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逻辑学论文

地方高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5-11-11 10: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是地方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解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环节,进而探讨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在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原经济区崛起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

关键词:

一、序言
      随着经济全球和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向纵深发展, 部分国际产业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东部地区部分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亦逐步加强。在此条件下,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措施,促进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在此过程中,地方高校理当助力当地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地方院校英语教学只有和地方省市的具体问题相结合,才能体现其历史意义与现实使命,才能推动地方院校英语教学的现实性创新与发展(刘满芸,96)。
      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教学相对于英语专业教学而言,在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从事与其专业相关翻译工作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原经济区各地方高校,理当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大批复合型翻译人才,为各大行业尤其是涉外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
二、许昌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然而,通过对中原地区10多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和课程设置方面。此方面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1)经调查, 90%的高校大学英语使用教材为21世纪大学英语和全新版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及视听说教程。其中部分翻译试题脱离了时代脉搏。同时,此类翻译练习主要用以巩固本单元所涉及之词汇、短语、句法结构等语言知识,缺乏对翻译理论知识和常用翻译方法的讲解;更加缺乏实况模拟下的实训,距离翻译教学尚有较大差距。2)从学时安排看,读写教程和视听说教程每单元共八个学时,翻译教学课时分配不足半个学时。翻译课程的设置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翻译教学的处于尴尬境地。
      2.就任课教师而言,虽然大学英语教师多为英语专业毕业,但是其中86%的教师毕业学位为非翻译方向,并未经过系统的翻译课程学习和大量翻译实践的磨练,任课教师对翻译教学兴趣不高,更难以引起学生对翻译能力提高的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亟需早日提上日程。
      3.就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而言,没有具体指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如何开展,对翻译教学没有做出整体性的教学计划,对翻译教学指导性不强。目的对过程有较强影响或指导作用,翻译过程亦受到翻译目的之影响,正如“the prime principle determining any translation process is the purpose (Skopos) of the overall translational action. This fits in with intentionality being part of the very definition of  any action”(Nord, 27)。《要求》对学生翻译能力要求的笼统性以及对地方大学英语教学环节指导的缺乏,导致《要求》指导实质性不强。
      4.就评价体系而言,缺乏科学性。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不完善表现为:1)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质量评价不科学,93%的教师认为,大学英语主要评价尺度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考研英语考试。但此类考试也仅限于单句翻译,并未真正实现语篇翻译。2)同时评价标准僵硬,翻译试题往往会给出所谓“标准答案”,这些都不利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进行。
      5.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而言,校内实践是大学英语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目前存在问题表现为:1)100%的大学英语课程承担部门组织并指导各种课外英语学习小组。但专门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结合本专业优势提升英汉互译能力的学习小组尚未成立,使得学生业余翻译学习缺乏组织性和规律性。2)90%以上的大学英语承担部门每年定期主办或承办诸如英语演讲比赛等校内英语学习实践活动,但尚未主办或承办和翻译相关的比赛,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能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3)对各种比赛和活动进行系列指导力度普遍不够。比如对英语角的指导,虽然由原先的一盘散沙上升到每次英语角之前指导教师和相关负责人商定相关讨论话题,使口语交流有针对性,避免同一话题高频出现。总之,针对全体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普遍指导相对缺乏,没有形成指导性的长效机制。
      6.大学英语校外教学实践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步骤,亦是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提升英汉互译能力的关键所在。 目前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已与部分驻地企业建立翻译实训基地,但有待于进一步改善:1)目前,校外实训主要是指对涉外企业对外谈判过程回顾、学生试做译员教师担任译审等,校外实训形式有待于进一步丰富,为学生提升其英汉互译能力积累实战经验。2)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目前主要和市驻地部分服务行业建立实训基地,行业领域相对狭隘,合作对象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7.就现代教育手段使用方面,其利用率相对较低:1)多媒体教室和听力实验室能够满足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需求,但是多媒体主要用来展示可视化资料,教学内容互动性差;部分教师只是利用听力实验室主控台的教学平台,而对测试平台、业余练习平台等利用率较低或鲜有涉及。2)网络教学提上日程,75%的学校基本构建了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但由于软件和硬件建设以及任课教师和学生对平台的掌握程度方面的不足,网络平台的利用率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8.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主体—全体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本科生而言,对翻译教学的认识上存在误区:1)经调查,89.5%的学生认为本科阶段学习翻译就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学生英语竞赛或者通过考研英语考试,毕业后欲从事和本专业相关领域翻译工作的不足8%。