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逻辑学论文

找寻失落的思想深度

2015-11-16 13: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当下,中国戏剧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各类题材的戏剧作品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我们在享受戏剧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之时,也应该对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尽管国内戏剧呈现出一派繁荣之象,然而在表象之下,主流戏剧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已经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趋势。技术多了,思想少了,娱乐多了,情感少了,这是当前中国戏剧的真实写照。
一、戏剧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思想深度
      思想深度之于戏剧来说是第一要素,是其屹立于文化艺术之林最鲜明的标志。那么,怎样理解戏剧的思想深度?戏剧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思想深度?我们翻开世界戏剧史册,那些经典之作无不真诚地、深切地关注着人类的命运发展,对人性进行发掘与深入探索,或表现,或解剖,或洞察,或拷问,或批判。诸如西方戏剧从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美狄亚》开始,到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歌德的《浮士德》、席勒的《强盗》、《欧那尼》,到俄罗斯的诸多名剧,直到二十世纪初前后契诃夫的戏剧,易卜生的戏剧,奥尼尔的戏剧,乃至萨特的戏剧,密勒的戏剧,布莱希特的戏剧,深度的思想力使戏剧充满了力量,充满了人文精神、灵魂的力道。戏剧使人们重新体验生存本身,体验各样生命情境下人性的挣扎与跋涉,体验人性的坚强与脆弱,人性的美丽与丑陋,感受到人性的光辉。诸如莫里哀的喜剧、果戈里的喜剧、迪伦马特的情境剧、达里奥弗的喜闹剧等看似嬉戏,看似游玩,看似调笑人生,然而看罢后你会记得一个个人物,一个个埸面,感受到一个个人物后边隐藏着的作家、导演和演员把握到的人性的悲酸与生命的挣扎,会玩味很多很多,喜剧后边同样是深厚的人文关怀,有思想力量,有情感力量。诸如尤涅斯库的《犀牛》、《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看似荒诞而怪异,变形而离奇,然而其独有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关怀其实丝毫没有减弱,他们同样体验着人类的幸与不幸,人性的复杂与迷离,现实的荒唐与扭曲,生活的悲惨与可笑。
二、国内主流戏剧缺少思想深度的原因与表现
      我们现在的戏剧不知从什么时侯开始丢失了思想深度,用文艺批评家毛时安的说就是:“今天我们的戏剧基本上没有稍有力度的思想,呈现出一种严重缺钙的硬度缺失。”我们剖析原因无外乎两方面,即主观意识上的放任及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否认,包括政治环境、经济因素等在内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力确实很大,但是这不能成为是我们主观妥协的借口。很多时候,我们想如何获得与讨好更多的观众,我们想如何投评委与专家所好,我们想如何名利双收,我看就是我们的想得太多了、太复杂了,才导致我们放任自己,放开了思想深度。
      主流戏剧缺少思想深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谓的主旋律类型戏剧大行其道,成为了主流中的主流,各大评奖活动中的常客和各大剧院团的“座上宾”。我认为,长期以来戏剧对于主旋律的理解和实践是片面的,同时存在着误区。弘扬真、善、美固然是主旋律,而鞭挞假、恶、丑也同样是主旋律,难道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房价问题、医疗教育问题、交通安全问题、司法公正问题不是关乎民生的主旋律吗?现在很多的戏剧打着主旋律的旗号抛弃思想深度,回避现实,只讲成绩,不谈问题,已经完全成为宣教型、政绩型戏剧。写改革的戏,不管多么艰难的改革总是改革者胜利,而这个胜利来得又是那么自然,缺少困惑,缺少挣扎,没有痛苦,没有失败;写下岗工人的戏,不管多么困难的下岗问题到最后总是能迎刃而解,然而现实却是直到现在仍存在着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下岗遗留问题;写英模、写优秀党员的戏多数都在排列好人好事,看戏好像看宣传材料,这样的戏你还指望它能有人爱看吗?当人性固有之美、之善被概念化为政治产物时,当社会原因所造成的人性之丑、之恶被形而上地归结为个人道德缺陷的时候,当我们人为地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时,我想戏剧存在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主流戏剧缺少思想深度的另一个表现是市场型戏剧成为戏剧界宠儿。由于市场型戏剧适应了很多观众的娱乐性需求,因而拥有不错的经济收入,这让众多戏剧人趋之若鹜。
      现在的戏剧,论深刻,比不上小说;论情感,比不上电视剧;论震撼,比不上电影;论娱乐,比不上小品和相声;论通俗,比不上流行歌曲。没有了思想深度的戏剧,失去了真情实感的戏剧,不能使观众产生思想共鸣的戏剧,不能慰藉观众心灵的戏剧,你拿什么叫观众爱你?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精品剧目,再对比世界经典剧目,我们确实最需要在思想上补课,而不是形式与技巧。
三、构建戏剧思想深度的核心因素是创作者的态度
      一部戏剧作品,能否不随着岁月的流逝,被时间的长河所淹没?能否跨越地域、种族、国家、民族的界限,被人们承认和赞誉?我想除了这部戏剧作品要有精巧的构思,生动曲折的情节,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之外,也就是说,除了剧作家应该具有娴熟的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段之外,从根本上取决于剧作家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是否正确,思想是否深刻。戏剧作家在创作一部作品之前应该有个基本的思考与态度,那就是为什么要写这部作品?写这个有什么意义?透过这部作品想要表达什么?这部作品将起到什么作用?许多作品正是因为作家创作指向不明或指向的意义过于贫乏与肤浅而变得单薄无力。我们回顾曹禺、老舍等老一辈戏剧作家,他们的作品直面社会现实,他们写作品,是因为他们感觉自己身上有一种使命感,他们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领路人。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不再是由自己的笔来加以预测,而是来自于政治精英、商业精英和法律精英所设计并维护的制度规则以及来自于他们对这些制度规则、社会目的的解释。在这个整个文艺创作群体被边缘化的时代,戏剧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面临艰难的抉择,到底是疾呼呐喊,还是麻木不言?到底是坚守信念,还是随波逐流?现在,我们的社会还远不是那么完美,还有苦痛与不公,还有罪恶与绝望,任何时候都会有人陷入困境中。戏剧作家应该去寻找每种典型困境的生活逻辑线,并且把这种思考的结果艺术化地表现出来,果敢担当当今时代的精神与终极意义的追问。
      思想是戏剧的灵魂,思想更是戏剧作家的灵魂。面对着思想深度缺失的戏剧与戏剧创作,我们应该成为勇士,在命运安排的战场上勇敢拼搏。只因戏剧的明天,需要我们具有这样的勇气和精神。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