摆脱社会负荷,向本体与画家内心的一种回归,是画家审美意识增强,版画走向自立的表现。可以说,版画雅化趋势倾向是我国版画传统语系的完善与升华,标示着版画审美取向的改变和专业品位的提升。
八十年代的版画创作,较之前的作品面貌反差之大令人膛目。由于宽松的政治与文化环境,美术界青年艺术群体涌现,前卫美展不断,理论家称其为“85美术新潮”。反映在版画领域,画家主体意识增强,对传统观念消解与否定,着力于精神层面的突破。由以往的陈述套路和具体情节因素而转为传导抽象的理性情境,或宇宙观念、或生命意识、或科学精神以及文化意蕴等。其创作主体为新生代版画家和青年学生,他们回避大众的审美意识,表现现实生活的意识淡化,重主观内心世界的表达,重个体的生命体验及对自然、社会现象的独特感受与理解。在一些代表性画家的创作中,展开了对版画传统图式的破坏,以错位的时空打破三维空间与焦点透视法则;以抽象构成或幻象造型向传统具象语系挑战;以随意的刀痕消解既往刀法的塑形、审美功能;以零乱的黑白与意象的色彩颠覆原来的和谐感与秩序感等。例如《黑白祭-天日山古树被盗伐纪实》以实物拓印冲击着传统的版画观念,戴政生的《窗》系列作品,如图十三《窗10号》以窗棂的阻隔,分割历史遗存与现代文化符号。这些都具有新锐的创意和有别于以往的视觉效应,这种取向成为我国版画转型的标识,走出传统、切入当代的先导。在另外一些代表性画家的创作中,开始了现代语系的探索与建构,纯化语言、精纯技艺。通过媒材物性的探索,刻印高难技法的研究,把某种技艺推向极致,如陈琦的水印版画《荷之连作-十六》等作品,其技巧之精谨,令同行赞佩。这种取向使我国版画由粗糙趋于精良,由陈旧而为新颖。从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基本上延续之前的审美样式,较之前期更趋向于多元化格局。从整体上看,本时期版画重本体建设,因有的在制作上已走到极致,所以开始呼唤对现实的关怀及版画的精神文化品格的重视。而青年版画家及学生的创作与一些学术性展览则较少现实生活的转述,而着力于历史文化符号与抽象理性结构的重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艺术作品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审美变化忠实的鉴证。我国的版画创作和审美意识几经转换发展到了今天,由一般政治性的宣传与浅层次的反映生活,走向审美价值的独立,精神内涵愈加深邃;由艺术语言的粗糙陈旧而走向精到新颖;时代的变迁和审美的变化也深刻的影响着版画艺术的发展和追求,而反过来版画印痕中也切实的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随之带来的审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