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我们做老师的绝对愿意择英才而教,省心而且易有成就感;对于那些“差生”则恨不得退避三百米,因为劳神费力而不一定讨得了好,就算是好了也会反复,是“持久战”,我们当老师的难以对耗下去,“朽木不可雕也”是我们最直接的想法。有很多班主任的经验是“用热诚感化坚冰”,而我们的很多人做不到这点,因为太难了,每个班总是有几个差生难以感化的。
教师眼中的“差生”,一般都是学习成绩差、个人习惯差(经常迟到或旷课、作业不交,少数孩子还有打架、抽烟等),或是思想有问题的学生,总是以违反校规、顶撞教师为乐。
相对于“好学生”来说,差生在学习过程听到的大多是批评,甚至是讽刺挖苦的语言。差生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常持回避和抵触情绪。其实差生内心渴望更多尊重、信任、理解与进步。我们要了解差生才能帮助他们,而不是一味的厌弃他们。
那么“差生”主要有哪些表现呢?
1. 失败太多导致心理压力大。班级存在以成绩为标准评价学生好与差的标准是不可取的。它会导致学生认为:“凡是成绩好,在教师眼中就是好学生;成绩差的永远是个差学生”,这使得学生心理失衡。这些差生试图避开一切考试,如果难以避免,即使参加考试,他们也根本不会在乎分数。这是那些“差生”们表示自己对排名等级无言的反抗。
2. 教师对差生的忽视。学业失败的学生总有一些,他们不想参与学习,即使他们考试不及格。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学生很快就会放弃学业。参与是学习的的重要前提,而教师起着最为重要作用,这种作用远远大于家人或同学。差生最需要教师的关注与支持,但由于学业成绩或自身行为的原因,他们最有可能得不到教师的关注与支持。
而教师无意识中的教学行为,忽视了对差生的尊重,教学中缺乏耐心、缺乏鼓励,从而加剧了差生们厌学的心态。
3. 自暴自弃。教学中总会碰到几个“无所谓”心态的差生,他们对自己没有目标,拒绝承担任何责任与努力。这类差生可能有过心理创伤,“家长埋怨,老师指责,同学歧视”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对学习丧失信心,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4. 逆反心理。由于差生得到的常常是批评、指责和嘲讽,自尊心受伤,对教育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
5. 惰性。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进。只图舒服自在,玩字当头,怕动脑筋,缺乏吃苦精神学习。这类差生爱凭“小聪明”,做事一知半解,轻言放弃。
6. 压抑 。这类差生也想把学习搞好,家长也希望他们成才。但由于基础太差,总是学不好,常常陷于痛苦自责中,情绪波动大, 导致悲观消极的压抑心理。这种压抑心理得不到释放,会让差生性格变得暴躁、叛逆或沮丧、颓废。
7. 消极自卑。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娇惯、溺爱造成对父母过分依赖,当学习出现问题他们畏难发愁,自认为不如他人、自己轻视自己。还有的差生家长过分严厉,经常打骂、羞辱,把孩子吓坏了形成怯懦性格。再有个人因素,如智力缓慢、能力差、性格内向、失败体验过多等,使差生失去信心。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要如何改进这些差生的状况呢?
我们应该分析差生心理成因的根源,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差生的转化不仅需要耐心、更重要的是方法与策略、信念与坚持。把握教育时机,结合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差生的转化。
在教学中, 我们用兴趣激发差生学习主动性。学校教育中坚决反对“按成绩排座位”或者因成绩差受到“特殊对待”,比如挖苦、讽刺等伤害差生的心理。相反,我们结合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多角度巧设计,全方位地培养差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组织教学要关注意放大差生的优点,积极引导他们意识到学习能增长个人能力、丰富思想;帮助他们朝着自己的目标发展;特别要了解到相关差生的爱好习惯,并把这些爱好和习惯运用到课堂管理中去,给差生创造学习环境。
用鼓励和熏陶差生确立奋斗目标。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它的发现会让学生看到希望。家长、教师要热情地设法为他们创造好的环境,给他们提供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切实感到受信任、受尊重的喜悦。
用科学方法培养差生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巨大力量,会让他们终身受益。包括培养孩子敢问、善问问题的习惯;养成按计划完成的习惯;引导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等。特别是差生,他们更加需要父母耐心、细致的指导:差生在学习中容易遇困难放弃,一知半解,家长尤其要耐心引导孩子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先解决基础问题,掌握必要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要为差生创立整洁、安静的学习环境,保证他们有自学空间与时间。
对差生的心理疏导。教师对差生要充满热情,充满爱心,用教师的热情去激励差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师的爱心去增强差生学习的信心。定期或不定期地找他们谈心,经常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父母与孩子交谈中多用肯定语气,不断地向孩子提出一种真诚的期望,会增强差生的自信和力量。
所以,无论家长还是教师对差生的自信心影响很大,要尊重、理解差生,更要善于赞扬他们:“孩子,只要你努力,你一定行。”
父母要学习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做好孩子的心理辅导。差生遇到挫折不可避免,但不能因此失望和自暴自弃。他们对学业及生活的预期、理解过程中容易形成偏激的心理,因此家长尤其需要更新理念,和孩子换位思考,在信任、理解前提下鼓励他们进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客观接纳自己、学会欣赏自己。
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教育紧密结合,多方面引导差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健康成长。校园文化熏陶给予差生的是一种情操的陶冶;让差生参与丰富多彩多种课外活动、参加心理教育讲座等活动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家庭教育中与孩子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坚定的理想。而进入社会大课堂,实践磨砺出生存能力,考验出心理素质与面对不良环境干扰的自制力;无论家长、教师适度的放手,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使其自身克服困难、积极进步,收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