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在当今语文教学高扬人文性旗帜的背景下,我以为,我们的首要工作便是让孩子在语文课中幸福地成长,使之成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与巨大的创造力量的人。
有人说:“语文教育应该给孩子以梦。”确实,童年是多梦的季节,孩子的心中充盈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对这个五彩的世界,他们有着太多太多梦幻般美好的期待。而语文,似乎生来就是为放飞孩子们的多彩梦而存在的。在那儿,荷花会与他们共舞,小蝌蚪在着急地寻找着妈妈,卖火柴的小女孩希望和他们共享幸福……许多字连缀在一起,仿佛起了魔力,教人奇思,让人遐想。孩子们在追“梦”中,原有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具的悟性得以唤醒--与此同时,他们对祖国语言、民族感情也开始了美好的体验。那么,语文教学该怎样还孩子以“梦”的快乐与自由呢?
营造“梦”的情境
这是一堂二年级的语文课--《云房子》:片片的“云朵”飘游在“蓝天”上,轻缓的音乐在教室内流淌。教师指着画面,动情地描述着:“这些洁白的云朵多美啊!你们听着琴声,慢慢地闭上眼睛……你们是不是感觉好像飞上了蓝天,坐在洁白的云朵上了呢……”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兴奋:“我好像已在小鸟们造的云房子里跳舞!”“我已在造好的礼堂里观看精彩的演出了。”……他们一个个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忘情地描述着,激动地诵读着,智慧的火花燃烧得如此炽烈。什么力量如此神奇,使得孩子这样忘我地投入?一个重要因素是情境,教师倾心营造的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研究表明,恰当的情境刺激有利于孩子的自主体验、想象放飞、个性张扬,能诱发和促使“梦”的发生。毫无疑问,儿童与阅读的文本间存在着必然的或大或小的审美距离。只有当儿童与文本间产生了某种撞击,文本才会展现出无限丰富的意义,儿童也才会从中获得满足。而情境,正是二者联系的纽带。
情境召唤着“梦”,就像种子发芽离不开阳光雨露一样,儿童“梦”的生成也需要一定的外部催化。当情境--这一儿童乐于亲近的胶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的形态--呈现面前时,他们内心的潮汐便开始涌动了: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他们关注自己喜欢的角色;桂林的山呀漓江的水--诗情画意让他们心驰神往……儿童置身于情境中,强烈地感受着无形之“力”的作用,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就这样,文字材料被激活为生动的场景、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孩子们神游其中。他们的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对话。由于有了会心的微笑、感动的泪水,原本凝固的语言被充分激活了。
欣赏“梦”的异彩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诗人,儿童的世界是异想天开的世界。对生活、对文字,他们有着完全迥异于成人的视角。欣赏“我”的“梦”,正是儿童自由成长的心声。就像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孩子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天地。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课堂上只能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答案。智慧的幼芽就在这种“精品化标准化的教育”中淹没了。
因此,欣赏每一个孩子的“梦”,就是要珍视孩子童真的想象世界和精神需求。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稚嫩的心灵。要欣赏孩子的“梦”,教师就要拥有一双“儿童的眼睛”。用儿童的眼睛观察,教师就能够与学生的心灵沟通;用儿童的眼睛观察,教师就会重捡久违的纯真、善良,就会微笑着面对这些天然闪光的智慧。我们也就会认同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所发生的奇迹--小羊得救了(《狼和小羊》);就会觉得乌鸦的聪慧、可爱(《乌鸦喝水》)……于是,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宣布只属于“我”的发现的自由。
放飞“梦”的翅膀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走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语文的世界是广袤的,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任你穿越时空,倾心对话。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彻底打破“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观念,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
首先,要让孩子“自己说话”。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才能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眼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以获得他们自我的满足。
其次,要让孩子“说自己的话”。我们常常误以为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去获取课本内的知识,而忽视了开启学生的新视野。其实,我们要经常追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让他们的自我认识由模糊走向明晰;还要组织孩子们进行交流,让他们在相互的碰撞中得到视野的拓展。
最后,要让儿童回归远离了的生活世界。绚丽多姿的生活有形,有情,有境,这是语文学习的不竭之源,是“梦”的发源地。因而,我们要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空间,要为儿童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户,以拓宽儿童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蓝天下的“学校”,大自然的“无字书”,也是滋润儿童的甘泉,把孩子带到野外去,用心聆听那风声、泉音、鸟语……让孩子每时每刻都能呼吸到山野吹来的空气。一只蝴蝶翩翩掠过,一朵花蕾悄悄绽开,一缕蓝烟袅袅升起……这都是在向他们悄悄传递着成长的力量,并渐渐地渗入他们的灵魂和血液,使他们逐渐感知语文世界的魅力。
为了高高托举孩子们的“多彩梦”,就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梦”的乐园吧!