2)由对翻译学习需求认识不足而导致对翻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大多数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对翻译学习往往仅限于英语课内字、词、句层次的英汉互译,鲜能接触语篇翻译,参与课外翻译活动或者校外翻译实训更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时下中原经济区驻地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教学模式涉及的各个层面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大学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为培养大批复合型翻译人才,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驻地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可试行如下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在此教学模式架构下, 大学英语教学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下四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1.制度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为课程建设的实施提供基本框架和指导性纲领:1)我国高等院校众多,学生英语单语能力层次不一,同时高校教育还有明显地地域特征,难以针对所有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有针对性地教学规划。可行之计在于,某一地域同一层次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部门可以协同合作,制定出适合本地域、本层次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整体规划,在此框架内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并不断调整、完善此规划。我校大学英语课程亦应该根据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指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教学大纲。2)在可行性教学大纲指导下,进行课程设置调整。可根据学生实际英语单语水平,实行分级教学。针对英语基础较好,且有毕业后从事和所学专业领域翻译工作的学生,每周加开一至二个学时翻译课程。3)评价体系是课程学习的重要风向标之一,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应进一步改革:一方面在形成性考试中应该把翻译活动作为考评重要课余活动之一;另一方面,在期末考试或其它翻译比赛中丰富翻译试题的考试形式,不仅有字词句翻译,而且有语篇翻译,不仅有笔译,而且有口译等。
      2.人力投入是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成功的重要保障:1)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陈钧,119)。教师要不断加强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巩固,不断提升自身综合业务素质;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对校内和校外翻译实践的指导,提升实践环节效率,为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提供监督保障。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中应该通过教师的系列指导是翻译就业倾向指数高的学生逐步认识到翻译的实质,并使其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
      3.硬件建设是成功培养适合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复合型翻译人才的物质保障:1)各地方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同时结合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实际水平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并针对翻译就业倾向指数高的学生开设的翻译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并形成长效机制。2)在网络服务器可承受负荷前提下,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承担部门应尽可能开设网络自主学习课程,适应大学英语网络化和自主化建设的需求,提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率。可利用课程网络提供的支撑性和网络链接,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结对子、组团队等协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拓展式学习…从而实现学生课程知识与技能向职业岗位基恩给你的有效迁移(曹兰,30)。
      4.教学实践是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必经环节:1)校内实践环节是大学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校内实践和翻译课堂教学相互存进,互为补充,为翻译实战奠定了基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该进一步探索适合我校实际和市场需求的校内实践形式,提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2)校外实践是校内实践的提升和发展,直接彰显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践成果,并为复合型翻译人才提供终结“考核”。只有经过大量的校外实训,才能译员在实际工作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因此,地方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校外实践,应该不断拓展合作企业范围,丰富校外实训形式,为打造更加完善的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模式而努力。
四、结语
      构建地方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助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佳体现。为地方培养和输送大批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人才,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邱毅敏,731)。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各驻地地方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最大限度地为中原崛起提高人力和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Ch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曹兰.网络环境下项目式商务英语协作学习与教学模式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3]陈钧.贵州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5).
      [4] 刘满芸,秦丽艳,崔秀环,龙晋巧. 地方高校英语教育的"现实性"创新之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
      [5]邱毅敏,黄爱民. 地方高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

      作者简介:田昌景,男,助教,许昌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此项目基于2012年度许昌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网络英语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探索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